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很多人心目中,蘇格蘭僅僅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代表大不列顛島北半部,是英國的一部分。不!蘇格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蘇格蘭人會很嚴肅的向你指出這一點。這時候也許你會很疑惑地問,蘇格蘭和英格蘭不都是英國這個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麼?蘇格蘭人這時會有些無奈但又狡偈地說,是的,我們是聯合王國! 看過「勇敢的心」這部美國好萊塢大片的人都對蘇格蘭對英格蘭之間的歷史仇恨有些了解了,但如果不是親身到蘇格蘭體驗一下,很難理解蘇格蘭人至今對英格蘭又恨又嫉又無奈的心情。
1、蘇格蘭人是不列顛島原住民
不列顛島有人類居住的痕跡要追溯到萬年以前。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島上活動的是凱爾特人。在古代記載中,凱爾特人被描述為「身材魁偉、長顱白肌、金髮碧眼的壯漢」,打起仗來不要命。蘇格蘭人就是凱爾特人的後裔,與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同一個祖先。
英格蘭人出現就要晚得多,約公元前55年,愷撒率領羅馬軍團征服了不列顛,統治四百年之後主動撤了,以後再沒回來,只留下了基督教在島上薪火相傳。
羅馬人撤退以後,公元5世紀左右,英格蘭人的祖先——盎格魯-薩克遜人從歐洲大陸來到不列顛,他們屬於日耳曼人的一支,野蠻好鬥,逐漸把凱爾特人趕到不列顛島西南和西北的山區。所以,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並不是同一個民族,蘇格蘭人是原住民,英格蘭人是外來戶。
公元九世紀左右,一位部落首領統一了蘇格蘭各部,成立蘇格蘭王國,國王叫肯尼斯一世。莎士比亞寫的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講的即是這段時期王國統治者爭奪權力的故事。
第一個征服蘇格蘭王國的是威廉。1066年,生於諾曼底的公爵威廉攻入英格蘭,英格蘭王攜家眷貴族逃入蘇格蘭,並將自己妹妹嫁給蘇格蘭國王,以尋求庇護。威廉一怒又攻入蘇格蘭,蘇格蘭國王投降。在這段時期,英格蘭王室和貴族由於逃難,和蘇格蘭王室開始結親,英格蘭王族們也把歐洲的貴族文化傳入蘇格蘭。這是兩個王國「親密接觸」的開始,兩家開始成為親戚,但千年恩怨也從此拉開了大幕。
2、征服蘇格蘭
蘇格蘭被英格蘭征服的歷史,最重要的一段在金雀花王朝。這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王朝,十五位君主,統治英格蘭三百多年,英格蘭文化和藝術在金雀花王朝開始形成,牛津、劍橋兩個大學也在這段時期創建。《勇敢的心》里的長腿愛德華、英格蘭全民偶像獅心王理查,都出自金雀花王朝。這個王朝對蘇格蘭王國的威脅也最大。
如今,島民團結一心,
奧爾巴尼天下統一,
愛德華國王是最高的領主,
康沃爾和威爾士都在他手中,
偉大的愛爾蘭也屈從於他的意志……
亞瑟王也不曾有這麼多采邑。
愛德華一世在十三世紀六十年代受到世人關注,他在英格蘭長大成人,曾深深卷入其父統治時期的政治動蕩。有些人認為他英勇無畏,有些人卻說他是個可恥可鄙的變節者。愛德華的容貌令人難忘。盡管他孩提時代病怏怏的,但成年之後卻身高1米88,比其他人都高出一個頭,蘇格蘭人後來給他取了個錯號「長腳王」。
愛德華一生南征北戰,雖然後來他威名赫赫、實力雄厚,擴張了版圖,但同時戰爭帶來的流血衝突也成了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當時的鄰邦)心頭難以磨滅的痛。
愛德華一世首先三次攻打威爾士,1295年得以平定,創造王朝神話。這個時候英格蘭面臨法蘭西這個強力的外患,然而蘇格蘭這邊的政治危機又將他的視線拉回近處。愛德華一世剛剛重新奠定自己在威爾士的統治,他在蘇格蘭的傀儡——約翰·巴里奧國王就被推翻了。愛德華一世不得不再次推遲對法戰爭,將注意力轉向蘇格蘭。
蘇格蘭戰爭的起因很複雜,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德華一世的傲慢。愛德華一世致力於將自己的權威施加於北方的王國,這遠遠超越了他的合法的本分。隨著愛德華一世越來越咄咄逼人,約翰·巴里奧的地位越來越弱,但愛德華犯了一個彌天大錯,他沒意識到,他對蘇格蘭國王的凌辱致命破壞了蘇格蘭王權整個機制。1295年,他把法蘭西、蘇格蘭兩個敵人趕到了一起。這兩個敵人在隨後的三百六十五年里緊密合作,共同對抗英格蘭。
我們把話題轉回愛德華一世在任期間的兩場戰役。
伯立克戰役於1296年3月30日,也就是愛德華一世抵達蘇格蘭邊境的整整一一個月之後開始。
離六十歲生日已經不遠的愛德華一世已是滿頭銀絲,但仍然孔武有力。他按照戰前的慣例正忙著冊封一些年輕人為騎士的時候,灰蒙蒙的海平線上突然間升起了滾滾濃煙。原來,三艘英格蘭戰船過早地展開了進攻,其中一艘在城鎮附近擱淺。蘇格蘭人歡天喜地地沖上船去,將它燒毀。
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在羅伯特·克利福德勛爵 (一位貴族出身的將領,對邊境地帶的經驗非常豐富)指揮下, 在軍號鼓舞下,開始推進。伯立克的街道很快被血染紅。他們屠殺了伯立克的數千名居民。後來,蘇格蘭人指控說他們還屠戮了婦女兒童,其中一名孕婦被砍成了肉醬。英格蘭人在備戰的時候,蘇格蘭人對他們冷嘲熱諷;但戰鬥打響之後,蘇格蘭人就笑不出來了。蘇格蘭人在街道上被砍瓜切菜一般掃倒在地,屍骸太多,無法全部埋葬人土。伯立克成為一場醜惡而恐怖的大屠殺的犧牲品,死屍被恣意投人水井、丟進大海。據編年史家吉斯伯勒的沃爾特可能,在城鎮的教士們懇求國王開恩得到批准之前,有11060人喪命。
戰鬥結束了,英格蘭人占領了城鎮,在它周邊挖據了大型防禦壕溝。他們歡呼雀躍。壕溝寬80英尺,深40英尺。國王親自用手推車運送第一批泥士。 這是英格蘭的強力與勝利的象徵。
下一場戰役的地點也確定了。三位勢力強大的蘇格蘭伯爵占領了鄧巴的城堡,這是一座古老的石制防禦工事,位於蘇格蘭東海岸一處山丘上。
自羅馬時代以來,這里一直是軍事堡壘的所在地。愛德華一世派遣薩里伯爵北上去攻打這座城堡。薩里伯爵遭到巴里奧派出的部隊的襲擊,結果是,蘇格蘭人又一次遭受奇恥大辱的慘敗。據守城堡的三位蘇格蘭伯爵以及眾多男爵、從男爵和騎士都被俘虜。彼得,蘭托夫特寫道:「三位伯爵被押往倫敦塔….其他人被押往不同的城堡,兩人一組騎著一匹馬,有的人腳上拴著鐐銬,被束縛在大車上。」這對俘虜來說是極其悲慘和可恥的結局,也有力地象徵著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人的壓倒性打擊。
鄧巴戰役之後,蘇格蘭人的抵抗冰消瓦解。戰役只持續了二十一周,時間很短,而且英格蘭人大體上沒有遇到抵抗。愛德華世耀武揚威地在蘇格 蘭各地巡視,率軍北上,一直前進到埃爾金和班夫。蘇格蘭的抵抗如此脆弱,主要原因是約翰.巴里奧的軟弱無能。巴里奧分兩天(1296年7 月2日和10日),在四個地點(金卡丁、斯特拉卡斯羅、布里金和蒙特洛茲)在儀式上遭到公開羞辱。他的短大衣上的紋章被扯下,因此蘇格蘭人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作「空蕩蕩的大衣」。他被送到倫敦塔,與被俘的伯爵們待在一起。最致命的打擊是,愛德華一世的部下將蘇格蘭政府檔案從愛丁堡擄走,還搶走了蘇格蘭王室的所有禦寶(包括來自斯昆的神聖的寶座基石命運石0),將其全部送回了倫敦。
命運石被送到南方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做成了一尊特別的加冕寶座的一部分。此後金雀花王朝在繼承王位時都要用到這尊包含了蘇格蘭王權最神聖遺物的寶座。
▲命運石(Stone of Scone)現藏於蘇格蘭斯康王宮。直到今天為止也是英國君主加冕時必須的聖物之一。據說這塊石頭具有非常來歷,是《聖經》中的雅各布夢見天堂階梯時枕著的石頭。另有傳說它來自古埃及或古愛爾蘭。
3、華萊士與布魯斯,蘇格蘭民族英雄
我上小學時曾讀過一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布魯斯的蘇格蘭王子打了敗仗,躲進磨坊里唉聲嘆氣,這時他看到一只蜘蛛結網,但結成七次每次都被大風吹斷,蜘蛛並不氣餒,第八次終於結成了一張網。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他四處召集打散的軍隊,動員人們起來反抗,並最終趕跑了外國侵略者。
這個勵志小故事中的布魯斯王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歷史上的布魯斯是蘇格蘭貴族,幾個有望出任蘇格蘭王的家族之一,一開始,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屬於「親英」派,但他在蘇格蘭國王夢破滅之後,走上了反抗侵略者的道路。有說法認為是他參與了對華萊士的圍剿,致使華萊士被絞死,但這種說法沒有證據。
華萊士就是梅爾·吉普森在《勇敢的心》里演那位平民英雄,他從被逼起事開始,最鼎盛時曾將英格蘭軍隊基本趕出蘇格蘭,被「長腿」國王打敗後長期打遊擊,最後被出賣,為蘇格蘭獨立自由流盡最後一滴血。
當然,無論「蜘蛛結網」還是《勇敢的心》,都與真實歷史有距離,蜘蛛的故事更像鼓舞鬥志的手段,與我們歷史上的「大楚興,陳勝王」之類異曲同工,而《勇敢的心》是好萊塢電影,歷史真實更要服從於英雄敘事。如蘇菲·瑪索扮演的國王兒媳對華萊士說:「我愛你眼中的豪情」,歷史上沒這回事,那位法國公主下嫁英格蘭時,華萊士已經死好幾年了。
在電影中被塑造成懦弱貴族的布魯斯,與真實歷史更是相去甚遠。歷史上的布魯斯,18歲繼承貴族頭銜,為了家族先是親英求生存,後來堅持抗英事業,百折不撓直到革命成功,成為真正的蘇格蘭國王。他和華萊士並列成為蘇格蘭人最為崇拜的民族英雄。
4、班諾克本之戰,蘇格蘭全勝
早在公元1707年以前的900多年間,蘇格蘭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王國,英格蘭不斷發動戰爭,最終兼並了蘇格蘭。但蘇格蘭人從未放棄自己的民族意識,直到14世紀,在班諾克本戰役中,羅伯特·布魯斯徹底改寫了蘇格蘭歷史。
布魯斯的驍勇善戰不在華萊士之下,他是當時歐洲使用戰斧的第一高手,在蘇格蘭歷史上最著名的班諾克本之戰中,作為主帥的布魯斯陣前一斧力斬英格蘭大將波鴻爵士,成為蘇格蘭文學中經典一幕。
這場戰役是「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關鍵戰役。此前英國國王(長腿)愛德華一世試圖吞並蘇格蘭,入侵蘇格蘭領土並囚禁了蘇格蘭國王約翰·巴里奧,迫使其退位。1309年,蘇格蘭領袖羅伯特·布魯斯宣布不承認英格蘭傀儡、「蘇格蘭王」愛德華二世,次年自稱為蘇格蘭王羅伯特一世。
1314年6月,布魯斯已基本蕩清蘇格蘭全境,英格蘭只剩下斯特林堡最後一個據點,迫不得已,愛德華二世只好禦駕親征。
英格蘭大軍有二萬五千人,其中至少有三千名全副盔甲重甲騎兵。征集如此龐大的軍隊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要保證他們的給養則更加困難。蘇格蘭軍隊約有一萬人,主要是長矛兵。長矛兵英勇頑強,無所畏懼,一旦進入陣地,則死戰到底。
布魯斯感到,盡管長矛兵十分堅強,但他們在遇到弓箭手和鐵甲騎兵的輪番進攻時,還是難以招架。於是他預先採取了巧妙而有遠見的三條措施,顯示出自己的軍事才能。
首先,他在選擇陣地時,選中了兩側有茂密的森林作為屏障的地形;其次,他在陣地前沿挖了許多小圓坑,上面用樹枝和草皮掩蓋起來,以對付騎兵的沖鋒;第三,他把人數不多而訓練有素的騎士隊伍留在身邊作為機動部隊,準備對付企圖在側翼發動進攻的敵軍弓箭兵。安排就緒之後,他便靜待英格蘭人的進攻。
英格蘭軍隊非常龐大,後隊向先頭部隊靠攏需要三天的時間,而能夠布陣的空地只有兩千碼。正當這支大軍在蘇格蘭軍隊陣前聚集時,另一個事件發生了。英格蘭騎士亨利·德波鴻率領一支威爾士步兵向前猛進,企圖乘敵不備把困在斯特林城堡的英格蘭人解救出來。布魯斯及時趕到,插入德波鴻的人馬和城堡之間。德波鴻同他單獨對陣,布魯斯用戰斧撥開波鴻的長槍,在眾人面前將他一斧頭砍死。
六月二十四日上午,英格蘭人開始進攻了。密密麻麻的重甲騎兵沖下山坡,亂哄哄地湧過班諾克本河,向對面山上的蘇格蘭圓陣殺將過去。許多戰馬陷入陣前的圓坑,隊形大亂,但他們還是沖到了蘇格蘭長矛兵面前,和他們拼命廝殺起來。兩邊都不肯撤退,全線的戰鬥持續了很久。
英格蘭強大的弓箭兵部隊無法發揮威力,他們採取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戰鬥中用過的方法,把箭射向空中,可是殺傷的多半是自己人。後來,一批弓箭兵調到了蘇格蘭人的左側。布魯斯已經採取有效的措施,他的騎兵部隊極其敏捷地打擊弓箭兵,把他們趕回待命出擊的大批人馬之中。英格蘭大軍已經有些混亂,它的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地調上陣地,混亂隨之加劇。
最後,布魯斯軍中的後勤人員出現在英格蘭人右側的山頭上,一邊揮動旗幟,一邊吶喊,造成英格蘭人的全線撤退。愛德華二世和他的大批禁衛軍搶先撤退,頃刻之間,撤退變成了大潰退。蘇格蘭圓陣中的士兵沖下山來,沒等英格蘭人退過班諾克本河,便把他們殺得屍橫遍野。
英軍被殲滅9000人,英國人從來沒有在一天之內死過這麼多人。蘇格蘭人則號稱,他們殺死和俘虜的英格蘭人有三萬之眾,竟然比英格蘭大軍的總數還多。但不管怎樣,他們主要是依靠長矛兵消災了騎兵和弓箭兵組成的強大軍隊,這應該視為戰爭史上的奇跡。
班諾克本之戰是蘇格蘭史上為數不多的大勝,它也成了蘇格蘭人千年以來最樂於回憶的瞬間。從此,英軍只好承認蘇格蘭的獨立地位。
1964年6月14日,班諾克本戰役650年紀念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斯特林堡古戰場遺址為布魯斯雕像揭幕。好玩的是,從現在的伊麗莎白二世,上溯到五百年前的詹姆斯七世,歷任英格蘭王室竟然都是蘇格蘭血統。這非常具有戲劇性。
5、與法國結盟,卷入英法「百年戰爭」
1329年,蘇格蘭國王布魯斯與世長辭,英格蘭又開始借機找碴,對蘇格蘭進行征服,打得布魯斯10歲的兒子跑到法國避難,直到17歲回國主管獨立戰爭。早在愛德華一世統治時期,面臨亡國威脅的蘇格蘭人就和法國走到了一起,雙方簽訂盟約,約定無論誰遭受英格蘭進犯,另一方必須進攻英格蘭。
這個盟約讓英格蘭國王非常惱火,1337年,愛德華三世向法國提出了王位要求,因為他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這個要求很具有刺激性,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開始了。
蘇格蘭人不僅以驍勇善戰聞名,他們遵守契約的精神,也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前後有數萬蘇格蘭戰士踏上法國土地,作為「志願軍」與英格蘭作戰,並曾打破英軍不敗的神話。英法戰爭持續了百年,而蘇格蘭和法國的盟友關係,保持了265年。
就這樣打來打去,到了16世紀,蘇格蘭進入著名的瑪麗女王時期。瑪麗一世同時也是法國王后,但18歲就守了寡,她同時還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表侄女,有繼承英格蘭王位的資格。瑪麗一世信奉天主教,伊麗莎白一世信奉新教,兩個女人之間打起了「宗教戰爭」。
後來,瑪麗一世被蘇格蘭貴族推翻,逃亡到英格蘭,結果被伊麗莎白一世拘禁了18年多,並於1587年被處決。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而瑪麗一世的兒子、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是英格蘭王位的第一繼承人,結果,當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逝世,她指定的繼承人正是她一生對手的兒子——詹姆斯六世。
英格蘭和蘇格蘭互相攻打了數百年,一個國家懷有統一雄心,一個國家有著獨立信念,如今,兩個死對頭迎來了同一個國王,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因為自己的國王兼並了別國,所以蘇格蘭獨立這件事,從倫理上就有點夾纏不清了。以王室為表率,英蘇兩個王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已是歷史的大趨勢。
詹姆斯六世的兒子叫查理一世,這位我們都很熟悉,在他的任期內,克倫威爾主管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英格蘭的政治革命開始了,工業革命也很快就要到來,事情正在起變化,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兩國關係,也超越了以往的戰爭殺戮,經濟問題開始唱主角。當時世界貿易開始興起,執世界經濟牛耳的英格蘭人,已經掌握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實力。
6、合併並非情願,分離運動漸起
光榮革命之後,英格蘭告別王權體制,成為君主立憲制,貿易、殖民、市場、通商這些名詞,成為英格蘭議會和英格蘭人的新寵,英格蘭迎來大發展時期,成為世界貿易的規則制定者。而蘇格蘭國小人少,經濟落後,長年戰爭導致民生凋敝,舉國之力進行的殖民計劃又破產,再加上英格蘭人趁機經濟封鎖,使蘇格蘭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
在這樣的壓力下,1707年,英格蘭議會和蘇格蘭議會達成協議,《聯合法案》正式通過,兩個國家的議會正式合併,各自取消國家稱號,改稱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從此通商自由,兩國老百姓成為一家。
對於蘇格蘭來說,與英格蘭合併在情感上很難接受,但識時務者俊傑,現實迫使蘇格蘭的精英們選擇了理性路線。而普通老百姓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因為在抗英戰爭中形成的獨立和自由的信念,是蘇格蘭人無比珍視的東西,這也是蘇格蘭人經常被占領,但從未被征服的原因。現在,蘇格蘭王國消失了,雖然英國國王都是蘇格蘭人。
合併之後的英國迎來了工業革命,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亞當斯密寫出了《國富論》,他們都是蘇格蘭人。
300年可以融合太多東西,但對於人的歷史記憶,它還是顯得有點短,理智與情感是永恒的戰爭,而傲慢與偏見,也都堅固得足以抵抗時間的磨損。
其實,蘇格蘭的分離運動,從一戰之前就開始了,那時民族自決的概念已經出現。二戰後,「獨派」政黨民族黨逐漸壯大,該黨三十年前就推行了一次全民公決,不過蘇格蘭民眾投票遏制了獨立的勢頭。1998年,英國政府公布蘇格蘭法案,消失三百年的蘇格蘭議會回歸,即是對蘇格蘭分離運動做出的妥協。
單從時機分析,對於蘇格蘭來說,尋求獨立現在正是時候,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小國不再像幾百年前動輒面臨侵略威脅,國家主權的概念也正被人權、幸福權等新型概念取代,這些都是小國的機會。
但蘇格蘭人真的願意獨立嗎?不久前的一次媒體調查顯示,百分之三十幾的蘇格蘭人支持獨立,反而支持蘇格蘭獨立的英格蘭人超過了50%,這個數字很值得玩味,看來未必只有蘇格蘭人希望獨立,英格蘭人甚至更希望和蘇格蘭分家,因為他們認為蘇格蘭的福利比英格蘭好,政府在福利方面太偏心,英格蘭人覺得自己冤。
而英國政府也已經表態,不會橫加干涉,尊重蘇格蘭人民自己的選擇。
雖然理性的蘇格蘭人多認為獨立沒有前途,只會讓只有500多萬人的蘇格蘭走向衰落。但民族黨領袖薩蒙德是個信仰堅定的獨立主義者,我們知道,一個有著狂熱信仰的領袖,有可能發揮出超人的能量,能夠激發甚至裹挾民眾的民族情緒。
理性的人往往沉默,極端的聲音傳得更遠,在薩蒙德等人的鼓動下,蘇格蘭人是理性占上風,還是在英雄崇拜中走向小國寡民?不僅旁觀者的我,連蘇格蘭人自己,都未必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