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01
炫富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北宋有位書生,名叫李慶孫,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將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全都寫進詩句,然後告訴別人,他活得多麼滋潤。
比如這首《富貴曲》,「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字裡行間,金牙滿嘴,鼻孔朝天。
同樣生活在北宋的晏殊,卻對這種畫風,極不認同,「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你就是個丐中丐,還拽什麼拽。
受到晏殊Diss的,還有詩人寇準。
他曾寫過兩句小詩,「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滿紙的珠光寶氣,矯情到讓人窒息。卻不知,太露即太Low,用力過猛,只會適得其反。
晏殊就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樣的詩句「未是富貴語」。
不是晏殊太高傲,而是論起富貴來,他的確眼光獨到,技藝高超。
「餘每言富貴,不言金玉錦繡,唯說氣象」,比如「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幙中間燕子飛」,還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窮人家能有此景致嗎?
上面一段黑體加粗的文字,換個說法就是:梁朝偉沒事就打飛的到倫敦喂鴿子,孫儷一年只拿1/3時間工作,剩下的就「多寫字多畫畫,做做西餐喝喝茶」,那些左手戴表,右手戴串,脖子上再掛條大金鏈,開著城市SUV,後備箱裡卻裝著水泥和磚塊的暴發戶,能有這般怡然自得、雍容優雅嗎?
好吧,跑偏了,打個方向,接著聊晏殊。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詞人,地位顯赫,生活優越,他的詞作裡,雖有一股奧利奧般濃鬱的富貴氣息,卻不沾世俗,不惹銅臭,「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兔走烏飛不住,人生幾度三台」。
這把腔調,這種格局,這份氣象,足以讓晏殊在北宋的詞壇放聲歌唱:我們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
02
殊者,不同也。這個晏殊,真的很不一樣。
他被稱為「富貴詞人」,卻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晏固,是衙門裡的低等小吏,收入微薄,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相傳五歲之前,晏殊腳不能走,口不能言,直到有一天,看到水鳥留在沙灘上的腳印,他突然一個踉蹌跑過去,指著地面告訴父親:「看,這是字」,從此,「神童」之名,傳遍鄉裡。
景德元年,北宋大旱,張知白安撫江南。他聽說臨川有個天才少年,召來一試,果然名不虛傳,便立即向朝廷舉薦了晏殊。
隨後,晏同學便以「特長生」的身份,頂著讓人不敢直視的加分,直接殺進了那一年的殿試。
垂拱殿上,十四歲的晏殊,神情自若,才思泉湧,應試之文,一揮而就。
皇帝特別興奮,馬上賜他同進士出身。晏殊感激涕零,正準備跪拜謝恩,宰相寇準突然發聲:「晏殊乃長江以南之人,不可重用!」
另一位頭髮花白的老臣,也隨聲附和:「對,本朝太祖有訓,‘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明目張膽的地域黑,讓晏殊哭笑不得。
宋真宗卻反問兩位大臣:「前朝名相張九齡,不也是江外之人嗎?」
寇準等人,一時語塞,只得退下作罷。
兩天後,朝廷復試新科進士,晏殊又雙叒叕上了熱搜。
拿到試題後,他語出驚人:「陛下,三年高考,五年模擬,微臣曾做過此題,請換套試卷考我吧」。
這份坦蕩實誠,讓宋真宗異常高興。復試剛結束,他便立即下旨,任命晏殊為秘書省正字。
就這樣,因為人品爆棚和才華出眾,晏殊成為了那年國考最大的黑馬,一時傳為佳話。
宋真宗對晏殊,似乎特別有興趣。破格錄用後,還專門安排一個官員,暗中觀察他的行蹤。
此時的北宋,剛剛經歷「鹹平之治」,國庫充裕,百姓富足,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庶族黎民,都愛宴遊作樂。
唯獨這個晏殊,不走尋常路,終日將自己關在家中,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聽靡靡音,朋友圈的運動步數,連續幾個月都接近於零。
宋真宗聽說後,驚訝萬分,馬上召來晏殊,要表彰他的德行。
晏殊卻滿臉正色:「微臣不是不喜歡宴遊,而是貧窮限制了自由啊。」
如此直言不諱,淡定從容,讓晏殊再一次受到重用,不久,即遷太常寺奉禮郎。
03
自此,皇帝對晏殊的感情,就如同玩起了小視頻,中毒極深。
大中祥符年間,晏父病逝。按照慣例,身為人子,晏殊必須辭去官職,為父守制。但喪期未滿,宋真宗竟然一紙詔書,將晏殊召回京城,擔任貼身秘書。
聖上每次詢問政事,晏殊都把自己的建議,寫在方塊紙上,口頭答復完畢,再將底稿呈上。心思這般縝密,甚合真宗之意。
不久,晏母去世。晏殊特意拜見皇上,懇求務必守孝期滿,再行授職,竟被宋真宗秒拒。
這在尊崇禮制、恪守仁義的古時,簡直就是無法想像的事。史書上沒有記載,當時的宋真宗,是以什麼樣的理由,駁回了晏殊的訴求。
唯一能確定的是,此後的晏殊,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先是任太常寺丞,後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知制誥,為翰林學士。
即便宋真宗病逝,晏殊的好運依舊沒有停止。
公元1022年,十三歲的太子趙禎即位,是為仁宗。新皇年幼,太后劉氏權理朝政。
當時,宰相丁渭、樞密使曹利用等人,經常以單獨面見太后、多有不便為由,擅自處理軍政要事,從而把持朝政,大權獨吞。
劉氏孤兒寡母,勢單力薄,雖為皇族,卻也奈何不得。
晏殊倒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讓丁渭之輩,知難而退,那就是「臣子有事啟奏太后,太后可垂簾聽之」。
權力再次回到皇室手中,晏殊因此深得太后倚重,先是調任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又進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
寶元年間,李元昊稱帝西夏,陜甘境內,烽煙又起。
連吃了幾場敗仗,北宋元氣大傷。帝王將相,文武官員,均手足無措,一籌莫展。
前朝後宮,全是慌亂的身影,唯有晏殊一人,滿臉的淡定。他略一思忖,便上奏朝廷:
廢除宦官監軍制度,還兵權於將帥;招募弓箭手,加強訓練,以備作戰;拍賣宮中值錢的器物,充當軍餉;清理其他部門的財權,所有經費,由度之司統一掌握。
這四點建議,得到神宗首肯,「悉為施行」後,邊境的戰局,立刻發生了扭轉。
毫無疑問,晏殊再次獲得擢升,先是擔任掌管天下兵權的樞密使,後又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當上了北宋的宰相。
04
於仕途而言,晏殊已經走上了人生的巔峰,閒暇之餘的生活,自然富裕優渥,從容灑脫,天天吃著火鍋唱著歌,跳著倫巴和探戈,「新酒熟,綺筵開。不辭紅玉杯。」「君莫笑,醉鄉人。熙熙長似春」。
他「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但醉翁之意,不在美酒佳人與佳肴,卻在情調格調與腔調。
中秋佳節,他邀請一眾賓客,飲酒賞月,觥籌交錯,紅袖飄香,其樂融融。但等了許久,仍是滿天烏雲,一片漆黑。晏殊興致全無,索性躲進了內屋。
半夜,好友王琪過來敲門,晏殊毫無反應。王琪見狀,便輕聲吟誦:「只在浮雲最深處,試憑管弦一吹開」。
吹笛撫琴,撥雲見月,該是何等浪漫與風雅,根本就沒睡著的晏殊,立刻披衣而起,「飲酒賦詩,達旦方罷」。至於那輪猶抱琵琶全遮面的明月,何時出現,會不會出現,誰都不會在意了。
任永興軍節度使時,晏殊曾用張先為通判。府中有一歌姬,是張先的鐵粉,最愛吟唱他的詩詞。
每逢張先上門,晏殊總會安排這個歌姬佐酒。時間長了,次數多了,晏夫人的醋瓶便潑了。
幾天後,張先再次登門,卻未見歌姬蹤影。一問才知道,是晏夫人將其趕出了家門。
張先若有所失,幾杯濁酒下肚,當場賦詞一首:「望極藍橋,但暮雲千里。幾重山,幾重水」。
晏殊聽後,也極為悵然:「人生行樂耳,何自苦如此」?連忙讓管家取來銀兩,再次贖回了那個歌姬,晏殊的府上,又充滿了笑語歡歌。
05
生活總是有波瀾的,身處波詭雲譎的官場,個人的命運,更是瞬息萬變,起伏不定。
入仕後的晏殊,雖然養尊處優,卻遠非酒囊飯袋。他幫助劉太后穩定政局,為宋仁宗獻策平亂,屢建功勛,深得皇室信任。
但由於剛毅直率,遇事敢言,冒犯過龍顏,得罪了權貴,降職遠調,也就在所難免。
劉太后年輕時,曾寄居在大臣張耆[qí]的府中。張耆人品低下,官聲不佳,但對這位落難的嬪妃,卻極為尊重,百般照顧。
劉氏臨朝聽政後,便想提拔張耆為樞密使。
晏殊聽說此事,立刻上書勸阻,直言「張耆不可擔當重任」。一句話得罪了兩個要人,晏殊很快就被趕出了京城,任職宣州。幾個月後,又改任南京(河南商丘)留守、知應天府。
公元1033年,劉太后已經掌權十餘年,準備效仿武則天,「下旨服兗冕(yǎn mǐan)」,也就是穿上君王的禮服,去太廟行祭祀之禮,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之舉。
朝中百官,自然議論紛紛,甚至指指點點。劉太后征詢晏殊的意見,晏殊便當著太后的面,背起了《周官》,婉言告誡太后,禮制不可亂。
太后沒有多言,回宮後,卻下了一道懿旨,將晏殊再次貶職。
晏殊最後一次被外放,是在拜相三年之後。
公元1044年,范仲淹、歐陽修倡導的「慶歷新政」,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
已近花甲之年的晏殊,卻表現得非常淡定,就如同海草海草海草海草,浪花裡舞蹈,管他駭浪驚濤,我有我樂逍遙。
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便是太平盛世的宰相大人,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
晏殊十分賞識歐陽修,準備外放他主政河北,此舉竟惹惱了改革派,他們以為這是舊黨的陰謀,意在削弱新黨的力量。
於是,他們發起了反擊,先是彈劾晏殊利用職務之便,貪贓軍餉,中飽私囊,很快就被證偽。後又撥弄塵封的歷史,說晏殊明知道陛下為宸妃所生,卻在其墓志銘中只字不提:
宸妃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宸妃墓,沒而不言。
宋真宗趙禎剛出世,皇后劉氏就玩了一出「貍貓換太子」,將孩子據為己有。後來,劉氏臨朝聽政,以太后之禮厚葬宸妃,並讓晏殊為其撰寫墓志銘。
關於宸妃的子嗣,晏殊僅寫下只言片字,「生女一人,早卒, 後無子及」,隱去了那段諱莫如深的宮闈秘史。
這自然不是晏殊的錯,但對於趙禎而言,身世已是心裡永遠的痛。為了給生母一個說法,他只得降罪於晏殊。
被貶出京城的晏殊,先後在穎州、陳州、許州多地輾轉,直到十年後,因身患重病,急需名醫治療,才得以恩準回京。
晏殊很知趣,大病初愈後,他便上書朝廷,主動請求外放。
宋仁宗卻是一萬個捨不得,硬是將晏殊留在身邊,以宰相之儀待之,每五日召見一次。
次年,晏殊病重,仁宗準備前去探望,晏殊聽說後,便托人轉告皇上,不過是老毛病,切勿掛念。
宋仁宗便淡忘了此事,不久,晏殊竟病逝,終年六十五歲。
消息傳來,皇帝悲痛不已,懊悔萬分,特意罷朝兩天,專門前往吊唁,並追贈晏殊司空兼侍中,封臨淄公,謚元獻。
06
晏殊的一生,有兩個最重要的標籤,一個是「富貴詞人」,另一個是「太平宰相」,前者很是耀眼,「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佳作頻出,流芳千古。
後者卻略顯暗淡,有人曾給出這樣的評價,「富貴悠遊五十載,始終明哲保身全」,但晏殊表示不服。
晏殊年輕時,曾阻止張耆升遷,規勸太后循禮,還動手打過遲到的官員,這與「明哲保身」,自然相去甚遠。
「慶歷新政」中,他不站隊,不表態,是想遠離黨爭,做個不偏不倚之臣,這是在盡一個「太平宰相」的本分。
外放河南時,他邀請范仲淹,執教應天書院,廣收門徒,大興教育。成為首輔後,他倆又聯手,命令州縣辦校,創立分科教學,改良科舉考試,促成了宋代學校教育的興起。
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尤為可貴的是,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與晏殊文風不同、政見不合,但晏殊仍然唯賢是舉,對他們多有提拔與照顧。即便王安石當眾質疑「為丞相而喜填小詞,能把國家治好嗎」?晏殊也只是微微一笑,送了他八個字「能容於物,物亦容矣」。
這也是晏殊的處世格言。
正是這般優遊不迫,淡定從容,他才會「徜徉於大小之隱,放曠乎遭隨之命」,隨心隨性,寵辱不驚,安安靜靜地做一個「富貴詞人」: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