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次擴張,讓你知道豐臣秀吉大戰略有多狂妄無知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打斷了中國黃金十年的建設歷程,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面對中日之間懸殊的實力對比,中國並沒有被征服反而贏得最後的勝利,這表明現代化之後的中華民族所能凝聚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其實日本心底深處一直有一個 「大陸夢」,這個夢想代代傳承了幾百年,幾乎沉淀成了一種文化心理。從公元4世紀到20世紀這一千多年裡,日本就曾經用暴力手段,向亞洲大陸大規模擴張了6次,而且模式基本都是一個套路,就是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而躍進中國。

第一次是中國南北朝時期,日本就入侵新羅,建立 「日本府」與高句麗對抗。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被迫朝貢日本。第二次是隋朝開皇二十年,日本為恢復任那的勢力,派兵1萬遠征新羅。第三次就攤開了打了,公元663年8月, 日本乘朝鮮戰亂出軍,日本水師與唐朝、新羅水師在白村江決戰,日軍大敗回國,後遣使向大唐系統學習,這一仗讓日本整整老實了一千年。

第四次更為有名,是在千年之後的明代萬歷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吞中國,遭到中朝聯軍抵抗,公元1597年11月,日本海軍在露梁海戰中大敗。第五次就是清末,已經做到初步工業化的日本再度染指朝鮮局勢,繼而爆發甲午海戰。第六次當然就是1937年前面侵華戰爭。

縱觀日本歷史的發展,始終以對外侵略,特別是企圖征服中國,控制東亞為基本戰略。正面有官方軍隊,側面則是民間的武士和浪人,後者猶如元、明時期中國沿海地區燒殺搶奪的倭寇。亞洲大陸方面向日本主動進攻只有一次,即忽必烈時期元征伐日本。其實忽必烈很有洞察力,從日本與唐朝爭奪朝鮮的主導權和不願回到臣屬關係就判斷出日本不是省油的燈,遲早會給亞洲大陸帶來禍害。與其讓其做大,不如先發制人,及早解決。忽必烈兩度征伐日本,都因遭遇海上大風暴而折戟沉沙。但此次進攻仍有震懾效果, 日本兩百多年不敢主動出戰。

近代以來, 日本的歷史觀念、價值觀和社會運轉體系,一直穩定不變。從1592年到1945年, 日本在東亞地區先後發動的 「壬辰倭亂」 「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等背後的思想觀念,定調於豐臣秀吉,承紹於明治天皇,膨脹於昭和時代,已形成隱秘於事實背後一以貫之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慣性。 「二戰」後主張切斷戰爭間關聯的意見,並不符合歷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說法和做法。

在豐臣秀吉的宏大計劃中,除朝鮮、明朝和南蠻等地外,連遙遠的印度也被納入他的征伐對象中。具體計劃第一步就是 「直以其軍進沖朝鮮,席卷明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打下中國之後呢,他打算把中國分賞給下屬們。為什麼會是上述國度並且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這與他當時的 「世界觀」有關。原來中世時期的日本人認為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即日本、中國、印度,雖然日本在他國政治文化影響下建立起自身的國家權力,但不久打出的逆轉式思考,也就是 「神國觀」,試圖使人承認日本也是一個可以自律的世界,而且還是其他世界所無法比擬的。

豐臣秀吉雖被明朝擊敗,但在日本許多政治家和學者的思想深處,豐臣秀吉式的擴張幻想卻代代流傳從未停息。1823年,左藤信淵內閣制定《宇內混同秘策》,提出要使 「世界悉為皇國之郡縣。萬國君主皆為天皇之臣民 凡此先以吞中國始」。甲午海戰後,日本進一步壯大,同時為征服中國積蓄力量。數十年間,琉球、朝鮮的民眾皆被日本所奴役。生存危機的沉重陰影繼而向大陸直壓過來。

可是事實上呢,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一個天然具有海洋國家的所有優勢,他不去向英國學習,做一個富強而且受全世界尊重的貿易大國,偏要去搞什麼 「田中奏折」,要搞一個古老的陸地封閉帝國,真真是愚不可及,失敗是注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