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一檔綜藝《我家那小子》惹人注意,節目跟拍了明星們平常在家的日子。(不用說,依舊是疑似抄襲了韓國的綜藝《我家的熊孩子》)
原來風光背後,明星也會和我們一樣,窩在家里,點外賣,成了死肥宅。
也會孤單寂寞冷,嘗著單身的苦澀。
演員朱雨辰(代表作《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甚至在好友離去後,站在門口久久望著,一個人醉後唱情歌,流苦淚。
怎麼就沒有人願意陪我呢!
難以想像,曾意氣風發的華子也會有此等苦澀,除了事業上的不溫不火,也源自於他的母親的過度控制。
節目播出後,朱雨辰媽媽頻上熱搜,她的苛刻兒媳標準讓人大跌眼鏡——
「男女有分工,女的就應該賢妻良母。既然把你娶進來了,既然你願意進這個家,你就應該擔起責任,就是這個角色,有要求,不能放低標準。」
大老師很無語,男耕女織的事都過去多久了。
其實華子的女人緣很好,前有湯唯後有薑妍。
薑妍除了外形亮眼,更是廚藝驚人,但還是難逃朱媽媽的挑剔。
按她自己說的是「兒子的每段感情都知道,每段都干預了。」
朱雨辰曾提到女友經常會質疑他——
「到底喜歡的是自己,還是喜歡賢惠會照顧人、適合當老婆的自己?」
把老婆當保姆,雖然已經是大多數現代婚姻的實質,但一開始就這樣袒露,是個姑娘都會被嚇跑。
母親對兒媳有如此苛刻的標準,是因為她自己對兒子就是這樣付出的。
對兒子,她的照顧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
會挨個問兒子的室友,打呼麼,生怕影響兒子的睡眠。
兒子獨立後,做得一手好飯菜,母親非但不寬慰,反而心疼,覺得讓兒子做飯是愧對於他。
於是千里迢迢趕來北京,陪兒子生活,於是朱雨辰獨立後也難逃「魔掌」。
朱媽每天都會蹲守在貼吧,為兒子投票,兒子心疼,年輕人像雕塑一樣坐幾個小時都受不了,兩人吵了無數次也無果。
她還會抄寫兒子的每一條微博,兒子不更新,雨辰媽媽就拿著本子找兒子催更。
後來為了不讓媽媽抄,朱雨辰都很少發微博了。(有沒有想起老媽要求你刪掉不符合她價值觀的朋友圈的時候)
朱媽每天會熬制梨水、果汁、楓鬥水各種喝的,逼得兒子都要喝光,兒子一天連兩口純淨水都喝不到,有時候特別渴了想喝水都不行。
有時候給媽媽發脾氣說我要喝水,喝白水,最後還得聽媽媽的喝果汁。
這種折磨持續了整整十年,看他的痘坑,應該多少是拜這些果汁的高糖分所賜。
冬天媽媽為他選雞毛菜選到手裂口,朱雨辰生氣了,但還是主動道歉,吃了媽媽煮的面條。
他並非是一般的媽寶男,他曾抗拒,但次次都失敗。
小時候因為被逼彈琴,試過自殘。
甚至寫下遺書,摸電門自殺。
他對媽媽說咱倆沒法過了,你會把我搞死。
父母永遠不理解子女的痛苦,朱媽為了愛失去自我,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她堅持自己的原則,即使一旁的李維嘉都看出來,朱雨辰的姐姐至今恐婚也是因為,「女兒做不到你這樣,就不敢邁出婚姻這一步。」
父母因愛而傷害子女,子女因愛而不得不承受。
親情是牽掛也是羈絆。
朱媽是控制欲的溺愛,不需要你多優秀,你做什麼都是好的,這種「戀子」反而會讓孩子的心理畸形。
在早年的大尺度日劇《魔女的條件》中,瀧澤秀明的媽媽就是如此,甚至還演化出了對兒子的情愫,兒子在過度的母愛中被壓得喘不過氣。
台灣最近和Netflix合作,出品了關於教育的台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5個因追逐分數而扭曲的家庭。
標題引自於紀伯倫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雖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思想,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而不是靈魂。
生命不可倒行,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這段話真應該作為父母的必修課。
在故事《媽媽的遙控器》中,媽媽和丈夫離異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兒子身上。
偶然間,她得到了一個能操控時間的遙控器。
這天,兒子驚恐的發現,自己經歷的事、人,都和昨天一模一樣。
原來媽媽用遙控器將他返回了昨天,不能犯錯,不然就重新來過。
學習不好沒關係,別人學一天,你可以重復十天學習一樣的內容。
如果不聽話,「你的人生將永遠卡在這一天。」
太特麼恐怖了…
兒子有了初戀,母親就讓返回他的人生,讓小姑娘不記得和他發生過的事。
終於,兒子崩潰了,選擇了自殺。
可母親一次次返回,將他救回。
兒子絕望地問她——「媽,你到底要我死幾次。」
而媽媽卻說,「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
讓人細思極恐。
這個故事中的母子和朱雨辰母子很像,都是兒子會潛移默化地受母親影響,都有潔癖症。
好擔心,朱雨辰在反抗與放棄中,會慢慢形成和母親一樣的觀點,去對待她人。
在另一個故事《貓的孩子》中,情節更加奇幻荒誕。
母親在家族中地位很低,兒子學習不好,可親戚的小孩們考的都是名牌大學。
於是母親開始瘋狂地要求兒子提高成績,她將親戚的冷眼和自己婚姻的失敗,都歸結於兒子的學業。
在強大壓力下,兒子誤入了一個平行世界,按照這里的要求,只要他殺貓,就能取得高分。
果然,殺貓後,他的成績不斷提升,然而平行世界的規則崩壞了。
可他卻停不下殺貓的殘忍手段,成績下滑,精神錯亂。
其實並無平行世界,這更像是孩子想要逃避所自我創作出的臆想世界。
這和經典影片《黑天鵝》中的娜塔麗·波特曼很相似,她也受到母親的過分控制,與苛刻的要求,承載著母親的舞蹈夢想。
最終崩潰,精神混亂。
這幾個故事雖然荒誕,卻真實的可怕。
原著作者吳曉樂曾說,很多讀者都有反饋——
「我的媽媽更恐怖。」
一句為你好,一句將來你就會感謝我的,就讓父母理所當然地控制與改寫子女的人生。
無數中國式子女就在溺愛與極度控制的極端教育中,被斷送掉了一生最珍貴的快樂。
有「戀子」,有虎爸虎媽,也有極度否定的父母,這種度稍有差池,都會讓父母與子女陷入困境。
姜文在《十三邀》中曾袒露,想要得到自己母親的肯定,很難。
當年自己考上中戲,興沖沖地告訴母親,可她一句讚揚也沒有,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說你看你衣服還沒洗呢。
之後文文成名,給母親買了大房子,她也不去住。
直到母親前些日子去世,他都覺得和母親的關係很遺憾。
即使功成名就,耀眼如姜文,三、四、五、六代中國大導都合作了個遍,得到無數認可,有無數影迷崇拜,自負自信的他也會因為沒有母親的認可而一度自卑。
原生家庭的傷害往往伴隨我們的一生,長大後的性格、思想與兒時的家庭、父母關係甚深。
那些長在健康、滿滿的愛里的孩子,身上總有種莫名的陽光、自信、有恃無恐。
父母以愛之名討伐,天下沒有哪個子女是不會繳械投降的。
我們最終長大,最終總會諒解父母,和父母和解。
只是,在偶爾某個時刻,還是會想起從前的傷害,往往父母仍舊不理解,你只能在新的傷口中,獨自舔舐著舊傷疤。
親情既緊密又殘忍,每個人究其一生都要努力學會「分離」這一課題,龍應台的《目送》便寫出了最真切的釋義——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Movie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