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之戰:解放軍橫掃印軍,打出五十年和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1962年中印之戰:解放軍橫掃印軍,打出五十年和平 歷史 第1張

1962年中印之戰:解放軍橫掃印軍,打出五十年和平 歷史 第2張

1962年中印之戰:解放軍橫掃印軍,打出五十年和平 歷史 第3張

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際、國內環境都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爆發的,但是解放軍卻依然贏得了一場摧枯拉朽、酣暢淋漓的輝煌勝利,中國在軍事上、政治上全面壓制了印度。這段歷史經驗對於今天無疑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極其不利的國內外環境中印邊境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一直存在由雙方行政管轄而形成的「傳統習慣線」。英國在印度獨立前一系列別有用心的舉措,為今後的中印邊境衝突埋下了伏筆。印度獨立後不久就開始逐步侵占中國領土,並支持策動西藏農奴主叛亂。進入六十年代以後,印度公然開始推行「前進政策」,加緊對中國領土的蠶食。印度一再拒絕中國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的提議,1962年更是向邊境地區集結兵力,組建了第4軍,還賦予第4軍自由發動有限戰爭的權力。為什麼印度敢於在這個時候和中國叫板?因為此時正是中國最困難的時期,他們想抓住這個機會在邊境問題上爭取更多的利益。印度的分析沒有錯,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六十年代初正是中國內外交困最嚴重的艱難歲月。國際上,從新中國成立開始,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關係始終沒有緩和,雖然朝鮮戰爭的硝煙已經平息了好幾年,但是1958年金門炮擊的隆隆炮聲音猶在耳,此時中國還是處於和西方陣營全面對抗的局面。曾經的「老大哥」蘇聯,在建國初期確實給予中國很多援助,但此時中蘇關係也已經走到了決裂的邊緣,蘇聯已經在1960年撤回了全部專家。所以,六十年代初中國在國際上相當孤立,而印度卻由於和中國的矛盾,非常罕見地得到了美蘇兩大陣營的一致支持。在國內,新中國正在經歷三年困難時期,連基本的糧食供應都難以保證,國民經濟發展更是陷入停頓。在這個時候要進行一場戰爭,確實非常困難。然而所有這些困難,反倒激發起了解放軍同仇敵愾的高昂士氣。 戰鬥力強悍的解放軍不過從軍事上看,六十年代初卻是解放軍戰鬥力最強悍的時期。有人認為「抗美援朝」才是解放軍戰鬥力的頂峰時期,其實不然,雖然「抗美援朝」初期前三次戰役都取得了勝利,但那是在美軍沒有充分準備也不熟悉志願軍戰略戰術的情況下,美軍在熟悉了志願軍的戰術,並開始全面動員之後,第四次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就比較被動了。地戰階段後志願軍在前線改變了戰術,在後方改善了後勤,到金城戰役時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攻擊力,但戰爭很快結束。所以,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時只是和世界頭號軍事強手美國交了一回手,即便取得了一些經驗教訓還來不及消化,裝備方面也剛剛全面統一為蘇式。相比之下,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戰爭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已經充分消化,並落實到了部隊的戰術、訓練、裝備等各方面。

在裝備上,解放軍此時全面裝備了五六式槍族。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五六式沖鋒槍(不是使用手槍彈,所以確切說應該是突擊步槍)和五六式輕機槍的組合非常成功,隨伴步兵的火箭筒和57毫米炮無後坐力炮也都非常適合在高原地區使用。步兵武器配系的均衡性能先進,所以,在戰爭中解放軍繳獲了印軍的輕武器,基本上是看不上眼的,更不會用繳獲的武器來換下自己手裡的武器,這在解放軍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印軍的武器也不算差,雖然都是美蘇兩方提供的,但型號雜亂,反而不如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在軟體上,戰略層面有中央軍委的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林彪等軍事政治鬥爭大家。戰術層面,前期負責指揮東線作戰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是1955年的中將;指揮瓦弄方向作戰的54軍軍長丁盛是1955年的少將;指揮西線新疆方向作戰的南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是1955年的大校,1961年晉升的少將,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將。師團級幹部都至少經過抗戰、解放戰爭的錘煉,營連級幹部絕大多數也都參加過解放戰爭或「抗美援朝」,甚至普通士兵中也有不少經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兵,軍事素質過硬,又有實戰經驗,綜合素質相當之高。而印軍雖然和巴基斯坦打過幾仗,但這些作戰的規模、強度和烈度,和解放軍所經歷過的戰爭根本無法相比。因此,中印雙方在人員素質上的差距巨大。 摧枯拉朽的碾壓1962年夏,面對印度一再拒絕中國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的建議,反而繼續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進入了戰備狀態,分別成立了「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和「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張國華和何家產負責,作為東段和西段作戰的指揮機構。10月20日拂曉,東段的西藏邊防部隊投入約1萬兵力,對入侵的印軍第7旅採取兩翼開刀、迂回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開始反擊。右翼主攻部隊在槍等、卡龍之間強渡克節朗河,迅速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左翼助攻部隊,同時向沙則、仲昆槍、克寧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10月23日,解放軍兵分五路展開大追擊,至10月25日,進占達旺,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並全殲印軍第7旅,俘虜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首戰告捷。同時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也分別向入侵印軍實施反擊,清除了呷靈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地的印軍據點,進占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克節朗河主要方向的作戰。西段的新疆邊防部隊也於10月20日開始反擊,先後肅清紅山頭、天文點、加勒萬河谷、班公湖岸地區入侵印軍,給予印軍第114旅以沉重打擊,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在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後,中國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中國邊防部隊也遵照聲明,東段和西段部隊先後於10月24日、10月28日停止軍事行動。印度雖遭慘敗,但仍拒絕了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反而加緊戰爭動員和準備,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向邊境增派軍隊。到11月中旬,印軍在邊境的總兵力增至3萬餘人。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於11月14日和16日又向解放軍發動了進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於11月17日再次反擊。東段西藏軍區調集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加強東段東部地區作戰指揮,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由丁盛負責,指揮4個團向瓦弄地區反擊。對西山口方向印軍,採取「打頭擊背、斬腰剖腹」戰法,當天就占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當面印軍防線完全崩潰,19日,解放軍占領邦邊拉,並繼續追擊,於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裡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準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在瓦弄方向,11月16日解放軍以1個團向瓦弄所公西北迂回,以1個團又1個營分別向瓦弄紮公、曲子紮公反擊,以4個連從察隅河以東反擊,分割殲滅瓦弄地區之敵。當天17時就進占瓦弄,並繼續向南追擊。至21日,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才停止追擊。在東段中部地區,西藏山南、林芝邊防部隊向裡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擊,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占領裡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西段反擊重點是班公洛地區,新疆邊防部隊以一部冒風雪翻越冰山進行迂回,另以3個連從正面反擊,攻占3處印軍據點,隨後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另外3處據點,迫使守敵放棄據點逃竄,遂於20日清除西段入侵印軍的全部據點。中印之戰不過短短一個月,解放軍兩次反擊都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印軍,印軍不堪一擊。但這不僅是軍事仗,更是政治仗,因此在11月21日,中國政府提出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於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單方面實行全線停火,並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脫離軍事接觸;另外還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以及被俘人員交還印方。

在勝利後主動後撤,交還繳獲釋放被俘人員,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充分說明了中國和平解決邊境糾紛的誠意,在國際上贏得了高度肯定,體現了中國泱泱大國的氣度和風範。對印自衛反擊戰結束後,中國軍隊主動撤回到「傳統習慣線」,有人認為是有放棄勝利果實之嫌,但是在當時國情國力之下,中國也確實沒有足夠的力量長期維持在爭議地區駐軍。就連當時一個月作戰行動的後勤保障,也是經過了相當大的努力才做到的,而且馬上進入冬季,後勤的壓力更大。況且經此一戰,印度被結結實實地教訓了一場,從此1962年的陰影就成了印軍揮之不去的夢魘,完全做到了毛主席在戰前提出的「打出五十年和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