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雍正可以說是清朝皇帝中最神秘的一個,他的上位史充滿坎坷,推行的治國政策也讓後人不斷評說,而他暴斃而亡更為後世留下了一個懸案,關於雍正的上位史,學者們一直抱有不同的看法,成為了清朝歷史上少有的繼位謎案,不過雍正本人卻始終在強調自己就是正統。
首先,雍正強調他是遵照康熙的旨意繼承大統的,雍正還說道在他繼位前後,不斷有人散布謠言,惡意詆毀自己,其實這一切是真是假一直沒有停止過爭論,那麼這位鐵腕皇帝究竟是如何奪得皇位的呢?是康熙欽定的接班人還是「篡位」得來的呢?
對於繼承人的問題,很多清史研究人員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出現了完全對立的兩種觀點,一部分人認為雍正的上位具有合法性,而另一派卻截然相反他們認為雍正的皇權是篡奪而來,甚至對於雍正強調的第二點,很多人認為不過是他在掩蓋真相罷了。
那麼,康熙去世之前雍正的敵人又傳播了什麼樣的謠言呢?
通過這些問題我們能清楚地了解到當時雍正在朝中所擁有的力量,這些勢力為後來雍正的權力鬥爭提供了巨大幫助,關於前者,我們可以大膽猜想並且能從史料中得到某些論證,後一個問題才是最難解決的,因為可供參考的文獻很有可能經過了雍正的刻意刪減,從而沒有可信度。
上世紀史學家金承藝,曾對雍正繼位問題做出了詳細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創造性的闡述了雍正上位的歷史,內容深刻,剖析全面,不過他所參考的依舊是清朝留下的檔案。
當然,這也能反映出雍正毀壞文獻的手段非常徹底,不過,即便他能改掉國內的記載,卻無法清除國外文獻,曾有一名英國醫生貝爾,在他的遊記《從俄國彼得堡到亞洲各處遊記》中給我們提供了可供參考得記錄,他以獨特的視角分析了皇位繼承人的歸屬。
貝爾曾作為沙皇使者前往北京,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異常欣喜,他把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當成了上天的恩賜,在康熙逝世的兩個月前,他如願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在這裡整整待了三個月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他多次受到康熙邀請前去赴宴,因此結識了許多王公大臣和皇室成員,初來乍到的他對一切事物都充滿新鮮感,除了參觀了皇宮之外,還到訪了北京城的各大藥鋪,仔細地觀察了集市的商人,他曾說道:「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大體來說,我給大家所呈現的都是值得觀察的普通事物,並沒有刻意美化他們。」
貝爾能說會道,擅於交際,短短時間內就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在遊記中將北京城描述成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在他看來北京絲毫不遜色其他西方大城市,甚至在在書中他還寫下了關於皇位繼承的見聞,雖然這些事許多外國使臣都非常清楚,但是只有他自己詳細的記錄了下來。
因為貝爾的特殊身份,平日接觸的都是皇帝和王公大臣,所以他所記敘的材料都是來自這些核心人物,更有雍正的第一手資料,貝爾曾在說中說道:「據說,皇帝更加傾向十四阿哥做接班人」,雖說如此,但是貝爾很謹慎,「據說」這個詞也表達了貝爾沒有十足的把握。
當時流言蜚語滿天飛,加上政局十分動蕩,也能從側面體現貝爾記錄有可靠性,不過此時就會有一個疑問了,為什麼一個之前從未來過中國的人,首次到訪就對繼承人的問題十分關注呢?作為一個局外人,尤其是關乎皇位繼承這樣敏感的話題,他又從哪裡獲取的資料?又是誰敢於冒著丟掉性命的風險向一個外國人透漏皇家政治問題?
康熙曾說道自己年事已高,希望能平安的離開這個世界,不過關於繼承人這個問題,康熙始終不肯透漏一點消息,這卻引起了貝爾的好奇心,而他的消息來源極有可能就是傳教士和皇室子弟們,正是他們的幫助讓貝爾很快就了解了整個政治形勢。
貝爾的記敘表明:在雍正繼位的前兩年時間內流言四起,關於十四阿哥要繼承大統的消息此起彼伏,甚至很多京城之外的人都得到了風聲,要知道立儲是一個禁忌,而這件事卻傳遍了整個京城,是不是得到了康熙的默許呢?
在十分敏感的時期,康熙卻任由這些消息四處傳播,難道真的是得到了康熙的暗示,還是他沒來的急阻止這些傳言就已經去世了呢,不過卻間接證明了一個現象就是十四阿哥的支持者十分活躍。
根據貝爾提供材料,把我們拉回了那個動蕩爭鬥的時代,據史書記載:雍正繼位之後,許多兄弟都不服氣,雍正也知道但是卻一直隱忍,好言相勸,直到三年之後,逐漸穩住了局勢,開始慢慢削弱其他皇子的權力,雍正四年,還將三皇子打入死牢迫害致死。
史料表示雍正也有自己的苦衷,首先十四阿哥更得寵是不爭的事實,十四阿哥一派人自然就認為他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不斷製造輿論,想要以此施壓來博得皇位,這也將雍正推向了漩渦的中心。
雖然雍正擁有眾多大臣的支持,但是起初優勢卻不大,所以只能採取妥協的方式爭取時間,上位之初的所作所為,讓很多人都對他是欽定接班人這一說法持有懷疑的態度。
整本書的內容有三分之一與中國有關,並且在遊記中給了康熙皇帝極高的評價,而他所留下來得資料也為人們解開了些許疑惑,若是沒有這些資料,關於康熙接班人的爭論還不知要持續多久。
一個善於忘記的民族,注定是沒有前途的,請關注公眾號:靜說歷史(jingshuolishi)與您一起記錄中華民族的繁榮與苦難,銘記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