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貼:轉行真的要「窮三年」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體驗貼:轉行真的要「窮三年」嗎? 職場 第1張

1

15年前的某個早上

也許再過十五年,我已經忘了2002年8月的那一天早上發生的事。在抵達上海汽車站五個小時之前的那個清晨,我拖著行李箱,像電影里那樣,想再一次回望住了六年的單位宿舍樓。

這幢福利分房時代的公寓樓,因為嚴重的質量問題,陽台開裂,用一根六層樓高的大鐵柱支撐著,在夏天強烈的陽光下,有一種工業朋克感。

就在我即將進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的詩意畫意之時,鄰居兼同事老賈,再一次壞了我的興致。他買菜歸來,大概賺了菜販子幾毛錢便宜,很興奮地拉著我閒聊。是的,在我即將轉行、即將離開這座城市的最後一個早晨,他居然要跟我討論「十六大」的人事安排問題。

然後他就注意到了我的行李箱,這才想起今天對我而言,是意義多麼重大的早上。

我不怪他,在他看來,我跟那些「停薪留職」的同事一樣,世界那麼大,不出去走走,你怎麼知道躺在家里有多舒服?

跟一般的轉行比,我的跨度太大了,從三線城市國有銀行的信貸員變成北上廣外資廣告公司的文案:一是從體制內到體制外,二是行業和職業都相去甚遠,三是城市生活節奏改變巨大,四是28歲的我,屬於「高齡轉行」。

所以,大部分人轉行前後面臨的問題,我都遇到過。

乘著我的某些記憶還清晰,我想以親身經歷提醒那些有志轉行的讀者,你必須面對下面的三個問題:

2

問題一:你的跳槽動機足夠強烈嗎?

轉行要面對很多困難,如果你的動機不夠強烈,就變成心情不好的時候買張彩券了。

我的第一個跳槽動機就是「閒得慌」。

我是從銀行櫃員轉崗貸款員的,這一轉,落差特別大。在櫃台工作時,如果我說「今天還比較閒一點」,意思是說,總算有上廁所的時間了;做信貸員後,如果我說「今天忙死了」,意思是說,今天的工作,居然半個小時還沒有結束。

所以說人不能閒,一閒就思考人生,一思考人生就得粗大事兒。

我開始用炒股寫小說彈吉它甚至論壇灌水來填補時間,然後我就開始膨脹,我覺得這其中任何一項,我都能幹得比銀行信貸員更好。

我的第二個跳槽動機就是「心太累」。

「閒」不代表輕鬆,貸款其實是輪不到我這個小小信貸員操心的。我的重點工作是跟著主任一起出去「拉存款」,主要工作時間是下班後,主要的工作對象是「政府機關、大企業」,主要的工作形式是陪吃陪喝陪洗澡多多準備黃笑話,主要工作方法也很簡單,親戚朋友提供線索,再順藤摸瓜,從牽線人到部門頭頭再到大頭頭再到財務頭頭,如果所有人都能請到飯桌上,這事兒就成了八成。

那一年時間,我的存款任務有兩千多萬,代價就是兩百多斤白酒,平均一兩一萬。每次借擦嘴吐掉一半酒時,心中都會有「這工作我真的需要嗎」的想法。

不過,這兩件事,嚴格地說,都是「一切都好,只欠煩惱」,所以轉行這個念頭很容易就這麼拖沒了——如果不是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

為什麼我前面說老賈跟我聊天時,用了一個「再」字呢?因為下面才是他按時間順序的頭一回出場。

那天,我聽同事說,行長搬到工會去辦公了,因為有一個老職工「住」進了行長室。這家夥因為賭錢被派出所通報單位,按銀行紀律是要開除的,眼看還有幾年就可以退休了,他一急,就「得」了心臟病。

我特意提前完成報表,特意跑了一趟分行,又特意繞到行長室。一路上又遇上幾個同事,心照不宣地打了個招呼,以平常1/2的倍速路過行長室。

行長室門開著,一張席子,一卷鋪蓋,上面坐著的人就是老賈,胳膊上還吊著水,他披著一件打著補丁的藍褂子,一邊打算盤,一邊記帳,旁邊是工會主席苦口相勸,畫面頗有喜感。

看罷歸來,我沒有半點爆料的心情,倒是浮現一絲悲涼:這就是我的未來嗎?混得好,就是那個無處辦公的行長;混得不好,就是老賈;混得不好不壞,就是那群看熱鬧的人……

「我,單身汪李某,今日此時立下誓言:我的人生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無論未來多麼曲折,我都要找一個瘋狂加班、不停開會、連軸出差,把每一秒都發揮到極致完美、把每一天過得激情四射的工作,斯是證言,唯天可鑒!」

這份工作是什麼呢?剛好前一天,我看了一本書《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

擇日不如撞日,就你了。

一個「分配工作時代」的活化石,一個連面試都沒有參加過的人,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向著一個巨大的失敗飛奔而來。對於28歲老大不小的李某而言,生活里有那麼多扇門,可偏偏他要用斧頭硬生生地劈開一面牆。

3

問題二:你的準備工作夠充分嗎?

按照 「把大象裝進冰箱」的方法,轉行可分為三步:

1、收集目標行業、職業信息;

2、學習掌握相關的能力 ;

3、篩選公司、爭取面試;

那就一步步來吧。

2000年的時候,網上信息最接地氣兒的地方就是行業垂直網站里的BBS,當時有一個A網,一個C網,出沒著大量北上廣的廣告人,總的來說,行業BBS有三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有大量個人化、碎片化的工作場景,讓你對這個行業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要用什麼當敲門磚。

我當時就發現,轉行做廣告還是挺有戲的,這個行業歷來就有行業外找人的傳統,一半以上的廣告大牛都是轉行來的,前提是——你要有「飛機稿」。

外行人做的東西,往往會有一種「撓不到癢硬抓出鮮血」的血腥氣,那種東西在你從業之後,就迅速消失了。所以,外行作品真正打動人的,不是什麼悟性靈氣,而「霸王硬上弓」的生猛。

第二個好處是各種吐嘈和小道消息,正是從這里,我弄到了北上廣大部分4A廣告公司的地址、CD和ECD的名字。

從2000年下半年完成我的第一批飛機稿,到2002年夏天成功轉行,我大概每個月發一批簡歷,一共應該有三百多封——不是電子郵件,全部是厚厚一包要到郵局去寄的掛號信,每封都超重。

這也是BBS上的經驗。信直接寫創意總監的名字,如果通過正常管道投簡歷,通過HR這一關的可能性很小。

只要你嘗試的次數多,什麼怪事都有可能發生。給我面試機會的,是一位剛剛到大陸發展的ECD,也許他認為內地人都是像我這麼找工作的,也許他認為內地廣告人有沒有經驗都是一個樣。誰知道呢?不過,我當時不是這麼想的,那段時間,為了自我激勵,每天看一本《灌籃高手》,這次的瞎貓撞上死老鼠的經歷,讓我覺得自己就是廣告界的「櫻木花道」。

BBS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直接聯繫發貼人,雖然回應的機率很小,但當時還真有「大牛」接受了我的作品,給我提了很多意見,也有人答應幫我遞簡歷,還有人成了我後來的同事。

如果你想認識一個人,那麼就去聯繫認識他的人,如果成功的機率是百分之一,那麼就去找一百個人。

當然,想要對一個新行業進行系統性的學習,還是要靠看書。不過後來進了廣告圈才發現,廣告人不屑看廣告書,最懂廣告理論的都在大學教書,我算是個怪路子。很多年後,這些理論好歹找到了出口——給新人寫廣告方法論,還好沒砸在手里。

如果你也想轉行做廣告,我可以給推薦書單,第一階段是:《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奧美的觀點》、《創意之道》、《關於創意,我有意見》、《創意》等等經典廣告理論……

如果沒有什麼卵用,請自行進入第二階段書單:《為什麼你不能堅持》、《趁著年輕多折騰》、《對自己狠一點》……

如果還是「然並卵」,那就是第三階段了:《學會放棄》、《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上》、《一個人去旅行》……

不是我故意打擊大家,接下來你面對的第三個問題才是最殘酷的,到時候再猛灌雞湯,晚了。

4

第三個問題:你能接受轉行後的心態巨變嗎?

明明有多年的職業經驗,卻總是被人看成新人。這就是我第一個要適合的心態變化——轉行年齡越大、轉行跨度越大,這個問題就越明顯。

「這個項目的brief,大家應該都看過了……」,「什麼?」

「我跟你的leader說了……」,「誰?」

「這次的pitch,對手是local公司」,「哪家公司?」

後來我才知道,大家對我還是很「尊老」的,盡量少用英文單詞,問題是,有一些詞不用英文的話,他們自己就抓瞎了。

當然,憑借我的不懈努力,我很快贏得了上司對我的信心,想出了幾個驚世的創意,和團隊拿下幾個大客戶,把戛納獎也給順便了。一年內,我的薪水升了十倍,成為晉升速度最快的CD……,你如果想聽,我還能往下再編5萬字你信不信。

前面的內容,可以讓大家覺得有點勵志,但現實的邏輯是,好運氣總是有限的,用完了,就完了。

習慣了國企文化的我,不習慣那種高強度的作業模式和極簡的溝通方式、也無法理解這個中港台新馬人混雜的公司說話做事方式,其實是無法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世上沒有櫻木花道,只有一個突發奇想的廣告小白遇上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創意總監。別人該走的路,你一步也少不了。

轉行帶來的未必是蛻變,常常是逃避。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狂熱地追求它,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發現自己並不愛它,我唯一愛的,只是自己當年的狂熱。就像李宗盛的歌詞,「舊愛的誓言像極了一個巴掌,每當你記起一句就挨一個耳光」。

離開廣告圈的一年里,我呆過8家公司,做過制片、跑過銷售、當過記者、賣過軟件,中間還有長達數月的失業,不想應聘,不想上班,天天在家寫科幻小說,創造了連續30天不跟人說一句話的記錄,以至於一個同事來看我時,我在想,舌頭應該擱哪兒,才能發出翹舌音。

就在我耗盡存款和耐心的時候,考驗我的時候也到了——原單位跟我聯繫,銀行要上市,清理「停薪留職」,問我要不要回來。

簡直是及時雨啊,我當然要——買斷工齡啦。

拿到了買斷工齡的錢後,我請同事吃飯,席間忽然談到了老賈。

同事說:「上個月去了,忽然間就沒了。知道是什麼病嗎?心臟病,這次是真的。」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里的那段話:「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老賈的死,讓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這一年多,其實並沒有真正「轉行」,這麼多年「體制化」的生活,對我的影響遠超過我的想像。

在體制內,工作本身就代表一切,包括身份、金錢、同學會上的角色,婚姻市場上的定價,而你做了什麼,似乎並不重要。

我發現身邊的大部分人——包括那些從來沒有進入過體制的人——心態還是「體制性」的,更在乎自己從事的是什麼工作,而不是你為工作付出了什麼。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喜歡作為動詞的工作,只喜歡作為名詞的工作,所以我們從不願意走心,所以我們很累,我們永遠急著結束它,再重新開始下一個。

5

尾聲

一到上海後,我就開始聯繫舊同事,重新回到廣告圈。

雖然我以「4A公司資深文案」的身份談薪水,但內心深處,我開始把自己當成一個廣告新人,放棄幻想,踏踏實實,從頭做起。

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應該為什麼而工作。

2004年,廣告還是一個自帶光環的行業,多少人喜歡你年輕的容顏,多少人喜歡你虔誠的靈魂,而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不喜歡你。

準確地說,我不喜歡幹你,但我情意被你幹,我不會跟你共度餘生,但我願意過好我們相處的每一天,如果你每個月給我足夠多的錢的話。

這就是我第一次的轉行經歷所能告訴大家東西。(還有第二次?對啊,那就是創業了,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告訴你們這個故事。)

(來源:人神共奮 版權聲明:「職場」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8510882609)

體驗貼:轉行真的要「窮三年」嗎? 職場 第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