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SpaceX曾在2014年就不公平競爭起訴美國空軍,在中國,太空領域的民營公司和太空集團、太空科工集團兩大「國家隊」之間的摩擦也在加劇。
最近,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引起關注。文中公布的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制情況》文件顯示,研究員張小平從西安太空動力研究所離職,其承擔的低溫液體發動機研制任務事關載人登月等重大科研項目,文件稱「無法接受因個人的離職而影響到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張小平入職公司即為總部位於北京的民營太空公司藍箭,是一家服務於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的民營商用運載火箭提供商。9月27日,這家公司宣布自主研發的天鵲發動機短噴管推力室成功進行了短程點火試車。
天鵲 (TQ-12) 短噴管推力室熱試車 來源:藍箭太空
西安太空動力研究所9月27日晚間就網傳「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一事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稱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離職前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聲明表示,網傳材料是承辦人為了讓其回所脫密向仲裁庭提交的材料,措辭失當,誇大了其在參與研制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一些誤解、誤讀。
西安太空動力研究所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
太空領域的生意除了技術研發,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事情需要打理和面對,比如說政治、利益交換和國家間的保護主義。如果說,馬斯克的SpaceX不光要對抗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和波音公司這樣的美國軍工業巨頭,還要與諸如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國家競爭,那麼中國的太空公司們的競爭既存在於國內外民營公司之間,也要面臨太空集團、太空科工集團背靠國家資源、歷史悠久的巨無霸央企的強勢競爭。
民營公司和央企之間存在競爭關係
盡管國家發布了白皮書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太空活動,但由於細化規則沒有落地,民營公司和央企之間仍存在競爭關係。太空「國家隊」對民營公司的發展感到焦慮,2016年,體制內科研院所被禁止將火箭的核心發動機進行技術轉讓,這被認為是影響中國商業太空發展的重大事件。「由於火箭發動機交易合同最終落空了,公司被倒逼走上了一條創新之路。」藍箭公司CEO張昌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這樣表示。與相對比的是踩在巨人NASA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SpaceX。2005年,SpaceX陷入困境,NASA送上一份價值5億美元(約合34億元)的訂單。到2018年,SpaceX獲得的政府訂單總額不少於42億美元(約合289億元)。在技術研究方面,SpaceX最大的後盾來自NASA。為了一些項目的需要,NASA也常常會為SpaceX提供研發設備和試驗場地,用自己的技術和設備優勢幫助SpaceX更好的研發,並節約成本。
《2016中國的太空》白皮書明確提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太空活動
盡管民營公司的前途有著極強的不確定性,其仍對體制內人才有著強大吸引力。一名太空領域專業人士透露,其曾在2017年受邀與太空科技集團員工進行交流,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台下坐的都是技術人員,不過他們問的問題都是關於創業的。離開體制內去創業正在越來越普遍和被接受。除了更高的物質回報,一名民營太空公司的技術高管在接受《商業周刊/中文版》採訪時表示,在民營公司,工作氛圍更為純粹,體制也更靈活,這是與體制內企業截然不同的環境。
SpaceX影響了中國體制內的太空企業
過去,SpaceX的成功在於馬斯克直接瞄準太空產業的一大理論,即如果一家公司能夠大幅降低每次發射的成本並定期進行發射的話,將會為商用和科研使用有效載荷打開一個全新市場。通過更低的太空探索成本,成功創立了SpaceX的馬斯克激發人們重新思考太空探索。衛星的小型化和量產化趨勢正在對太空工業造成顛覆,進一步催化了太空工業的產業變化。傳統的衛星研發以「高軌大衛星」為主,軌道距離在36000公里左右,衛星上天對重量、功耗的要求大,研發周期長達5-7年,成本超過10億元。民營太空公司主攻的則是「低軌小衛星」,成本和製造周期得以大幅下降。
萬里之外的馬斯克也改變了中國國有體制內的太空企業。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為爭取美國政府對民營太空業的支持,曾寫過一封公開信「為什麼我們可以打敗中國太空」。一名接近太空集團的人士也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中國太空體制內官員對於SpaceX感到緊張:「中國太空系統對於自己需要和一個成立不到二十年的、不依靠政府撥款的SpaceX賽跑是感到焦慮的。」2017年,SpaceX公司成功的做到了18次發射,成功率達到100%,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火箭發射商業公司;中國2017年發射次數也是18次,其中有一次長征五號發射不成功,另外有一次是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SpaceX CEO兼CTO埃隆·馬斯克
中國太空的變化已經開始。長期以來,中國太空科技集團為中國運載火箭的唯一生產商。隨著商業太空的興起,中國太空科工集團依靠自身導彈工業基礎迅速切入了小型運載火箭研制序列。允許中國商業太空市場和民營公司的成立,也是對SpaceX的一種應對之策。「恰恰因為SpaceX在美國,而且是民營企業,中國也必須有對標的民營商業太空公司發展壯大。」創想天使創始合夥人牛旼這樣表示。
中國太空科工集團研制的快舟一號甲小型運載火箭
但這些變革還遠遠不夠。中美兩大太空科技強國的競爭已經全面打響,在美國,已有上千家商業太空企業。除SpaceX外,還有亞馬遜總裁貝索斯投資的藍色起源公司,給國際空間站研制充氣式太空艙的比格洛公司等。在中國,太空科技研發投入仍以國家隊為主,民間投入極少。由於2015年之前中國缺乏民營太空公司,大量人才集聚在太空集團和太空科工集團,「張小平事件」的發生,或許會讓有志於進入商業太空領域的技術精英望而卻步。
除了期待政策的主動改變,中國的商業太空公司也有更多的事情可做。太空企業承載著人類探索宇宙的使命,在火箭發射上天之前,馬斯克的中國學徒們應該學會和地球上的體制打交道。當美國已先行一步探索出「民營太空企業」+「政府太空機構」的合作模式,當馬斯克用寫公開信、起訴美國空軍的方式為SpaceX爭取生存空間和資源時,中國民營太空的企業家們也應該有勇氣和膽量,和體制內進行一次公開的溝通、辯論和對話。
撰文:李好編輯:胡心悅
◆ ◆ ◆ ◆ ◆
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