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博士後談於正新劇:《延禧攻略》有哪些細節不合規矩?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史學博士後談於正新劇:《延禧攻略》有哪些細節不合規矩? 歷史 第1張

首發:8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楊原(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社科院滿學所博士後,一直致力於清史、滿族史研究,著有《詩書繼世長-葉赫顏札氏家族口述歷史》一書。)

史學博士後談於正新劇:《延禧攻略》有哪些細節不合規矩? 歷史 第2張

來源:於正微博@於正1978。

近來電視劇《延禧攻略》在網路上熱播,在社會中又掀起了一波清宮歷史的熱潮,劇中的情節和一些生活細節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較之以往的很多清宮戲,這部劇在還原歷史方面已經有了很多改觀,比如一改過去只要是清宮戲就用的,其實只有晚清時期才有的「大拉翅」發式,比如應該掛在衣服大襟上的十八子手串,再比如親王見皇帝也要自稱「奴才」,凡此種種,可以看出劇組人員下了很大的功夫。

不過,以一個史學工作者挑剔的目光來看,有一類問題還是值得商榷的。

例如後妃。劇中的高貴妃是個飛揚跋扈的人,屢屢有著不可一世的誇張行為,為了表現她的這種跋扈,在給皇帝皇后行請安禮時,應該緩速深蹲的行禮,往往雙腿微微一彎便敷衍了事。

清代旗人極重禮儀,宮廷當中更為凸顯,作為後妃,行禮的潦草,是非常有失身份的表現,非但不能表現跋扈,而只能顯得粗野,在當代人眼中可能是傲慢的表現,但按照清代人的思維邏輯,地位越高的人,禮數應當越周全,所謂「既讀孔孟之書,必達周公之禮」,如此行禮只是一種丟臉的行為。

劇中另一處情節是晚間在長春宮內,皇后在眾宮女的慫恿下,穿上洛神的衣服,並歌舞了一段,不僅宮女們不斷讚美,還吸引了皇帝的目光。這一段的處理就過於現代,歌舞藝人在古代身份卑微,技藝再精湛,亦屬玩物,特別是主人在奴仆面前表演,是極為有傷品格的表現。

朱家溍先生在《故宮退食錄》中曾有一段與清宮老太太監耿進喜的訪談,說到清代皇帝票戲的往事,耿進喜曾說同治皇帝曾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給慈禧太后唱過戲,同時也談到這是親兒子才敢如此「上臉」。

皇帝只會給太后表演,但依然屬於「皮一下」的表現,而皇后在眾宮女圍觀的情況下歌舞,實則會被人恥笑太不端莊,皇后的身份感也就蕩然無存了。

史學博士後談於正新劇:《延禧攻略》有哪些細節不合規矩? 歷史 第3張

再如親王。劇中的弘晝是個性格不羈的親王,也為了表現這種不羈的性格,導演或是演員也為他在舉止的細節上進行了一些小的設計。

其一,用扇子時把扇面全部展開,舞動如飛,這種動作在舊時屬於極為不雅的舉動。古人的行為舉止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穩重,老話說「坐如鐘立如松」,行動坐臥的幅度都不可太大,士大夫階層如此,皇家則更為講究。

老電視劇《大宅門》對此曾有過表達,青年白景琦被安排到衙門里當差,有個官員就因為天熱自顧自地大扇特扇,被白七爺戲弄了一通,按他的話說「這哪兒是扇涼兒呢,這是孫猴子過火焰山呢」,雖說時代、身份都有一些錯位,但對於清朝人用扇子的舉止,也可見一斑了。而以一個親王的身份,又是在皇帝面前,是絕不可能這樣失儀的。

其二,中國的蓋碗出現於清代康熙雍正時期,不過當年的蓋碗不是現在「三才碗」的形制,只有茶碗與碗蓋,而沒有碗托,且不言劇中使用的「三才碗」是否正確,就晚清民國時期士大夫階層使用蓋碗的規矩,劇中的表演便值得商榷。

舊時出於詩書之家的人用蓋碗,無論是否有碗托,都是用手拿住蓋碗,讓碗蓋與茶碗之間露出一定的縫隙,用手指按住碗蓋,把蓋碗從碗托上拿起送到嘴邊去喝,絕不能把碗蓋完全掀開,甚至用碗蓋去撥茶碗里飄起的茶葉,劇中的和親王喝茶的舉止就比較現代,大概是為了表現其不羈的性格,但如此處理,按清代的禮法,卻早已丟了親王應有的教養,性格不羈也不是這麼個不羈法。

還如宮女。劇中宮女隨意多嘴、隨便插話的情節很多,而且與皇帝、後妃說話的時候,也經常直勾勾地看著他們,頻頻做著眼神上的交流。

在舊時,幼見長,男女相見,懂些禮法的人都有一套行為舉止,有問才可答,不可隨意打斷別人,看人的時候,更要「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方顯得為人有規矩,皇宮這種格外突出尊卑的地方則更甚,如果宮女屢屢犯禁,不僅其主人會被人嘲笑調教無方,自己更會受到責罰。

無論後妃、親王,還是宮女,其實這一類問題都是關於對角色身份的認知問題,對於歷史的還原做了再多的努力,但這種身份的古今錯位感,總是讓古裝劇留下莫大的遺憾。

戲劇的故事情節其實大可以天馬行空地編排,但身份感的丟失,則很容易就讓人感到這個故事換什麼時代的衣服其實都一樣。

當然,這一點不能隨意苛責我們的演員,畢竟現實生活與古代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幾代人都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社會里,當代人對過去那些封建禮教早已極為陌生,這是今人理解古人很大的一道難關,這其實需要導演與編劇做出更多更細膩的準備工作,對古裝劇的歷史背景有更深刻的把握,幫助演員體會那個時代符合身份的行為舉止規範,整體格調才更像是演繹歷史故事。

就像我們的傳統戲曲,各行當對人物身份的把握是第一要務,故事雖說大多來源於民間傳說,與真實的歷史無關,但身份演到位,歷史的味道自然也就呈現了。

戲劇畢竟是一種娛樂,不應過分指責它的細節,但古裝劇畢竟反映的是我們的歷史,我們如此恢宏的文化恰恰正是這一個一個小細節積累起來的大廈,尤其古代不同身份人群的行為細節,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舉止,做著什麼樣的事,什麼值得傳承,什麼需要揚棄,這是我們把握傳統文化時極為有力的工具,如果我們總是以無所謂的態度來面對,那麼我們的文化也會隨著娛樂被潛移默化地漸漸蠶食掉。

史學博士後談於正新劇:《延禧攻略》有哪些細節不合規矩? 歷史 第4張

延伸閱讀

習近平:主管幹部要多讀一點歷史

梁思成的「廣漢絕照」:中華古城池的最後圖存

玉林「母親河」污染調查:環保督查後仍直排污水

中央蘇區如何度過艱難的「缺鹽歲月」 | 關山遠

中國版「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地宜昌:國運決定城運

日寇在華北用刺刀和機槍也沒得逞的「奴化試驗」

這部小說有何魔力?竟化解母女30多年的恩怨

聲明:「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6307634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也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史學博士後談於正新劇:《延禧攻略》有哪些細節不合規矩? 歷史 第5張

監制: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