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編纂《醫宗金鑒》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醫宗金鑒》相當於中醫界的百科全書,它匯集了清乾隆之前的醫學精萃。乾隆四年(1739年)開始籌備編纂《醫宗金鑒》的工作,之所以要頒布官修《醫宗金鑒》,主要原因有二:一、此前並沒有作為教科書與準繩的醫書,因而 「醫書駁雜,人不知宗」,良醫缺乏。正如乾隆皇帝所言: 「爾等衙門該修醫書,以正醫學」。其二,清乾隆之前,名醫輩出,留下的醫學著作也很多,因而如果不加以整理、編纂,許多將會散佚。三、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十分注重文治,比如《四庫全書》也是在乾隆時期編纂的,因而組織名醫編纂一部大型醫書也是文治的需要, 「使為師者,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必由是而學」。

《醫宗金鑒》

想法成行後,便開始付諸實踐。乾隆四年發起後,最先是派太醫院院使錢鬥保主持編纂事宜,並以右院判王炳為副手,禦醫吳謙擔任主編,此時的吳謙是當時最著名的醫家之一,與張璐、喻昌並稱清初三大名醫。不再設立專門的場所用以編纂,只對太醫院衙門內的閒房量加修葺,主要出於方便省時的考慮。乾隆五年(1740年),又派照管醫書館事務和碩和親王弘晝主管修醫館辦事。全書在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十五日完成,共九十卷,分十一科,《醫宗金鑒》由乾隆帝親自題名。成書後,為表彰編纂人員所作的貢獻,不僅獎勵參與編纂的成員人手一本《醫宗金鑒》,而且還賞賜特制小型針灸銅人一具。

吳謙

《醫宗金鑒》的編纂與《四庫全書》有些相似,最初是向民間大量搜集相關的醫學書籍,規定 「全國除書坊現行醫書外,有舊醫書無版者,新醫書未刻者,並家藏秘書及世傳經驗良方,由地方官婉諭購買,或借抄錄,或本人願自獻者,集送太醫院命官纂修。自三皇以至我朝,分門類聚,探其精華。」從這一意義上而言,《醫宗金鑒》就是匯集眾醫家之長,駁其錯雜而成。

作為一本兼具教學與臨床診治性質的醫學叢書,《醫宗金鑒》共九十卷,涵蓋十五種書,包括《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註》、《刪補名醫方論》等,約160萬字。《醫宗金鑒》不僅搜集了許多古傳藥方,而且對名醫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作了訂正,其目的是 「俾二書並行於世,庶後之業醫者,不為俗說所誤,知仲景能治傷寒,未嘗不能治雜證也。」《醫宗金鑒》的訂正包括修改體例、刪補改移、作註解等,見解獨到。此外,《醫宗金鑒》作為中醫的百科全書,包括四診心法要訣、婦科心法、兒科心法、眼科、針灸心法等內容。

張仲景

《醫宗全鑒》問世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作為官修醫學著作,此後廣泛應用到日常診療中,據記載: 「向例太醫院恭請升脈,皆隔別分擬,而又不得大相歧異。醫官患得罪,皆推一資格稍長者為故諸醫擬方,必用《醫宗金鑒》,取不能批駁也。」可見當時《醫宗金鑒》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高明明:《的編纂及其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992年2期。

江月斐:《中的學術編纂特色》,《光明中醫》2009年12期。

彭靜山:《考評》,《遼寧中醫雜誌》1993年第2期。

華 興 春 秋

我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楊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