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帶量採購:一場可能帶來醫藥行業洗牌的嘗試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財聯社】(記者 徐紅)9月11日上午,國家醫療保障局主導下的試點聯合採購會議確定了聯合採購要求及操作方法,同時公布第一批帶量採購清單。受此影響,A股醫藥板塊在隨後的兩天連續領跌,多股出現較大波動,甚至港股市場也不能幸免。

事實上,本次會議並不是國家醫保局召開的首次帶量採購會議。此前,財聯社亦有報導稱,繼8月初的北京座談會後,醫保局又於8月13日在上海召開聯合採購辦公室會議,討論集中採購的操作細則。而當時知情人士還曾對記者表示,此次帶量採購預計10月(底)就會結束。

那麼,在已有預期的情況下,為什麼9月11日的會議又會造成如此大的市場反應呢?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雖然8月的會議已差不多確定了帶量採購相關操作細則及日程,但業內普遍認為此次帶量採購仍有較大爭議,因此「可能還需要征詢意見,甚至出現反復或者不了了之的情況」。

「總之,就是沒有預料到這個政策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堅定。大家雖有預期,但未能完全做好準備。」對方表示。

何為帶量採購

此次國家醫保局推進的帶量採購可以理解為以「國家」為單位進行藥品的集中採購,目的是為了「以量換價」。

根據會議文件內容,此次帶量採購首先將在11個城市進行試點,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和7個省會城市—廣州、深圳、瀋陽、大連、西安、成都、廈門。這些城市都是大型醫療機構集中的城市,在全國藥品銷售市場中的地位自然也不言而喻。

而「以量換價」的意思則是,此次帶量採購將以試點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用藥總量的60%~70%,交換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以及原研產品的最低報價。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文件規定,不僅是這60%~70%的市場,剩下的30%~40%市場與未中標品規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如果與帶量採購中標價格相差過大,其他價格也需要作出調整。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國家醫保局牽頭的帶量採購復制的是上海帶量採購模式。興證醫藥研報顯示,「上海模式」主要具備幾大特色,包括:1、真正做到了價格與採購量掛鉤,以最新的上海第三批帶量採購品種為例,每個品種的每種規格的招標數量都具體公布。因此,生產企業無需在相關品種(多為常見仿制藥)上投入過多臨床行銷活動,可節省相關銷售費用投入;2、唯一產品中標原則。不區分質量層次,一致性評價將成為及格準線,每個品種僅有1個企業產品中標;3、招采合一機制,配送企業與生產企業綁定。中標之後,上海市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事務管理所作為甲方(購貨方)、醫藥配送企業作為乙方(配送方)、醫藥生產企業作為丙方(供貨方)將共同簽訂三方合同,做到了招標和採購過程合二為一,招標與採購不再脫節;4、總額預付機制,購貨方分三次支付貨款,不僅緩解了配送企業墊付貨款壓力,也改善生產企業現金流情況。

截至目前,上海已先後分三批對33個藥品品種實行帶量採購。而9月11日的醫保局會議也同樣公布了參加本輪試點採購的33個藥品,並且和上海帶量採購類似,本輪試點採購清單明確了藥品規格以及具體採購數量。

而從採購清單來看,本次帶量採購的33個產品均為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其中,已有3家企業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有5個,通過企業數達2家的品種有8個,另外20個品種通過企業僅有1家。

藥品帶量採購:一場可能帶來醫藥行業洗牌的嘗試 商業 第1張

藥品帶量採購:一場可能帶來醫藥行業洗牌的嘗試 商業 第2張

另外,通過企業只有一家的品種中還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靶向藥吉非替尼、伊馬替尼,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分別是齊魯制藥和江蘇豪森。

據業內人士透露,此次國家醫保局主導的帶量採購對於不同的產品也會採取不同的採購策略。其中,入圍企業3家及以上的,採取招標採購的方式;入圍企業2家的 ,採取議價採購的方式;入圍企業只有1家的,則採取談判採購的方式。這也意味著,處於這三個層次的企業將分別面臨不同的降價壓力,其中,入圍企業只有1家的毫無疑問會面臨更小的壓力。

帶量採購,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於此次11個試點城市的聯合採購,市場的反應是極度悲觀的,用一些人的說法來說就是,這似乎是讓國內藥企「脫掉底褲般」地去競爭。那麼,事實是否就是如此?未來,又是否會有企業能夠從中受益?醫保局力推帶量採購的目的又是什麼?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帶量採購勢必將引起行業洗牌,顛覆目前整個醫藥行業的格局,但具體到對個體的影響,則還需「具體企業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目前市場的反應還是過度悲觀了,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首先,首批試點帶量採購的藥品的總盤子並不大;另外,雖然帶量採購的原則是最低價中標,會導致企業低價競爭,但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企業還是會有利潤空間,並且前幾年可能壓力會稍大,但之後就會好轉。」一位來自外企的業內人士點評道。

「對於只有一家企業競標的,自然不必多說;而如果有兩家企業競爭的,那麼對於原來並沒有自有銷售隊伍,只能依靠招商代理來銷售的企業來說,那就真的是很有利了,因為他們只需要低價中標,按照‘上海模式’,銷量就有保證,產品能夠直接進醫院,企業無需負擔開發醫院的費用,這是很爽的事。」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而對於有自行銷售隊伍的企業來說,則會更困難一些,因為他們需要有足夠的利潤支撐龐大的銷售隊伍,因此做不到過低價格競爭。另一方面,即便他們想轉型,想壓縮銷售隊伍,進度也不會那麼快。」他說。

該業內人士同時表示,帶量採購政策下,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將是成本的競爭,包括生產成本(合成線路優勢等)、採購成本、用人成本等。

來自國內某制藥企業的業內人士對上述說法表示認同,他亦曾多次對記者表示,在國內,藥品進醫院是非常難的事。因此國家集中採購促使藥品價格大幅下降,雖然會對企業造成較大的壓力,但如果採購的藥品能夠直接進入醫院,那麼對於企業來說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另外,在中國,藥價虛高的主要原因是在流通銷售環節,而醫保局此舉(帶量採購)事實上也可以擠掉銷售環節的一些水分,拉低藥價。」該業內人士表示,「醫藥代表、回扣、學術會議推廣,國外的藥品銷售是沒有這些的,所以國家肯定也想把這部分去掉。」

「因此,此次醫保局推進帶量採購固然有醫保基金壓力日益增長的因素,但也不乏有以此整頓國內醫藥市場,重塑行業格局,加速企業優勝劣汰,鼓勵創新藥研發生產等考慮。」對方補充道。

另外,和「上海模式」一樣,本次國家醫保局牽頭的帶量採購同樣有諸多爭議,如唯一產品中標原則可能會造成產能過剩及浪費等。不過,有專家認為,「上海模式」運行至今雖有波折但總體順暢,因此預計本次帶量採購政策有望持續推進,但也不排除會根據實際情況做細微調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