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思想周報|教廷面對掩蓋性侵醜聞指控;羅興亞危機一周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性侵醜聞持續發酵,教宗方濟各有沒有責任?

當地時間8月26日,《紐約時報》報導了前梵蒂岡駐美大使、大主教維加諾(Carlo Maria Viganò)對羅馬教宗方濟各一世的指控。維加諾用英文和義大利文寫了一封長達十一頁的信件,指稱教宗方濟各最晚在2013年就已經知道美國紅衣主教麥卡裡克(Theodore Edgar McCarrick)曾經遭受性侵指控——後者曾在2001年至2006年期間任美國華盛頓總教區總主教,隨後「榮休」。根據目前的報導,麥卡裡克至少分別在1971年、1972年、1994年、2005年、2007年被指控性侵或性虐待,其中不少指控曾不了了之,也有以支付金錢和解收場的。但在今年7月,針對麥卡裡克的指控再度掀起波瀾,《紐約時報》更是在頭版報導了麥卡裡克的性侵醜聞,麥卡裡克不得不辭去樞機主教職務,並被教廷勒令「懺悔」,以待最終的裁決。

國際思想周報|教廷面對掩蓋性侵醜聞指控;羅興亞危機一周年 國際 第1張

曾在2001年至2006年期間任美國華盛頓總教區總主教的麥卡裡克出席2008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資料圖片。(圖片來自世界經濟論壇官方網站,Andy Mettler 攝。)

根據維加諾的信件,梵蒂岡方面至少在2000年就知曉麥卡裡克的罪行,但當時教廷高層「視而不見」,而後在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任上,麥卡裡克終於得到制裁,被勒令退休,而對方濟各的指控則是稱方濟各在明知麥卡裡克遭遇性侵指控的情況下,依然撤銷了對麥卡裡克的制裁,此後麥卡裡克儼然是方濟各的心腹一般,在美國教區的人事任免上有著相當大的權力。按照維加諾的說法,教宗方濟各應當對掩蓋麥卡裡克罪行一事承擔責任,他呼籲方濟各辭職。

信件一出,原本就飽受性侵醜聞的羅馬教廷再度風雨飄搖,人在愛爾蘭訪問的方濟各早先已經遭遇到來自當地部分教徒的抵制和控訴,不少愛爾蘭基督徒也借教宗到訪之際控訴當地教會內部存在的性犯罪。維加諾本人則在發出信件之後處於失聯狀態,但一石激起千層浪,維加諾的這封信不僅把教宗和梵蒂岡高層人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還被人為是揭露了教廷內部的權力和意識形態內鬥,並且考慮到羅馬教廷的影響力,由此引發的關於基督教價值觀念、性少數群體及其權益等社會議題也日漸發酵。

維加諾大主教被認為是教廷內部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此信既出,支持維加諾的聲浪事實上也可以分成兩派。一則是同為保守勢力的教會人士,包括樞機主教伯克(Raymond Burke)就公開發聲,稱如果維加諾的指控屬實,那麼教宗理所應當辭職。與維加諾類似,伯克也是一名保守分子,他堅持所謂正統的婚姻觀念,反對同性戀和墮胎。而他的盟友維加諾也長期是羅馬教廷保守勢力的代言人,但在2015年,方濟各上任後不久,維加諾發現自己的權力被大幅度削減,與之相對的,則是方濟各帶給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新氣象」——教廷似乎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姿態處理著各種議題,這顯然是對保守勢力的沉重打擊。因此,在諸如有教會背景的America Magazine等媒體上,質疑維加諾炮轟教宗的動機的觀點也屢見不鮮。而另一種支持維加諾的聲音,則並沒有檢討維加諾在權力鬥爭上的心思,只是單純地認為維加諾此舉有助於更多人站出來,指控曾經對他們事實性犯罪的教會人士。《華盛頓郵報》的撰稿人Marc A. Thiessen就在上周撰文,稱維加諾正在通過犧牲自己在教廷的前途來指控教廷對罪犯的包庇,現在是時候輪到其他教廷高層站出來表態了,他甚至稱維加諾引起的轟動為一場可能到來的「宗教改革」。

教宗方濟各本人日前在新聞記者會上拒絕對維加諾的言論表態,他不置可否的態度顯然不能讓急於尋求真相的人們滿意。針對維加諾的指控,也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在這些意見中,最為典型的反駁無疑是說,維加諾此前也曾經包庇過明尼阿波利斯 – 聖路易斯教區的大主教John Nienstedt,作為梵蒂岡駐美大使,也是時任教宗在美國的全權代表,維加諾撤銷了有關John Nienstedt的性侵案調查。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的專欄作家Michael Sean Winters則直言維加諾是一個「心懷不滿的前雇員」,他因為政治鬥爭的失意,憤怒過頭導致利令智昏。

目前教宗本人是否會迫於輿論壓力而辭去職務仍未有定論。被解職並接受懺悔反省的麥卡裡克如今杳無音訊,維加諾也在發出公開信後玩起了失蹤,世界各地針對教會人士性侵的指控越來越多,通過一言不發和「內部途徑」來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看上去已經不是什麼有效的解決辦法了,那樣只會激起越來越多人的憤怒。

緬甸羅興亞危機一周年

在緬甸爆發羅興亞人難民危機整整一年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8月28日向安理會通報了聯合國方面針對羅興亞難民危機的調查。此前,聯合國方面已經公布了對羅興亞難民危機的調查報告,報告中要求對緬甸方面的發動者、緬甸軍方主管人提起上訴。古特雷斯在對安理會通報相關情況的時候,表示這份調查報告需要引起國際各界的重視,美國、瑞典和荷蘭方面則開始呼籲國際社會加以干預。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海利(Nikki Haley)則表示,美國當局針對緬甸軍方對羅興亞人的行動也展開了調查,具體報告尚未出爐,但總體結論和聯合國的報告相差不大,並稱緬甸國防軍是最大的兇手。

在聯合國的調查報告中,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Min Aung Hlaing)和其他五名將領被認為需要對人道主義危機負責。緬甸政府被指控稱,在該國的若開邦、撣邦和克欽邦犯下了最為嚴重的罪行……The Conversation針對此次調查做了一篇報導,提到了緬甸方面由於擔心遭遇極端勢力的侵蝕,因而加緊了對羅興亞人這一緬甸境內的穆斯林群體的管制,但這種針對所謂「恐怖主義」的打擊很快演變成了一場趕盡殺絕的人道主義危機——僅僅在行動的第一個月,就「至少有6700名羅興亞人在軍事暴力事件中喪生,總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3000人。」而從2018年8月25日開始,逃離緬甸的羅興亞人多達67萬餘人,孟加拉國當局則稱,約有超過一百萬名羅興亞難民現在該國避難。據不完全統計,緬甸境內還有50-60萬羅興亞人,他們的處境相當危險。

緬甸政府方面對於聯合國的調查報告也作出了回應,政府發言人佐泰(Zaw Htay)表示,緬甸當局對任何「侵犯人權的行動都是零容忍的」,並始終強調,緬甸軍方對羅興亞人之所以採取鎮壓行動,是因為的的確確遭到了來自羅興亞人的安全威脅;此外,佐泰還稱緬甸當局拒絕聯合國調查團進駐該國,他們拒絕承認聯合國公布的報告。緬甸駐聯合國代表吳浩都雙(U Hau Do Suan)則重申了和佐泰類似的立場,並質疑聯合國報告不具備「客觀、公正和誠意」。

包括敏昂蘭在內的緬甸將領之前在Facebook上開設有個人帳號,而作為對種族危機相關指控的回應,Facebook方面在上周一關停了敏昂蘭等人的帳號。而包括路透社和《衛報》在內的多家媒體,也在上周報導了緬甸軍方在羅興亞問題上的虛假宣傳。報導顯示,此前由緬甸軍方推動出版的一本記錄羅興亞難民危機的書《緬甸政治與國防軍》(Myanmar Politics and the Tatmadaw)中,一些照片被證實為造假。一些緬甸人認為,羅興亞人其實是從孟加拉國流入緬甸的,而非真正的緬甸人。在這本書裡,羅興亞人也被稱為「孟加拉人」,以強調他們的「非法移民」身份。但經過路透社等媒體的核對,至少有三張黑白照片其實是「顛倒黑白」的,其中一張顯示,一名被認為是「孟加拉人」(羅興亞人)的男子站在兩具屍體旁邊,作者稱這是羅興亞人殘殺緬甸當地居民的證據,不曾想事實上這張照片是上世紀70年代孟加拉獨立戰爭時期,巴基斯坦軍隊殘殺孟加拉人的佐證。對於質疑,佐泰和其他軍方發言人都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表態。

The Conversation的報導中也提出了解決這場人道主義危機的方法,其中最為重要的無疑是要對緬甸軍方加以制衡,這也引出了對昂山素季需要對此事承擔何種責任的討論。紮伊德·拉阿德·侯賽因(Zeid Ra”ad al Hussein)是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他對昂山素季在羅興亞人危機中表現出的不作為持強烈的批判態度。聯合國的調查報告稱,昂山素季的不作為和包庇,事實上縱容了軍方的暴行,國際輿論對昂山素季的口誅筆伐也隨之而來。盡管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方面表示對昂山素季的表彰是基於她過去的表現,不會因此次危機而撤銷她的諾貝爾和平獎,但在紮伊德·拉阿德·侯賽因看來,昂山素季「本應辭職」(should have resign)。他表示,昂山素季本來大可以對軍方的所作所為保持沉默,或者以辭職的方式作為應對,但她不僅沒有盡可能地對抗軍方,反而在某種程度上為軍方的行為背書,這在侯賽因看來是最不可理喻的。

而在聯合國的調查報告公布之後,國際社會終於意識到了解決羅興亞人危機的必要性,但在《大西洋月刊》看來,似乎各個國家依然沒有準備好應對緬甸軍方的種種作為。雖然包括孟加拉國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都開始對緬甸施壓,但緬甸方面拒絕承認聯合國報告的舉動又宣示著這個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另類自信。而對於羅興亞人來說,此時此刻,能夠活下來大概比什麼都重要,就像聯合國報告中援引的一位幸存者說的那樣,她說:「我很幸運,我只被三個男的強姦了。」

作者:莊沐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