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有光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電影鋼琴家》海報。

電影《鋼琴家》海報。

李夢

講述二戰的電影很多,波蘭斯基執導的《鋼琴家》可謂是其中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部,不單因為男主角布羅迪的精彩演出,還因為片中音樂與劇情的互相映照。影片由波蘭籍猶太鋼琴家斯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借由鋼琴家親歷二戰苦難的往事,回溯戰爭的殘酷及傷痛,亦引人感慨音樂之於人性的救贖力量。

偉大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鋼琴作品貫穿整部電影。開篇場景發生在1939年的波蘭首都華沙。當時戰事初起,斯皮爾曼正在錄音棚內錄制肖邦鋼琴曲,卻被忽如其來的炮火打斷。他本想不理會喧鬧繼續錄完曲目,卻因越來越猛烈的聲響與濃煙而被迫躲入防空洞中。開篇這驚懼一幕,也預示了未來日子的兇險,鋼琴家在之後的六年間,不得不四處躲避逃難,過著非人的生活。

就在他將鋼琴變賣以換取吃食,在他甚至已然忘記自己的鋼琴家身份的時候,斯皮爾曼的住所被德軍的炮火摧毀,害得他不得不悄悄躲入德軍指揮所的閣樓避難,卻被指揮官威廉發現。威廉聽聞斯皮爾曼的鋼琴家身份,要求他演奏一首作品以證明,衣衫襤褸的斯皮爾曼在鋼琴前靜坐良久,終於彈出肖邦第一敘事曲來。

這作品想必大家並不陌生。我們不時在電影、在舞蹈作品乃至花樣滑冰比賽的冰場上聽到這首曲目。這是肖邦21歲那年創作的作品,昂揚頓挫,熱烈與溫柔兼具,旋律中既有身在維也納的他對於故鄉的思念,也有聽聞波蘭爆發起義後激昂難平的心情。與肖邦那些溫柔繾綣的夜曲相比,這首作品聽上去十分陽剛且有氣勢,幾乎全然洗脫「沙龍作曲家」的慣常印象,無怪收到肖邦寄來的樂譜之後,知名作曲家兼鋼琴家舒曼曾經這樣說:「這雖然不是肖邦最精致的一首作品,卻是最能反映他天分的曲目。」

電影中,導演安排男主角在那樣的情形中演奏肖邦的這首敘事曲,亦頗有深意。肖邦遠在異鄉,遙想祖國動蕩不安,心生感慨,故成此曲,而片中鋼琴家演奏這首作品的時候,波蘭又何嘗不正遭受炮火摧殘,深陷苦難與戰亂的泥潭中?斯皮爾曼奏畢這作品,竟將納粹指揮官打動,放了他一條生路。不論猶太人還是日耳曼人,不論音樂家還是納粹軍官,在偉大音樂面前,莫不動容感慨。

這電影看似講戰爭,講命運無常世事難料,說到底,講的還是人的故事。二戰時,蘇聯列寧格勒遭德軍圍城,城內蕭索寥落,市民卻仍然自發聚集,聆聽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鼓舞人心的首演;同樣的,在華沙破敗的街邊,在暗黑的閣樓角落里,一首開合抑揚的敘事曲像一束倏忽燃起的光,引起原本天涯陌路人的深切共鳴,更何況,兩人分屬敵對兩方,在這樣的場景中相遇,本就是命運生出的奇跡。

影片最後,和平姍姍來遲。斯皮爾曼重又回到音樂廳中登台,回到六年前的安寧生活中,可是當初救他一命的德國軍官,卻死在蘇聯的勞改營中。都說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都說善惡有報,這話的確不假,卻是太大也太絕對了。誰又知道在宏大敘事的邊角與縫隙中,藏著多少難以料見的糾葛與說不出口的無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