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 | 噗噗
巫術的傳說在很多文明中自古有之。巫文化是原始部落時代常見的文化現象,因此巫術在歐洲的遠古傳說中早已有之。凱爾特的神話傳說中,巫文化無處不在。凱爾特人信奉的德魯伊教的祭司便是身披長袍的巫師形象。凱爾特人信奉樹木具有魔力,因此在祭司主持儀式時會使用柳木等聖樹制成的魔杖。除了擁有魔力的器物以外,凱爾特神話中的聖者和巫師具有魔力和語言的能力,最典型也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亞瑟王的導師——梅林。
傳說中巫師的形象和魔力一定程度奠定了後來歐洲女巫的形象。女巫的形象還同羅馬時期的傳說相關。有一種傳說常見載於羅馬文學和希臘神話中——一個女人到了夜裡會變成一頭猛禽,發出可怖的叫聲,飛進屋裡吞食嬰孩。黑夜女巫的形象從很早時候開始,就是歐洲神怪傳說的一部分。
9世紀的一本書《主教會規》描述了一批黑夜中出行的女人:有邪惡的女人,皈依撒旦,到了黑夜時刻,她們騎上某些動物,在異教徒女神戴安娜(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的率領下,成群結隊在深更半夜穿越廣大的田野。《主教會規》進一步明確了女巫的形象——她們在夜裡騎著一把掃帚或動物,從窗戶或煙囪裡飛出去參加巫魔會。
神怪傳說中的女巫進一步深入人心,並與現實結合要 「歸功於」一本誕生於15世紀的書——《女巫之錘》。《女巫之錘》的誕生是為了幫助教會和信徒識別身邊的女巫,也是為了回擊不信巫術存在之人。這本書後來成為獵巫運動的寶典,教會根據《女巫之錘》中的描述和指導識別女巫,並將她們抓住進行審判。
那麼《女巫之錘》是如何界定女巫的?有6個主要的要素和特徵:1、與魔鬼簽訂契約;2、與魔鬼發生性關係;3、擁有空中飛行的能力;4、參加巫魔會;5、利用巫術害人;6、弒嬰。《女巫之錘》認為,女巫的巫術力量來源於與魔鬼簽訂的契約。女巫通過宣誓效忠魔鬼可能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從而得到魔法或治療的能力,或某些神秘的知識。這些契約通常以血書展現,最明顯的特徵是其中的文字會倒著寫。
女巫會飛的形象從羅馬時代就有傳聞,《主教會規》進一步強化這種印象,到了《女巫之錘》出版的時候, 「女巫」會飛已為多數人所接受。關於女巫飛行的說法有很多,有的人認為女巫會騎著掃把、叉子或鏟子飛行,有的人認為女巫會坐著魔鬼幻化出來的動物、諸如山羊、馬、牛、狼等飛行。無論是哪種傳聞,女巫都是在夜間飛行。
中世紀歐洲的神魔作品一旦提到女巫,總少不了巫魔會。什麼是巫魔會?巫魔會是由魔鬼舉辦的狂歡之會。巫魔會舉辦的那天,所有女巫都會在深夜飛行前往巫魔會舉辦的地點。為了騙過世人,女巫會在自己的家中留下一個熟睡的自己,另一個自己則騎著掃帚或坐騎前往會場。巫魔會上,女巫要向魔鬼行禮,接受魔鬼分發的用於傷害人畜和莊稼的藥粉或油膏。狂歡之後,女巫會在天亮之前返回家中,一切照舊。
女巫的可怕在於她們會利用自己的巫術或煉制的魔藥害人。這些巫術包括使用咒語、儀式、藥劑可能有力量的物體,對人體、動物、莊稼或生產過程造成破壞。而所有破壞活動當中,弒嬰是最令人恐慌的。女巫會弒嬰,是作為舉行儀式的 「輔料」,或煉制魔藥的材料。這些魔藥可以幫助女巫前往巫魔會。
《女巫之錘》塑造出來的 「惡」的形象,點起了普通民眾之間對女巫的恐懼,在它的推波助瀾下,中世紀歐洲的獵巫運動愈演愈烈。這場從15世紀開始的運動迫害了不少人,直到17世紀後半葉,反對的聲音才逐漸越來越大。18世紀時期,人們逐漸從巫術的恐慌中走出來, 「女巫」的存在又變成了民間的迷信。19世紀上半葉,隨著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 「女巫」再次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但這一次, 「她」是以奇幻的文學形象走進大眾的視野中。
其中,歷史學家米歇萊發表的《女巫》一書對轉變女巫 「惡」的形象有著很大影響。他在《女巫》一書中將女巫塑造成被教會迫害而奮起反抗的婦女,她們聰明有智慧,了解自然、肉體和醫學,可以說是現代科學之母。
19世紀上半葉這場在文學中重新發現民間文化的運動,將許多地區仍流傳的古代文化和異教傳說整合進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這場運動又被稱作新紀元運動。正是這場運動讓不少古代傳說重煥生機。尤其是凱爾特傳說的融合,讓女巫得以擺脫中世紀加諸在她身上 「惡」的形象,這才會有了後面我們所熟知的《哈利. 波特》中的赫敏。
參考資料:
薩爾曼:《女巫:撒旦的情人》,上海書店出版社
孫嶽:《<女巫之錘>與獵巫運動》,首都師范大學
畢維:《凱爾特文化復興下的<哈利. 波特>解讀》,上海師范大學
單愛麗:《<哈利. 波特>中巫文化與女巫形象的現代建構》,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