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反對張居正改革了嗎?沒有,閹黨才反對|文史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標題:東林黨反對張居正改革了嗎?沒有,閹黨才反對|文史宴

文/桓大司馬

現代閹黨抹黑東林黨的理論之一,是誣陷 「東林黨反對張居正改革」,然後大加發明,把閹黨說成張居正改革的後繼者,東林黨說成反對改革的守舊派,於是捏造出 「張居正改革因為東林黨的存在沒有繼續下去,東林黨造成了明朝的滅亡如何可惡之類」的說法。

這個理論雖然不是現代閹黨的主要理論,但也有一定影響,有必要厘清,而且可以借助厘清這個問題,講一講東林和閹黨的源頭。

請輸入標題 bcdef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明清史專題,歡迎投稿:

朱元璋的祖制如何限制了明朝的變革

朱元璋對建文帝寄予厚望,從沒想過傳位朱棣

建文帝敢削藩是因為有一把好牌,可惜打爛了

建文帝沒有敗給朱棣,而是敗給了朝中的內鬥

建文帝忙於改革,耽誤了對朱棣的戰事

朱棣篡位的結果是恢復朱元璋的暴政

通貨膨脹極度變態的永樂盛世

國營養豬:奇葩的大明朝宗室管理制度

朱棣修纂《永樂大典》,有難以言說的政治目的

蓋世名將之女、朱棣追不到的女神

大明朝的高考題與高考狀元

古今中外第一考試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朱棣離間子孫帶來的家庭悲劇:明仁宗暴斃之謎

歷史上混得最好的高考狀元

明憲宗傳(1):父輩恩怨與坎坷即位

明憲宗傳(2):難纏的太后與重口的皇后

明憲宗傳(3):《龍門飛甲》說的就是他

明憲宗傳(4):藩王之害初見端倪

明憲宗傳(5):開始為朱元璋的失敗軍制買單

明憲宗傳(6):明朝制度從前期向後期轉變

葉淇變法——明朝滅亡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海瑞並不無能,反而是堪比張居正的名臣

張居正改革多拾此人牙慧,卻將其貶得一錢不值

三個 「中華」之命運 ——萬歷援朝的前因後果

通貨膨脹如何擊垮大明

東林黨到底是些什麼人,究竟代表誰的利益?

崇禎的執政水平究竟如何,與明亡有多大關係

明末的遼東,明軍真的一點機會也沒有嗎?

乾隆與此人有何等深仇,創造條件也要幹掉此人

東林黨反對張居正改革嗎?

1

張居正的改革從總體上來說對明朝的存續頗有作用,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科道言官為主的官員的批評。對朝廷的施政表揚好的一面,批評不好的一面,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但現代閹黨要不就是蓄意隱瞞東林對張居正支持的一面來誤導讀者,要不就是本身秉持太監邏輯真心覺得 「偉人」只能歌頌不能批評,必須要完全無腦擁護才叫擁護,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十分可鄙。

張居正這個人物是有兩面性的,在政治實效上有很大的功勞,但是在政治生態上則有很大的破壞性。政治生態的影響雖然看起來沒有政治實效那麼立竿見影,但是從長遠來看會影響日後政治的走勢,最終會反映到政治實效上來,東林前身肯定張居正的前一面而批評其後一面,再正常再正確不過了。現代閹黨頭腦簡單,不能理解複雜事物,我們不能跟他們一樣low。

《大明王朝1566》裡的張居正

在明朝,內閣大學士號稱宰相,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宰相。祝總斌先生對 「宰相」一詞進行過十分精辟的定義,要同時具有議政權和監督百官執行權的才是真宰相。明朝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內閣在法理上是沒有監督百官執行權的,當然六部很多時候會聽內閣的,但名不正言不順,當皇權集團跟內閣發生矛盾時,六部並不能成為內閣的助力,內閣因此十分虛弱。另外,內閣的議政權也不完全,他們只有票擬權,批紅權被明宣宗分給了皇權集團中的太監,雖然有時候太監不會跟內閣為難,但當皇帝和太監想跟內閣為難時也很容易。

這樣的內閣,想要幹點事有多難可想而知了。除非皇帝全力支持或者完全撂挑子,否則其政策貫徹度與古代的宰相完全無法相比。

如此脆弱的地位,張居正當上首輔卻又是靠勾結太監馮保,用下流的宮廷手段趕走內閣首輔高拱上位的,難免招致非議,他要進行的改革又會傷害到許多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所以即便得到了包括李太后、幼年皇帝、太監頭目在內的皇權集團支持,他還是害怕天下人的議論。

所以,出於推行改革和自作威福的雙重目的,張居正實行了很多鉗制言論的手段,其中最狠的一條是考成法。

我知道有的人覺得考成法好到天上去,看到這裡多半會跳,但看歷史不能這麼粗糙,考成法不是一條法令,而是一系列法令,其中對官員規定處理問題的時限、執行政令的效果,然後從上往下,一層一層的監督追責,而且上一層的人還可以檢舉揭發下一層的貪腐等問題,到這裡大體上是沒問題的,但在設計這個制度的時候,張居正往裡面塞了私貨。

張居正規定:巡撫、巡按由六部監督,六部、都察院(禦史機構,言官)由六科(六科給事中,言官)監督,到這裡也還罷了,末了還有一條——六科由內閣監督。

這樣一來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禦史都成了內閣的下級,不再能發揮言官監察內閣的作用,等於是閉塞言路,這當然是為傳統所不容的,很多言官群起反對,其中甚至包括張居正的門生傅應禎、劉台(在明朝被門生反對是非常沒面子的事,門生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欺師滅祖),他們有的只反對內閣監督六科這一條,有的反對整個考成法,不可一概而論,但無一例外的受到張居正的迫害。

言官這個團體也具有兩面性。當年朱元璋設立科道言官的時候就同時有兩個目的,一是怕確實自己被人蒙蔽,需要人提醒,二是方便朱家子孫利用言官來對付大臣,所以言官既可以是社會的良心也可以是皇帝或者太監、權臣的工具,具體是什麼看言官個人。

如果說張居正鉗制言路,可以避免言官被皇權集團利用,干涉改革,在統一事權方面還有一定合理性的話,張居正死後,萬歷帝為非作歹還堵塞言路,那就一點道理都沒有了,有正義感的科道言官甚至言官以外的官員對萬歷帝和幫他的申時行大加撻伐,逐漸形成東林,而被萬歷馴服、為皇帝服務的言官,後來大部分成了閹黨。

張居正的另一項堵塞天下人之口的暴政是搗毀天下書院,這放到古今中外哪朝哪代都是混蛋政策。張居正是程朱理學信徒,這麼幹是為了打擊在書院中傳播正盛的陽明心學,還殺害了陽明學巨擘、大俠何心隱,激起武昌民變,東林前身其實也是程朱理學信徒,與陽明心學為敵,但他們一般學養較高,認為應該通過講學來折服心學信徒,而不是粗暴的禁止,因此對張居正毀天下書院多有批評。

此外,張居正裁剪府州縣學的公費生員,這雖然有利於節約國帑,但對於官方意識形態儒學顯得重視不足,這也是東林前身批評的一點。另外考成法中有只看政績不問手段的粗暴一面,導致很多地方官為了政績而粗暴的行政;監察官員對被監察者的前途有極大的發言權,所以監察者作威作福,被監察者奴顏婢膝,這都是東林前身對張居正的批評之處。

可以看出,他們對張居正的批評都是言之有物的,是政策中具體的弊端,而背後則有一套總體原則支撐,那就是明朝的官方意識形態程朱理學,而不是籠統的反對改革。

反對張居正奪情的是東林黨嗎?

2

張居正平生面對的最猛烈的攻擊是奪情事件。萬歷五年(1577年)九月,張居正的老爹去世,按照儒家禮制,張居正應該回家守孝二十七個月。張居正此時大權在握,不願意回家,於是授意戶部侍郎李幼孜向皇帝建議 「奪情」,也就是由皇帝批准,在守孝期間不辭去官職,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對聲浪,大部分官員要求張居正回家守孝。

這一次反對張居正奪情的官員成分很複雜,一部分是基於維護儒學禮制,另一部分是想趕張居正回家。這兩派人怎麼區分呢?看他們在張居正死後的作為。

東林前身基本上是出於維護儒學禮制,朱元璋是非常重視孝道的,祖制裡面不允許奪情,但是在明成祖到明英宗這一段,因為朱棣的屠殺,儒學倫理崩塌,奪情的風氣很盛;明孝宗以後儒學復興,奪情又變得少之又少,只要出現奪情,就會受到儒學捍衛者言官的嚴厲批判,並不是只針對張居正。

明朝皇帝說言官 「騙廷杖」,很多時候是自己違背原則時挨了罵,不好意思處罰言官,只好這樣說來泄憤。言官罵皇帝不一定罵到了點子上,但敢頂皇帝的牛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氣,這對於明朝的變態皇權有一定遏制效果,在政治上是很有積極意義的,所以被廷杖的官員得到天下敬仰是很正常的。現代閹黨動不動就學著明朝皇帝說他們 「騙廷杖」,以為廷杖是請客吃飯呢,你怎麼不去騙個廷杖試試?現代沒有廷杖,你還可以見義勇為啊。但是 「見義勇為」跟他們 「帝王心術」的畫風差別太大了,大概率是不會的。

明朝最大弊政——廷杖

這裡麵包括張居正的門生吳中行、趙用賢,為了維護禮教,甘冒當時十分嚴重的欺師滅祖之名彈劾座師張居正,也包括東林早期的巨擘鄒元標,他們都遭到張居正的迫害,被處以廷杖,吳中行、趙用賢腿上的肉都被打得一塊一塊掉下來,鄒元標直接被打成了瘸子。

而另一些人則借助維護禮教之名,借言官的聲勢,想要趕走張居正,這包括張居正死後入閣的一些閣臣如王錫爵(蘇州太倉人)、張位(江西新建人)、趙志皋(金華蘭溪人)、許國(徽州歙縣人)、沈一貫(寧波鄞縣人)、朱賡(紹興山陰人)等,這些人其實是現代閹黨津津樂道的 「江南大商人」的代表,他們大部分是張居正改革的真正反對者,還是後來閹黨的祖宗。

另外,當時支持張居正奪情的人容易被誤認為是張居正改革的支持者,實際上他們才是毫無原則,唯權力是從的佞臣,如張四維、申時行,張居正權重時就支持張居正奪情,張居正一死就支持萬歷帝反攻倒算,盡廢張居正之法,還迫害張居正家人,他們才是張居正改革的罪人來著。

看歷史上的人和事,只問動機而不問效果當然是一種偏頗,近年來已經被批判得夠多,有點矯枉過正了。反過來只看效果,完全不問動機同樣也是偏頗,無法從更長的時間段內審視時代的脈絡。像張四維、申時行這樣的人,支持的是張居正還是權力,就很有分辨清楚的必要,厘清以後就能對錯綜複雜的明末歷史把握得更準確。

清算張居正的是東林黨嗎?

3

談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我在為東林黨洗地,沒關係,現在才是重點,你接著看,就知道不是洗地了。

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無法行駛絕對皇權,不滿已久的明神宗萬歷帝馬上在新任首輔張四維的賣身投靠下,對張居正進行清算。清算張居正是萬歷皇帝策劃,首輔張四維帶頭,黨附於張四維的奸佞言官沖鋒在前,共同完成的行動,並不是憑區區言官就能辦到的。

張四維可以說是閹黨的祖宗

現代閹黨一說到清算張居正就罵言官,然後用言官來等同於東林,誘導大家認為東林是張居正改革的反對者,實際上言官分為兩派,東林是講原則的一派,而攻擊張居正的則是不講原則、唯權力是從的一派,是東林的對立面,張居正有權他們就是張居正的工具,皇帝有權他們就是皇帝的工具,後來閹黨有權,他們又是閹黨迫害東林的急先鋒,要說 「言官之禍」,歸根結底是權力之禍,是皇權之禍。

而所謂的 「東林」,這時要不就已經被張居正趕回家,要不還沒步入政壇。與想像的相反,東林人士不但對張居正改革大體持肯定態度,還積極為張居正平反,王天有先生對此總結甚備,容我稍作轉述。為張居正請謚號的,正好是被張居正打成瘸子的鄒元標,吳應箕《國朝紀事本末》載:

先生(鄒元標)日: 「江陵(張居正)之不守制者罪也,予往時不得不論。由今思之,江陵未嘗無功,則謚亦不可不復。諸君以為如何?」時諸禦史皆服先生無成心,其始終為國也。

當初對張居正毀天下書院憤怒無比,罵 「楚相不忠不孝」的趙南星也不過是性格比較激烈,後來也是為張居正平反的主力,其《勞臣軍工疏》中說 「今公論照明,共稱其功在社稷」。多說一句,趙南星有很尖銳的反對一條鞭法的言論,但那是在萬歷後期,是批判一條鞭法在浙黨手上走形之後的弊端,並不是反對一條鞭法本身。

東林梅之煥在萬歷帝還沒死的時候就敢誇獎他最忌諱的張居正,說 「使今日能有綜名實、振紀綱如江陵者,?訾之徒敢若此耶」;東林方震孺稱讚張居正說 「皇祖(明神宗)之初政,事事嚴明,江陵之相業,事事綜核」;東林周宗建稱讚張居正 「留心邊事,然後有隆(慶)、萬(歷)五十餘年之款貢」。

可見東林人士是張居正的繼承人,東林通過京察裁汰貪官正是張居正 「考成法」精神的延續,而閹黨的前身浙黨等 「邪黨」反而是張居正的對立面,是閹黨而不是東林黨反對張居正改革,這一點在後面的文章中還會細說。

最後多說幾句張居正。張居正當次輔時,通過勾結皇權,陷害高拱當上首輔,然而其上台的方式也就預示了其下台的方式,他死後,次輔張四維也勾結皇權,清算他全家,真可謂報應不爽,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差別在於張居正雖然趕走高拱,但見解畢竟超卓,也還算是有擔當,延續了其改革措施,張四維以及後來的申時行則更加猥瑣,為了迎合皇帝以及自身利益,盡廢張居正的良法,使明朝陷入不可救藥的境地。

明朝從朱元璋廢宰相開始,皇權就惡性膨脹,內閣大學士名為宰相,卻並無完整的相權,對皇帝乃至包括宗室、外戚、太監在內的皇權集團只能俯首,這正是明朝文官表現不如前代的原因。但內閣對皇帝並不是全無還手之力,整個明朝,在很特殊的情況下,內閣有兩次機會,一次是明武宗死後,楊廷和當了四十多天準皇帝,又擁立缺少黨援的地方藩王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內閣大權在握,相權有可能復興;二是明穆宗死後,高拱以明穆宗師傅之威,得明穆宗全權托付後事,上《陳五事疏》,要求將司禮監權力收歸內閣,使內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然而第一次,張璁勾結嘉靖帝,在大禮議中擊敗楊廷和;第二次,張居正勾結李太后和太監馮保,陷害高拱罷官,都促成了皇權的復興,使政治體制無法改善。以往對張璁基本上是負面評價,近年來有人開始注意他對隆萬大改革的先導作用;對張居正基本是正面評價,也應注意到他對政治生態和政治體制的破壞,總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要盡量全面一些。

至於齊楚浙黨這樣從張居正的反對派演變成閹黨,請等待下一篇文章的分解。


大司馬的新書《宿命三國》,解析出現三國時代的前因後果,實際上是以三國為切入點,考察從漢到唐的歷史演變,敬請支持。看了覺得不錯的朋友,方便的話請到平台上給個好評。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