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原標題:莫文蔚的中場戰事:做廠牌、簽音樂人,走向「老板式」下半場丨專訪 作者/十八子 暌違10年後,
原標題:莫文蔚的中場戰事:做廠牌、簽音樂人,走向「老板式」下半場丨專訪
作者/十八子
暌違10年後,莫文蔚再度站到了SONY音樂的身邊。
作為昔日送她上台灣金曲獎的老東家,這一次,SONY給她的不僅僅是獎杯,更是一面寓意廠牌發展成功的鑼。
投桃報李,莫文蔚回饋的則是代表了她從業25年來心聲的最新專輯《我們在中場相遇》,以及她廠牌老板的新身份,「我想去改變」。
現如今的她,在外人看來,事業、家庭都圓滿,就在大家認為她會滿足於此時,她給了大家一個驚喜——2018年,成立個人廠牌「Mok-A-Bye Baby Records」,走入下半場。
「啊,我的身份還蠻多的。」莫文蔚面對河豚君的提問時停頓了3秒,從容地回答:「之後的定位可以說是老板。」
1993年莫文蔚正式進入娛樂圈,這些年中,她隨心而活,活出了女人羨慕的模樣,男人奉之為女神。雖然身份常在音樂人、演員、歌手之間轉換,但核心不變,都是她的藝人經歷。
對於一線女歌手而言,成立個人廠牌的寥寥無幾,這次莫文蔚為何突然會自己做廠牌?為何選擇的是SONY音樂?她心目中選擇音樂人的標準有哪些?莫文蔚心里是如何想的?
在輕鬆的發布會之後,莫文蔚面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滔滔不絕的談起了這些問題,全程並未拿起擺在她面前的那盞茶水。
做藝人,回眸上半場的精華
我們愛的莫文蔚,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她。知乎高讚的一條帖子給出這樣的評價:「該性感的時候性感,該害羞的時候知道害羞,演唱會上勁歌熱舞透視裝讓人一飽眼福,觀眾想被戳痛點的時候又會準時唱起《他不愛我》。」
莫文蔚在音樂領域的成就,可能誰都能說出一兩首歌曲來,《廣島之戀》《陰天》《電台情歌》《他不愛我》等均是國語經典。
眾人談及她時,也繞不開她的歌,「天後」、「情歌之王」、「每首歌都戳中內心」……而莫文蔚自己卻認為「我是幸運的」。
出道兩年(1995年),就被周星馳看中,出演電影《大話西遊》。1997年,推出首張國語唱片《做自己》,主打歌《他不愛我》《廣島之戀》成為其代表作之一。之後的事業一路順風順水,參演的電影《大話西遊》《催眠大師》《喜劇之王》等均獲得了不錯的評價。
2016年,莫文蔚轉戰綜藝,參與了音樂節目《天籟之戰》的錄制,節目中她百變又精致,被網友稱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18年,莫文蔚想明白了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開啟了音樂人生的另一轉折點。1月,她重新開啟了全新個人巡演;5月,推出全新數字專輯《我們在中場相遇》;7月,宣布和SONY音樂聯合推出個人廠牌。
「十幾年前,我也沒有想到要成立廠牌。」莫文蔚很灑脫,做事情更多是順從自己的心意,這幾年,她接觸了新生的音樂人力量,也看到了音樂圈的一些現象,想要去改變。
歷時一年多醞釀、籌備和製作的《我們在中場相遇》就透露出些許端倪。
整個專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寓意過往,收錄的是莫文蔚之前合作過的音樂人的作品;下半部分寓意未來,與華語樂壇最新的中堅力量合作,包括李榮浩、華晨宇等。
莫文蔚想用音樂這個媒介,把有共同愛好的人以熱情的方式集合在一起。
和SONY音樂的合作也是如此。莫文蔚認為和SONY音樂的合作是特別的,「緣分特別濃,氣場特別對」。
2002年,莫文蔚簽約SONY音樂,合作出的第一張專輯《i》,讓她獲得了台灣金曲獎的肯定,後來的《L!VE IS… Karen Mok》(拉活)也得到了最佳國語專輯獎。「我覺得我們的合作真能做出特別好的東西。」
回眸莫文蔚25年的音樂上半場,她的「小我」基本成型。此時,她想成就自己的「大我」,想把自己這些年的寶貴經驗和資源回饋給音樂圈。
這和SONY音樂的想法「必須將我們本土的音樂人帶向更高層面,最終目標是讓我們的音樂人登上世界的舞台」十分一致,才有了下半場的開端。
做老板,期待下半場的驚喜
發布會現場,莫文蔚與SONY音樂聯合推出個人廠牌「Mok-A-Bye Baby Records」。
談及「Mok-A-Bye Baby Records」名字的緣由,莫文蔚告訴河豚君,「這是來源於一首英文的兒歌rock-a-bye baby,很可愛,那是童年的一個回憶。Mok和rock剛好有押韻,很符合我的個性——做每件事情一定要有好玩的因素在里面」。
而baby,寶貝,放在音樂行業,音樂人的音樂作品就像我們的寶貝一樣,因為有愛才會有這樣的創造,這樣的東西出來,每一個寶貝都是珍貴的,需要呵護、珍惜。
「這個廠牌的成立初衷就是要找到有潛力的歌手、音樂人。」莫文蔚認為現在的音樂行業,太浮躁,如今的音樂作品更像消耗品,而非藝術品。
「乍一聽,哇,這個音樂很抓住你的注意力。但隨著城市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都變得很沒有耐性,所以有個新歌或者聽到誰的歌現在很火,可能聽聽就過去了。很少有能讓大家慢慢回味的一種作品。」
音樂是表達的方式之一,當一位音樂人真正想說點什麼時,賦予音樂中,才能有感染別人的力量。
在莫文蔚看來,好的音樂作品,是誠意的展現。音樂本身的感覺對的話,誠意夠、質量夠好,才能夠走得很遠。
所以在選人方面,她沒有限定非要簽什麼類型的藝人,她只是覺得必須是真正熱愛音樂,「如果只是為了當明星、當歌手,由此一炮走紅,那這些人都不要來找我」。
這次身份的轉換,莫文蔚更想從老板的角度,來推動音樂行業的一些變化:
比如,中國音樂市場似乎總是被外國音樂牽著走,當一位音樂人走紅時,外國人知道了,也頂多會豎起大拇指說,「哦,good!」形成不了更大的影響力。而音樂本身的無國界性,為何中國的音樂人不能自己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引領潮流呢?
比如,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都來自抖音、綜藝節目等平台,那傳統唱片公司是否應該做出些改變,更加多元化一些呢?
比如,是否可以做出能流傳下去的經典音樂作品,而不是隨潮流而變的消耗品呢?
……
此次做廠牌,也和SONY音樂有明確的分工——莫文蔚從專業角度對音樂內容進行把控,SONY音樂負責管道的打通和宣發。
帶領原創音樂人,走向國際市場,或許價值更高
我們可以看到,原創音樂人,不僅在現在是各方爭奪的香餑餑,即使在未來,也是一切的根本。音樂平台方,有騰訊音樂、蝦米音樂、網易雲音樂、百度音樂的原創音樂人扶持計劃;獨立廠牌方,有太合音樂、摩登天空、草台回聲等自己簽約原創音樂人的板塊;個人工作室,有自己的發展計劃。
一方面是為了獲得音樂人的音樂作品版權,一方面是為了用音樂人自身的價值,獲得其他的收益。
但真正生存得好的原創音樂人,也寥寥可數,甚至連最基本的,對自己音樂版權的保護都很難。對於爭奪扶持原創音樂人的各方,要麼擁有管道、要麼有雄厚資金的加持。
莫文蔚與SONY音樂的聯合,作為後入者,有哪些優勢呢?
都說不同的經歷會有不同的感受。莫文蔚向小娛分享當演員和歌手的差別時,也提到「每一次都給她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電影和唱歌很不一樣,唱歌如果錄唱片的話,是個人的,基本上是一個人的表現。但電影很少是獨角戲,一個故事有不同的人物,在和其他演員碰撞的過程中,交流、默契十分重要,演戲不能只想我的表演要怎樣,而是要關注到你的對手表演是怎樣的,如何雙方配合。
莫文蔚的優勢顯而易見,她首先是一位成功的藝人,在電影、戲劇、綜藝上都有相當成熟的經歷。再者是她的眼光,採訪中,莫文蔚多次強調,廠牌經營的關鍵是在音樂人的挑選上,她對音樂人的要求會更高。也就是說,以音樂人產出的內容作為驅動力。
SONY音樂娛樂澳大利亞及紐西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亞洲區總裁Denis Handlin也說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並表示未來將加大對中國音樂人的投資和扶持。
此事在行業內部,也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
「SONY音樂的用戶資源雖然比不上騰訊音樂等平台方,但風格化相對集中,聽眾對傳統唱片公司出品的音樂特色認知度更為精準。」樂評人三石一聲向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分析說,SONY音樂的全球資源十分強大,不僅可以為新廠牌提供全球範圍內的創作資源,還能提供強有力的推廣宣傳。
大牌藝人開設自己的獨立廠牌與大唱片公司合作早已有先例,譬如著名的「滾石」樂隊,1970年就開始在Atlantic公司旗下創建滾石公司,一直以自己的獨立廠牌與唱片公司進行合作,並且在幾十年來取得了無數偉大成就。
資深樂評人王磊也告訴河豚君,大牌藝人自己做獨立廠牌或者工作室,將會成為一個趨勢。將來即便不是大牌的藝人,同樣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所以莫文蔚不是開先河者,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而未來很多藝人和大唱片公司之間的關係,會慢慢變成獨立廠牌和投資基金以及宣發管道的關係。
嘗試總是好的,華語歌手與國際唱片公司的合作,說不定會產生不一樣的火花,達到莫文蔚初衷——「打造各個素質都在水平線以上的音樂人,形成更多元的音樂人團隊,共同推到國際市場,引領潮流」。
延伸討論
你覺得莫文蔚更適合哪種角色?歌手?演員?還是老板?
更多文章
- 為何這屆世界盃終於火出圈了?
- 《中國新說唱》首播:「驚濤駭浪」還是「絕地求生」?
- 揭秘《套路》爛尾後續:換陳冠希、換拍攝地、報稅失誤…哪個才是超期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