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原標題:周世宗到底是叫柴榮還是郭榮,對宋朝政治有巨大影響|文史宴
文/劉路
「周世宗柴榮」,這好像成了大家的普遍認知。但是實際上柴榮被郭威確立儲君的身份後,就改姓郭,名叫郭榮了。劉路兄看見前文有讀者發問,遂旁征博引,洋洋灑灑寫出一文辨析周世宗姓氏,同時也普及了一些的古代禮制和政治制度。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北宋統一專題:
北宋怎樣結束五代十國(一)——假途伐虢平荊湖
周世宗到底叫柴榮還是郭榮?
這個問題好像沒啥好爭的,因為大多數人意識裡,周世宗就是叫柴榮。
然而,筆者卻堅定認為,在世宗成為郭威養子之後,至少在周世宗活著的時候,在後周還存在的時候,周世宗從來沒有叫過一天柴榮。
柴榮,那是一個屬於遙遠的過去的名字。
周世宗柴榮
就筆者目力所及,無論正史野史,無論紀傳編年,完全找不到一條明確記載周世宗自己、包括周恭帝認祖歸宗的史料。
相關的史料,卻全部指向了世宗姓郭不姓柴。
兩《五代史》作者認為世宗姓郭
1
首先來看看正史記載。
宋初的《舊五代史·周書·世宗本紀》: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諱榮,太祖之養子,蓋聖穆皇后之侄也。本姓柴氏……」
晚出的《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姓柴氏。」
兩《五代史》在說到世宗時,都說 「本姓柴氏」。什麼叫 「本姓柴氏」,就是說本來姓柴。兩書在給世宗立傳的時候,應該都是從世宗姓郭的角度來說的。因為說周世宗叫郭榮,本來姓柴,這樣的邏輯是合理的。如果說周世宗叫柴榮,本來姓柴,這說不過去。
五代時期,皇帝、節度使的乾兒子們一大把,所以兩《五代史》在給這些 「乾兒子」立傳的時候,都有一個以姓什麼的角度立傳的問題。
比如後梁的朱友文,本來姓康名勤。《舊五代史》寫道: 「博王友文,本姓康,名勤。」《新五代史》同樣寫道: 「博王友文,字德明,本姓康,名勤。」還有像唐明宗李嗣源(本無姓氏)、唐末帝李從珂(本姓王),都是如此行文。而我們知道這些人是沒有改回本姓的。
當然,也有後來又把姓改回去的。這裡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朱溫的乾兒子朱友恭,本名李彥威,後來被朱溫復還本姓而賜死,因此兩《五代史》都沒有將其列入宗室。《舊五代史》以 「朱友恭」立傳,稱 「朱友恭,壽春人,本姓李,名彥威。……復其本姓名……」。注意這裡仍然用了 「本姓」。而《新五代史》則以 「李彥威」立傳: 「李彥威,壽州人也。……冒姓朱氏,名友恭。……已而還其姓名。」就不再說是 「本姓」,而是順次說了改姓、復姓經過。
另一個例子是趙光義的老丈人符彥卿。符彥卿之父符存審,曾為晉王李克用養子,當時應稱為 「李存審」,符彥卿也應叫 「李彥卿」。符存審死於後唐莊宗年間,本未恢復舊姓。後來符彥卿恢復了符姓,大抵是後唐滅亡以後的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 「李存審」 「李彥卿」 「符彥卿」分得很清楚,胡三省還作註稱 「李彥卿後復姓符」。這事雖然沒有直接記載,但符彥卿既然是趙光義的老丈人,又有後人以符姓在宋仕官,其恢復符姓當屬事實。
但一來符彥卿自己恢復了本姓,二來他又是國戚,所以連帶著李存審也被恢復了本姓。兩《五代史》的行文,都明確以 「符存審」來為他立傳( 「符存審,字德詳」),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再寫他 「本姓符」了。
所以可以明確說,兩《五代史》的內文根本就是認為周世宗姓郭不姓柴。
那麼又有人說,兩《五代史》的目錄上,不是明明寫著 「世宗柴榮」嗎?
這個,大概是個誤會。
《新五代史》現存較早版本之一,是由張濟元主持的商務印書館,根據影印南宋慶元本、配備北宋殘本而成的 「百衲本」。這個本子應該很接近歐陽修原本的模樣。而百衲本的《新五代史》目錄上,根本沒有 「柴榮」二字。同樣,清朝的殿本、文淵閣四庫本也沒有。
《舊五代史》原本已佚,清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由四庫館臣邵晉涵等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又根據其他史料最終整理而成。現在的《舊五代史》並非宋初成書時的原貌,但是清朝的殿本、文淵閣四庫本的目錄裡,也沒有 「柴榮」二字。
筆者能看到的版本其實很少,不能以偏概全。但從百衲本《新五代史》和殿本、文淵閣四庫本《舊五代史》來看,無論宋人歐陽修,還是清人邵晉涵,乃至可能包括以薛居正領銜的宋初史官(其代表了宋初朝廷立場),都是以周世宗姓郭的角度,來寫《周世宗本紀》的。
國號沒有改,因為沒認祖
2
後周國號的由來,太祖郭威自己說得清楚: 「朕本姬室之遠裔,虢叔之後昆,……今建國宜以大周為號。」簡單來說,就是周武王封了自己叔叔虢叔於西虢, 「虢」 「郭」同音,後裔逐漸以 「郭」為氏。
所以說,後周之所以叫 「周」,那是因為皇帝姓郭。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再看柴姓,本是齊文公子高之後,出自薑姓,跟出自姬姓的郭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如果周世宗恢復了柴姓,那麼必然要把與郭姓關聯的國號 「周」改掉。雖然不一定要選一個跟柴姓有關的國號,但絕不會用周。
顯然,周世宗沒有改國號,也就沒有否認自己是郭姓子孫,那談何恢復本姓?
親爹當舅舅,因為沒歸宗
3
周世宗恢復柴姓,除了國號問題,還面臨一個祖先問題。
五代時期,養子稱帝後認祖歸宗的也確實有。一個是後唐明宗李嗣源,一個是南唐烈祖李昪。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他認祖歸宗這事,史書沒明確說。但李嗣源稱帝以後,就把自己的親爹、親爺爺、親曾祖、親高祖全都追尊為帝,可見嗣源認為這些才是自己的祖先。不過他家本是少數民族,沒有姓氏,所以他雖然認了祖宗,卻沒有可改的本姓,而是把祖宗全改姓了李——等於認為自己仍然與李克用、李存勖同屬一家。
至於南唐烈祖李昪,曾經名叫徐知誥,是原南吳權臣、齊王徐溫養子。徐溫死後,徐知誥先是襲爵齊王,進而稱帝。兩《五代史》說他先稱帝建齊,兩年後恢復李姓,改國號唐;《資治通鑒》說他直接建國號唐,兩年後恢復李姓。
先不管李昪改沒改國號。李昪恢復李姓,是三部史書共同記載的。在李昪仍然叫徐知誥的時候,他追尊徐溫為帝,廟號太祖,認為自己是徐氏後人;可是一旦恢復李姓,他就改認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為祖先,追尊父祖四代為帝(雖然後人多認為,他跟唐朝宗室半毛錢血緣關係都沒有);而原來的太祖徐溫,廟號就變成了義祖——這個廟號,放在這裡的特殊語境下,就像是 「義子」的 「義」一樣,分明在說自己跟徐溫不是血親。
從這個角度講,李昪最初稱帝時,確實國號為齊,因為 「齊」與徐溫相關聯。一旦改了李姓,改了祖宗,國號也就順理成章變成了 「唐」。
而周世宗呢?如果他真的恢復了柴姓,他那還活著的親爹柴守禮,怎麼也應該是個太上皇;他的爺爺、曾祖、高祖也很有可能是要追尊為皇帝的。
然而事實是,周世宗在東京開封繼位,柴守禮卻住在西京洛陽。而且終世宗之世,柴守禮未曾踏入開封半步,可能是怕尷尬;身邊的人也根本沒人敢提他是周世宗親爹的事。由於他是郭威之妻柴氏的哥哥,所以周世宗和後周上下都待他以元舅之禮。
如果周世宗認祖歸宗了,那還用得著拿著親爹當舅舅麼?
何況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是有避諱的。不僅要避諱自己,還要避諱自己的那幫被追認為皇帝的祖宗。世宗三征淮南,逼得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李璟對後周稱臣,為了避後周國諱,改名李景,這是《舊五代史》所記。而所避的 「璟」字,恰恰是郭威的高祖父、被追尊為帝的郭璟的名字。
而周人記錄遼穆宗耶律璟,同樣因為避諱而寫作耶律明。
如果世宗改回了柴氏,認了柴姓祖先而非郭氏,那麼這些避諱就大可不必了;反倒是 「守」 「禮」,應該被天下避諱才是。
司馬光力爭世宗姓郭
4
《宋史》卷一百一十九《禮志二十二·賓禮四·錄周後》記載了一件好玩兒的事。
宋仁宗時,開始大規模錄用柴氏子孫為官,並以其中最長者、柴守禮的孫子,也就是世宗的親侄子柴詠為崇義公,以為周室之後。周太祖郭威的直系子孫,早在後周建立前夕就已經被後漢隱帝斬盡殺絕;周世宗的後代也已經或去世或失蹤(《宋史·禮志》記有世宗孫,但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當是侄孫)。於是,錄用的柴氏子孫就皆非周世宗的直系。
這時司馬光提出一個問題: 「崇義公柴詠祭祀不以儀式。周本郭姓,世宗後侄,為郭氏後。今存周後,則宜封郭氏子孫以奉周祀。」說周本為郭姓,世宗原來是皇后的侄子,是過繼給郭威作後代的。現在要貢奉周室,也應該是封郭氏子孫,而非柴氏。
言外之意,後周國姓是郭。太祖郭威姓郭,世宗是太祖之後,當然也姓郭。
司馬光這番話透露出一個事實:後周的皇帝一直都姓郭。如果後周時世宗就恢復柴姓了,那麼後周也就由郭姓而變為柴姓,那麼作為周室後代的崇義公,根本沒有姓郭姓柴的問題,反正二者皆可。而正是因為世宗沒有復姓柴氏,所以周室的國姓只有郭這一個姓,沒有柴姓。這才出現了司馬光的疑問。
司馬溫公不愧一代良史
對此,王安石則認為: 「宋受天下於世宗,柴氏也。」仁宗說: 「為人後者為之子。」王安石又說: 「為人後於異姓,非禮也。雖受天下於郭氏,豈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
宋仁宗認為,周世宗既是郭威之後,那就是他兒子,是他兒子自然姓郭不姓柴。王安石卻咬死了世宗姓柴,但也承認後周是姓郭的,所謂 「受天下於郭氏」。柴氏說的是世宗的個人身份,郭氏說的是後周的國姓。
王安石認為繼世宗之後,必須是柴氏,而非郭氏,大概有兩種可能的原因。
其一,宋太祖的誓碑說: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太祖之世,世宗之後要麼去世,要麼托付給大臣改名撫養。所謂 「柴氏子孫」,更多的是與世宗有血緣、卻非直系的親屬。王安石雖然看不到誓碑,但保護柴氏既然是一種國策,仁宗亦已錄用柴氏宗族,則當時宋廷認柴氏不認郭氏的傾向還是很明顯的。
其二,自太祖而仁宗,幾十年間會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這或許就包括宋廷暗中讓世宗從郭姓回歸柴姓,以減少其作為周室宗族的某種政治影響力。又或許,這樣的異姓襲位,能夠更好地為大宋皇帝們的得位不正洗白。比如異姓篡位的太祖趙匡胤,又比如說不清楚怎麼繼位的同姓太宗趙光義。——前朝世宗是異姓繼位,我們兄弟的皇位還有什麼問題!
總之,無論是國策,是陰謀,宋廷都是傾向於照顧柴氏、承認柴氏,而不是郭氏。上行下效,也就難怪太宗朝進士陶嶽,在真宗時完成的《五代史補》一書中,已經稱世宗為柴氏了。(據該書記載,高平之戰時,劉崇說: 「柴氏與吾……」當然,劉崇這話也可能是原話。敵國稱世宗為柴氏,也不排除故意貶低的可能。這反而不足以證明其時世宗一定改姓柴了。)
即便如此,司馬光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原則。《資治通鑒》裡,當世宗稱帝前,司馬光一律寫作 「郭榮」而非 「柴榮」;世宗稱帝後,更沒有恢復柴姓的記載——既然從來沒有發生過,又讓溫公如何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