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藍色,一定要知道他:僅活到34歲,但人生充滿奇思妙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黃薇

最近清宮劇《延禧攻略》熱播,也帶火了「莫蘭迪色」一詞。說是劇中服飾清淡雅致的配色十分考究養眼,正是來自看上去灰灰啞啞的國際流行色「莫蘭迪色」——一種以義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命名的色系。說起色彩的繽紛之名,靈感來源不一而足。《延禧攻略》所用色調在中國傳統色系中其實都能找到來處,中文裡有關顏色的詞匯尤其蔚然可觀,敏銳精微。色彩最常見的得名方式是自然界的擬物摹形,比如中文的桃紅、胭脂、鵝黃、柳綠、湖藍、竹青、月白、紫檀、藕荷、赭石……讀起來就覺音韻裊裊,古風浩然。一些顏色的芳名則來自地名,比如德國人發明的一種普魯士藍,被哈布斯堡王朝最為寵愛遍塗皇家建築的申布倫黃。還有一些諸如莫蘭迪色這樣以人命名的顏色,生命與色彩碰撞出的火花,又是文化調色盤上多姿的一筆。

《靜物》,1939 年,莫蘭迪,布面油畫

克萊因藍來自一顆躁動不安的頭腦,時時湧動著奇思妙想,他就是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克萊因從藝早期就沉迷於色彩的力量,尤其是純色的魔力,他深信,表達一種感覺,無須語言,也不用解釋,最單純的色彩才能喚起最強烈的心靈感受。克萊因藍應運而生。

克萊因藍極具視覺衝擊力,是一種鮮明的寶藍色,它的RGB比值為0:47:167(RGB色彩模式是工業界通行的一種顏色標準,通過紅(R)、綠(G)、藍(B)三色變化以及相互疊加來得到各種顏色),也被稱為所謂的「絕對之藍」「理想之藍」。這種藍色還被克萊因申請了專利——「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IKB。

克萊因顧慮粉末顏料的明亮光澤,常會被混合的油料或膠水「殺死」,即遮蔽蓋住,他尋求一種替代物既可讓顏料附著在畫布上而又不會改變其色彩明度。1956年秋天,他在化學家愛德華·亞當的幫助下,發現了一種無色的合成樹脂,正可達到他要的效果。克萊因曾為說服沙龍畫展審查人接受自己的單色畫——摒棄所有圖案、沒有構圖、沒有任何色彩明暗變化,只有均勻色面的作品,費盡口舌,他自己也辦過不同色彩的單色畫畫展,但觀眾們多把畫作看成是裝飾性的符號,並沒有感受到克萊因所言的「內在精神力量」,讓他困擾不已。最後他斷定所有作品只用一種色彩,才可讓觀者專注獲得他所期望的體驗。

1961年的伊夫·克萊因,他的右手塗成克萊因藍,他把這種「理想之藍」稱為宇宙最本質的顏色

於是他挑選了一種深群青藍,認為這種色彩能傳達空間的本質含義,遂創造了一種能夠出色穩定呈現群青色彩的顏料工藝。群青色以前是從天然的青金石裡提取而成的,是所有繪畫材料中最昂貴的,宗教畫中比較常見,比如聖母專屬的藍袍,也是教會有錢負擔得起。1828年左右法國化學家吉美合成人工群青,才得以大大降低了這種顏色的成本。一種色素的最終顯色,很大程度上是由黏合劑工藝決定的,比如鈷藍,蛋彩畫裡顯色明亮,油彩畫中則較黯淡。克萊因的專利更多是指技術上的改進,並非壟斷某種單一色彩。

克萊因的父母都是畫家,但他最初並未對藝術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他也不屬於循規蹈矩的好學生,19歲沒有考上大學,就再未接受學校教育,轉而迷戀上了柔道,甚至專程赴日學習柔道。他在東京講道館進行了約一年多艱苦的訓練,取得黑帶四段的資歷。他還熱衷探討各種形而上的問題,研究神秘主義和通靈術,加入了「玫瑰十字社」,這個組織倡導輕物質重精神,主張追求人的生命與宇宙精神的和諧。這些後來都成為他藝術靈感的來源。回到法國後,克萊因發現官方柔道協會不承認他的日本段位,憤怒地放棄了經營柔道館的打算,繼而決定要作為一名藝術家博得聲名,響亮地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前述種種行動都是他的嘗試。克萊因深諳傳播之道,更不乏大膽創意。他爆得大名的一次畫展,1958年在巴黎伊利斯·克萊爾畫廊舉辦,名為「虛空」。確如其名,展廳空無一物,只餘空蕩蕩的雪白四壁,僅畫廊面向街道一邊的窗戶用克萊因藍展現出來。這場完全堪稱觀念性表達的展覽,竟也在媒體的報導下人頭湧動,有人迷惑不解,有人流連其中。展覽還會提供免費的藍色杜松子酒,據說這種添加了色素的酒會讓飲用者一周內小便都呈藍色,一場內部的藍色洗禮。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天馬行空的表現形式嗤之以鼻,存在主義作家加繆也來看展了,寫下「唯其空無,最有力量」的留言。

雖然評論界爭議不斷,但攔不住克萊因的創想一個個接踵而至。1960年《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已被載入現代藝術的史冊。當時所有受邀的觀眾正裝出席,現場還有一支樂隊演奏,來自畫家個人「特制」的《單調交響曲》,20分鐘演奏然後安靜20分鐘,整個過程交替進行。三個裸體模特兒化身畫筆,用塗滿了克萊因的身體,在鋪於地面、牆上的畫布翻滾按壓,留下人體的形態和行為痕跡。克萊因的解釋是,體現了身體是肉體的、知覺的和精神能量的中心,身體本身是一種創作的力量。

1960 年,克萊因的作品《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觀眾正裝出席,現場樂隊演奏,三個裸體
模特兒化身畫筆,用塗滿了克萊因藍的身體,在鋪於地面、牆上的畫布翻滾按壓。克萊因認為身體本身也是一種創作的力量。這件驚世駭俗的作品,已被載入現代藝術史冊

畫作《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系列之一

可以想見,關於這次藝術事件的討論就像野火一樣擴散,作品連同其本身的遭遇,使它成為身體藝術和行為藝術早期重要范例。1962年,克萊因宣布要出售「非物質」作品,買家只要留下支票即可,還真有一位義大利人欣然應征。兩人在塞納河畔完成了交易,克萊因把賣家支付的金箔投入河中,義大利人接過代表作品「非物質的圖像感受區」(實則沒有任何東西)的收據燒掉。他還曾將尚未幹透的畫作罩在車頂上,以每小時一百公里的時速行駛,讓「速度所產生的風雨和太陽,在表面上留下它們的痕跡」,最後折騰而成的畫取名為《宇宙的產生》。另有一次他從二樓窗口縱身躍出,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將這一行為命名為作品《墜入虛空》,騰空飛翔的身姿被攝影師拍下,發表在他創辦的僅存在一天的報紙上。再後來,克萊因又玩起了火畫,用噴火器的熾熱火焰,噴射燒灼塗有紅黃藍各種顏料的石棉板,形成奔放的圖案。在他看來,火正隱喻了文明之中人類的影響力……

克萊因新鮮、不羈的創作,層出不窮。他曾如是說,「生命本身並不屬於我們,但我們的感覺讓生命屬於我們。我們用感覺來感受生命,感覺是宇宙,是空間,是大自然通用的貨幣。想像力是感覺的交通工具,張開想像的翅膀,我們可以獲得作為絕對藝術的生命。」1962年他因心臟衰竭離世,年僅34歲。8年藝術生涯並不長,他靈感不竭,共創作了逾千件作品。種種先鋒的理念,引領並影響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後現代藝術流派,與安迪·沃霍爾、杜尚和博伊斯比肩齊名。

2018年8月,為紀念克萊因90周年誕辰,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布倫海姆宮舉行了一場他迄今在英國最全面的大型回顧展。巴洛克的華麗殿堂展陳著先鋒的觀念藝術,竟也有種神奇的交融,一場新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那大片在克萊因看來打破界限、超越空間維度的深邃之藍,讓人不由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