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五十八歲的努爾哈赤走向了事業的巔峰,此時他吞並了哈達、輝發和烏拉,又重創葉赫,儼然成了實力最強的霸主,此時在這個男人的權杖之下,他所管轄的土地已經數千里,人丁眾多,兵強馬壯,此前他正式創立了八旗制度,並且自己的封號從「聰睿恭敬汗」變成「大英明汗」顯示出努爾哈赤已經全面成了八旗共主的最高權威人物。正當努爾哈赤雄心勃勃地計劃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明朝的軍事計劃時,未曾想到,他的「後院」開始「起火」,發生了影響重大的「貶子」大事。原因是,努爾哈赤曾經一心培養的長子褚英從全權委托執政,被指定為汗位繼承人後被圈禁處死外,努爾哈赤接著又立了第二個嗣子,還明確稱為「太子」。這個太子不是《清太宗實錄》寫的「太祖聖心默註,愛護獨深」的皇八字皇太極,而是褚英的同母所生的皇二子代善。
代善顯然是褚英後有勇有謀的一個,他是十五個皇子中最為年長的一個,他是努爾哈赤原配第一位大福晉佟佳氏所生,即正宮所出,從年齡上來看。他為長,就此而論,代善作為汗位繼承人是合格的。
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_圖
代善24歲的時候開始領兵出征,這年,代善隨同叔父舒爾哈齊,率兵三千,往接蠻優城歸順女真。返回時,烏拉布占泰率兵一萬,突然進行攔截。面對多於三倍兵力的代善毫不懼怕,他「策馬憤怒」鼓勵兵士說:「吾父素善征討,今雖在家,吾二人領兵到此,爾眾毋得恐懼。占布太曾被大陸擒捉,鐵索系頸,免死而主其國,年時未久……,爾勿以此兵為多,天助大陸之威,吾父英明夙著,此戰必勝。」《武皇帝實錄》
在代善的鼓動下,果然大破圍軍,努爾哈赤因為代善臨機決斷,賜其「古英巴圖魯」意為「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
正當代善春風得意,享受「太子」殊榮,在諸多兄弟們最受寵幸,甚至眼看沒幾年就能繼承汗位的代善卻突然遭到重大跌宕,將其從高處掀翻下來,甚至差點重走其兄褚英被殺老路。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代善從青雲直上一下跌入政治谷底呢?
努爾哈赤雕像_圖
原來代善一路走來看似風光無限,卻並不平坦,甚至幾度險象環生。至少他走到汗位繼承人時已經經歷兩次重大考驗,誰知代善最終敗在了第三個關口。
第一關即是他的政敵們精心設計策劃的,那就是給代善加上與繼母第二位大福晉富察氏關係曖昧的罪名,如果不是努爾哈赤明智,沒有追究代善,政敵們勢必將其在這個問題上將其致死。在努爾哈赤的支持下,代善僥幸跨越了第一道關口。
第二關,卻是因為代善自己所造成的,原因是膨脹,竟然敢一再地和其父努爾哈赤爭奪良宅。天命三年,因為要從界凡遷居薩爾滸,努爾哈赤親往視察,並指定各貝勒興建府宅。當他們建好宅邸後,代善見長子嶽托住的地方比自己的要好,奏請其父努爾哈赤住進去。當努爾哈赤看後,便同意其請,並下諭旨說:「可令大貝勒住我整修之地,我住大貝勒整修之地。」此後代善也因自己住地與其他貝勒相比也顯出不滿,代善卻在這個問題上不斷抬出努爾哈赤「搞事情」,最後而被了阿敏向努爾哈赤訴說了代善真實意圖,努爾哈赤說:「若嫌彼處狹小,則我仍居我整修之地。既然以為爾所整修之地優佳,爾可攜爾諸子於該優佳之地,整修居住。」最後努爾哈赤仍住自己原來整修的狹窄地方,而將三次整修的寬廣宅邸讓給代善。雖然努爾哈赤對此未公開發怒,卻在二人之間增加了一條裂縫。
滿文_圖
第三關,也是代善自己造成的,他對待兒子碩托的問題上犯了大錯,原因是碩托是代善前妻所生,因犯錯,在其繼母的不斷慫恿下,代善一心想要處死兒子碩托。這件事直接導致努爾哈赤大怒,召集諸貝勒大臣,對代善進行嚴厲痛斥:「汝亦系前妻所生,何不想想吾之對汝?汝為何聽信妻之言語,虐待長大成人之子乎?」接著努爾哈赤數落代善自我狂妄,聽信女人讒言,在莽古爾泰的煽風點火下,最終廢黜代善汗位繼承人「若聽妻……而欲全殺親子、諸弟之人,哪有資格當一國之君!」《滿文老檔》
愛新覺羅·褚英(1580年—1615年)_圖
與其兄褚英不同的是,代善見到努爾哈赤如此氣氣憤,未敢再做任何頂撞,而是親手殺死他十分寵愛的繼妻,哭號著請求努爾哈赤的原諒,希望「若蒙父汗不處死刑而得再生」,果然當努爾哈赤看到代善以行動向其懺悔後,沒有採用處置褚英方式,接受了代善的懺悔。並調節代善與其兄弟莽古爾泰之間的敵對關係,令代善和諸貝勒發誓。代善遵命,發誓說因「誤聽妻言,喪失汗父交付之大權」,故手刃惡妻,今後如再為非,懷抱怨恨,甘願受天地譴責,不得善終。「八和碩貝勒,眾大臣亦立誓書,對天焚化」,同時在誓書中確認代善錯誤,又宣布「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類、嶽托、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為和碩額真」的權力重新格局架構。
至此,努爾哈赤的汗位繼承褚英和代善兩兄弟人一死一廢後,算是短暫得到平息,此後代善對儲位心灰意冷,在努爾哈赤之後,擁立皇太極和順治均發揮了重大作用。
文:趙立波
參考文獻:《滿文老檔》《武皇帝實錄》《清太宗實錄》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