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心之助 你有1123位好友已關注 文 | 李松蔚
作為家庭治療師,我處理過不少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
一般來講,一段關係走到伴侶咨詢這一步,多半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階段。
也經常有人請我提建議,教他們平時相處時怎麼做,以免發展到最終去見咨詢師的地步。
這個要求自有道理,我卻總是左右為難。
因為提建議,就等於下一個判斷:怎樣是對,怎樣是錯。
一個人就會對另一個人說:「你看,李老師也說你不可以這樣做!」——將某個權威的觀點凌駕於真實的人,把建議變成對對方的指責和規訓,這樣反而可能讓一段關係變得更糟。
所以我害怕給建議。
但我還是有話想說。
即將舉辦人生實驗室的「親密關係」專場,也有人好奇:「從這裡可以學到什麼?」我想說幾句自己的理解。
但它不等於「你的親密關係不夠好,你(或者你的伴侶)有錯」。這一點務必時刻放在心上。
親密關係是不夠冷靜的
想像這麼一個場景:
有一天你誤了飛機,你獨自一人,你或許心裡有一萬頭小動物跑過,但你只能自認倒霉,不失冷靜地去櫃台補票改簽。
但如果你身邊跟著一個人,你就可以大吼:
你看吧都是因為你磨磨蹭蹭磨磨蹭蹭現在才會遲到!
讓你提前預約專車你非得臨時再叫結果光等車就等了十分鐘!
還有你選了一條最堵的路你知不知道!
這事全怪你!
你還瞪著我幹嘛,等我給你發獎金嗎!
快去改簽!!
說這種話是不是非常混帳?
毫無疑問,是要大吵一架的節奏。
而且這事可能不一定都怪人家,你自己要承擔多少責任,心裡難道沒點數嗎?
但那時候是沒有理智的,只是需要找一頭替罪羊,分擔我一個人的挫敗與絕望。
這樣好不好?不好。
能不能自己收拾好情緒?也能。
所以一般的生活小事,我們不至於遷怒。
但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比誤航班更大,更無奈。
有時候我們會把一生的渴望,一生的委屈,滿腔的憤怒,一股腦兒投射到對方身上:「你為什麼不能是一個更好的人?!」——就像這個人不是我自己選的一樣。
這是親密關係時而會有的樣子:遷怒,傷人,不講理。
有時候也會想:「這不是無理取鬧嗎?為什麼不可以正確冷靜地過一輩子?」
依我說,還是趁早放棄這樣的期待比較好。
除非你們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只是扮演一對完美情侶,絕不假戲真做。
只要你們在一段真實的關係裡,就無法避免這樣的衝突。什麼都能靠自己收拾好的話,還要一段關係幹嘛呢?
每個人都希望減少衝突。
但說實話,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親密關係中大多數不冷靜的時候,只不過是適逢其會。
不是這個人的問題,是我遇到了問題,剛好表達在這個人身上。我越信任這個人,表達得就越狠。那樣不對,但就是貪戀有一個人共同分擔的感覺。所以發火的同時,心裡也在默默地說:
「還好,還好有你在。」
直接表達需要
好的關係裡,兩個人永遠有一些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
一個眼神,一個盡在不言中的眼神,一個有所指的眼神,一個明顯的眼神,一個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的眼神……或者乾脆用語言直接說出來:
「我太累了,我需要休息一下。」
那邊就說:「你把碗放水池裡,等下我洗。」
說出來了就顯得很low,一點都不浪漫。但這是親密關係的基本款。說永遠都比不說好,理由非常直白:你只有讓對方知道了你想要什麼,對方才會知道你想要什麼。——這是一句廢話,但永遠不要把它看成理所當然。
一種相反的觀點是:「我就喜歡自己什麼都不說,對方就知道我想要什麼,我覺得這樣才是默契的關係。」像是一個遊戲,或是默契度的測試。可要可不要的東西可以這麼玩一玩。但如果是真的很想要,最好還是說出來。
時刻記住:我需要 ≠ 你該給
因為一直在教大家說出自己的需要,經常就會被人問:
「我都說出需要了,他為什麼還是不答應?」
這個問題似乎蠻簡單的:你需要是你的事,人家憑什麼答應啊。但這樣說很傷人——說好的親密關係呢?難道我的需要就不重要了嗎?
不是的,它很重要,但它只有二分之一。另外的二分之一也很重要,就是對方的需要。
這一場人生實驗室的報名,已經快進入搶票階段了。
好幾個人問實驗員,說看了我上周寫的文章,想叫男朋友或老公一起報名,但他就是不答應,怎麼辦?要怎麼改造一下他的思想?或者乾脆先報名,到時候再把他拽過來?
這種情況,我在做伴侶咨詢時被問過很多次,通常我的回答都是:「去問問他為什麼不想來,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我有一個學生,很不理解:「萬一他就是不想來呢?那也是有道理的嗎?」我說:「那就是最大的道理。」
結果,妻子回去一問,丈夫反而願意來了。
表達積極的感受
難以表達的除了需求,還有開心的感受。
一段關係裡呆久了,一切就會變得習以為常,平淡無趣。
要打破這種感覺,你就要時常告訴對方,你仍然會感到幸福。
不需要刻意,但我們總有一些時候會有好的感覺。哪怕是早上起床有人買早飯,也要說出來,讓他知道,他的存在又讓我開心了一下。
你可能會覺得很幼稚:「這麼簡單的事還用說,又不是玩家家酒!」
沒錯,親密關係有時就是那麼幼稚。
表達負面的感受
比起積極的感受,我們可能更習慣表達自己不滿的一面。
但我們表達的往往不是「我」,而是「你」。我們通常用這種方法讓對方知道我很不爽:「你怎麼可以這樣做?你過腦子了嗎?你有問題吧?」
我以為我是在表達我的感受,我不知道為什麼他會怒氣沖沖地反唇相譏。
然後我們就去爭論「該」或「不該」:誰對誰錯,誰勝誰負,誰好誰不好……
下次試著換成這種方式:「你這樣做,我會不舒服的。」看上去差不多,效果會很不一樣。
甚至還可以肯定對方:「我仍然很愛你,只是我很難過」;「我理解你是一片好意,但我也想說出我真實的感覺,讓你更理解我。」
負面的感受,也可以讓兩個人更靠近一點。
好的關係不是理所當然
最後一條建議,其實也不能算是建議。
只是一個感慨,親密關係是那麼容易褪色和變質的東西。曾經見過不少人,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在一段關係裡呆得太久,就被時間沖淡了一切,莫名其妙地丟掉了愛情。要麼對方不愛了,要麼自己失去感覺了。所以常常被問起:「為什麼別人都可以白頭偕老?有哪些該做的事我沒有做到?」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尋求一種愛情的保鮮法。基於這樣的一種假設:除非我做錯了什麼,否則愛情這東西是相當牢靠的,放上一百年也不會變。只要每天澆澆水,修修枝,做完所有必要的功課,它就會永遠生長下去。
很遺憾,親密關係恐怕不是這樣一種東西。
早有心理學家把它分出不同的成分: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不可持久的,承諾才是長期維持一段關係的最大動力。這麼說的話,還是會讓人把它當成一個可以長期保存的東西。要我說的話,它更像是一個偶然的過程。
偶然遇到一個人,偶然需要這個人,偶然在這個人身上看到自己在這一階段想要的東西(注意【這一階段】四個字),所有美妙的事情就發生了。
它不見得可以持續終生,有時候就在那麼短短幾個月,光彩眩目,會讓人有「這輩子都是他了」的幻覺,然後你長大了,你忽然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個人。
為什麼愛?為什麼又不愛了?
或許都找不到理所當然的理由。
不一定有人做錯了什麼,更不必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出軌當然是另當別論,但在一段關係裡失去激情,乃至於無疾而終,那都是正常的人性。誰也不能保證這輩子不會發生。雖然是一個有些喪氣的結論,我們需要正視。
正視之後,在親密關係裡就不會有那麼多自認為「理所當然」的要求。
畢竟你不知道這段關係還能存在多久,也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漸行漸遠,所以兩個人都努力成長,積極溝通,盡量讓彼此成為相互理解,相互依賴的對象,就算多一天也是好的。
或許那些白頭偕老的夫妻,也是共同成長了一輩子,他們的關係才會時時煥發出新鮮的活力。
這麼一說,把親密關係看成不那麼「理所當然」的東西,時刻提醒自己珍惜,投入感知與創造,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吧。
那麼有沒有一種最好的方法,你可以在兩性關係裡找到最佳的距離,讓一段親密關係成為你事業上的能量補給站、心靈棲息所?
有的,但我說再多,也不如你來體驗一次。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讓大家來體驗的這個課程叫「人生實驗室」,它是兩天15場團體的集合。
在這裡,你可以把每件事都當成一個實驗:「我這樣做搞不定她,那我換一種方法會怎麼樣?」我們不太敢在外部世界直接嘗試,是因為有些關係太珍貴了,我們害怕支付不起損傷的代價。
但現在只是做一場實驗,代價又能大到哪裡去呢?
7月28,29號,上海。這是第五期人生實驗室,也是第一次以「親密關係」為主題的人生實驗室。我和其餘8位由來自清華、中科院、北師大、北航等資深專家親自帶領,幫助你解決親密關係中的「疑難雜症」。
我們期待這樣的你報名:
§ 在親密關係中遇到了明確的,難以調和的矛盾。
§ 總是用特定的,帶來痛苦的方式解決親密關係衝突,傷人傷己。
§ 平穩地處於一段關係中,但缺乏激情,常常不確定意義何在。
§ 暫時結束了一段關係,正在自我反思。
§ 如果你從來沒有親密關係的經驗,而你又認同這已經是一個問題(千萬不要告訴我們你只有18歲),我們也很有興趣理解你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對課程感興趣,可以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了解更多活動詳情哦!
——心有助,不孤獨——
-作者-
李松蔚 –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 「清華大學」心理學講師 – 知乎,微博,自媒體粉絲逾百萬 「奇葩大會」嘉賓演講者 主持翻譯《團體咨詢與團體治療指南》 出版《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咨詢時長:超過5000小時
汪小菲霸氣護妻:為什麼會作的大S有人愛,懂事的蔣勤勤卻不被寵?
▼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人生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