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關注
過去人類幾千年的科學實驗、幾百年的理論科學,以及十年的計算科學,似乎都是由有一些非常智慧的「最強大腦」引領的,例如牛頓、愛因斯坦,他們從比較小的數據中進行觀察,比如看到一只蘋果掉下來,會思考萬有引力;觀察到在不同鐵軌上迎面開來的兩列火車,考慮到相對運動的問題,然後進行推理演繹,歸納出一條定律或一個公理。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卻認為如今的大數據時代下,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用一個約束好的方程來描述一個規律的科學家。
大數據改變了我們對整個世界的管理方法,我們不再是簡單地靠一個天才想像一個公理來演繹,相反,我們是通過大數據來歸納,而且在歸納過程中,還需要特別注意一些特例現象。
所以,我們有了大數據,我們需要強調個性化,強調對數據的收集和挖掘。機器的深度學習便是上述現象的一個縮影。
當然, 深度學習雖然足夠讓大多數人工智能的研究者為之振奮,卻還是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如何讓機器學會常識、直覺,對機器和研究者來說都是大難題。
怎麼去做一個策劃或計劃安排,而不是做一次性的決定,比如我們要有一次很好的旅遊體驗,不是買張機票就解決了,我可能要知道去什麼地方、做哪些事情、住什麼酒店、吃什麼事物、看什麼景點,需要有什麼計劃安排,深度學習還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如果小孩子要認識蘋果,媽媽要給他識別一萬只甚至更多蘋果,他才能認出「這是只蘋果」,媽媽一定要崩潰了。小孩子學習認識蘋果,你只要告訴他這是蘋果,也許給他看三只蘋果,他就能完全認知「蘋果」的概念,而不用給他展示一萬只蘋果。
再比如機器雖然可以從一堆圖片中辨認出某種鳥類,也能識別哪種會飛,哪種不會飛,但需要成千上萬甚至更多的例圖,並且始終不會明白為什麼這種鳥會飛、那種鳥不會飛。
因為有些數據不可能大量提取,成本太高,就好像如果學開車不可能要出過很多次車禍才能學會不撞車。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研究者通常只是知道機器是否在深度學習,很難說出機器自身的程序、參數究竟怎麼在學習,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黑盒子」,甚至有時候機器會出現一些出乎意料的學習結果,這也引發一些哲學層面的思考:機器會不會失控,會不會給人類帶來一些惱人的結果?
這些未解之謎,都等待著我們一步步探索、一步步解決,不故步自封,亦不妄自菲薄。這也許就是科學本來的樣子,學無止境,但總有執著的人為之跋涉。
樂昆說:「這正是我們現在做的——訓練機器和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就算那個未來可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摘自楊瀾新作《人工智能真的來了》
後續我們將繼續為您分享人工智能精彩專題,敬請期待!
報名咨詢:
400-620-5066 、 010-87762908
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