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作者:牙牙樂

轉載請聯繫國家人文歷史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張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俗話「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

此說概源於13世紀蒙古揮軍南下滅金,到至元年間忽必烈下詔,改原為金中都的燕京地區為元大都,並建皇城。但燕京地區歷經金朝末年的戰火紛飛,城內的宮殿建築多被拆毀、焚毀,無法居住使用。所以忽必烈決定在金中都東北方向上另辟新址,新建都城。現在的積水潭、什剎海,及其南部的北海、中南海區域是元大都選址的基礎之一,全城由北向南的中軸線,就是緊依此片水域而選定的。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2張

金、元、明清時期都城位置與大致範圍

進而,老北京又有「前三海」和「後三海」之說。「前三海」指的是皇宮大內的西苑,現在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後三海」是王公貴族和庶民的生活區域,包括積水潭(西海)、後海和前海,也就是什剎海地區。此區域景色優美麗人,民俗文化歷史悠久,不僅是現代人們遊玩觀賞的標誌性景點,也是古人們心中的秀美之地,明代歷史地理小書《帝京景物略》就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美「後三海」的韻味。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3張

什剎海景色

「海」雖美,但湖泊一般大的水域,為何會被稱為海,難道是來自漠北高原「沒見過大海」的蒙古人給起的名字嗎?這一懷疑要是讓忽必烈知道了,怕是他會「鬱悶地要跳腳」。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4張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蒙古人是見過大海的。如南宋祥興二年(1279),宋朝軍隊和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海戰,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部)。再如1274年到1281年,元日之間發生了兩次戰爭,元朝派軍攻打日本,跨海登陸作戰,出兵期間還遭遇了海上的大風暴,損失慘重。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5張

宋元崖山海戰示意圖

其二,現今北京湖泊的「海」名,本就不全是元時蒙古人給起的。

這具體得從元代的主要水域系統說起。元代,大都的供水系統主要有二,一是高粱河—海子一線,是通惠河漕運系統的一部分。另一條是金水河—太液池,構成了宮苑用水系統。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6張

元大都皇城,西側為太液池,北側為海子

先來看海子一線。元代的「海子」,就是今日的積水潭、什剎海周邊的水域,但是當時的水面可要比現今大的多多了。有多多呢,官方史料《元史·河渠志》中記載,「海子,一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匯於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汪洋如海一詞,描繪了當年海子的廣闊面貌。

元初,為了解決江南漕糧的北運問題,除了積極發展海運外,還疏通了南北大運河,使得漕糧可直抵通州。忽必烈至元三十年(1293),都水監郭守敬又主持開挖了通惠河,引白浮泉水入甕山泊,然後流入高粱河,再由和義門(今西直門)進入大都城,匯於海子,再沿著宮城南下注入通惠河,以接濟通州的大運河。通過導引水源、增加水庫調節、布置船閘等環節妥善地解決了通惠河與運河的銜接問題。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7張

郭守敬像

當時的海子作為大運河終點,江南的商船、糧船便可直達於此,一派繁華景象。1974年,在新街口外大街的施工中意外發現了「元大都海子泊岸碼頭」遺址,在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的範圍內,黑色淤泥中布滿了木樁,木樁上面又橫鋪著柏木板,木板上面再鋪兩層襯枋石,可見當時作為漕運碼頭的海子水量得有多大,「都人因名焉」,海子也成為了民間的習慣性叫法。

明時,通惠河漸漸淤塞,閘門也多有損壞,水量小了很多。後來修建的德勝橋將水面一份為二,橋西沿用積水潭一名,也稱西海,橋東則為什剎海。到清代光緒年間,河況日下,河道淤塞決溢嚴重,斷了漕運的積水潭漸漸成了塊旱地。再看如今的水域面積,也就確實談不上什麼水的壯闊了。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8張

現在的「後三海」地區

說完「後三海」,再來看看「前三海」,也就是元代的金水河——太液池系統,這三海之名與元人也就更沒什麼直接關係了。北海和中海水域範圍在元代,被稱為「太液池」,在大內之西,「周回數理,舊植芙蓉」。

太液池的西岸南部建有隆福宮,北部為興聖宮。太液池中有三島布列,三島中最大的是金代遺留的瓊華島,另外兩島為圓坻和犀山。忽必烈中統年間曾征調工匠在瓊華島上修築了萬歲山,山上還建有廣寒殿等建築群。太液池環繞著瓊華島,種植蓮藕,泛舟池中,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色。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9張

元大都遺址公園

元人王蒙曾作詩:「南風吹斷采蓮歌,夜雨新添太液波」,稱讚此番盛景。到了明代,皇宮不再以太液池為中心,而是將其作為西苑進行了修繕擴建。永樂年間在太液池的南端加鑿小湖,形成南海,完成了太液池三海的基本布局。後又陸續建有石橋——金鰲玉蝀橋和蜈蚣橋,將水面分為北海和中南海,以及中海和南海。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0張

1876年拍攝的金鰲玉蝀橋

有傳聞故事說,「前三海」的名稱出自明朝太監,並被沿用下來。故乾隆皇帝也曾調侃三海之名,指其是虛誕的誇張:

「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

「三海何曾五裡遙?椓人張大笑前朝,」(椓,指敲,古代宮刑)

明清易代後,以北海為主體的西苑又不斷改建、增建,如修建白塔建築群、南海瀛台等,使得前三海區域更加充實精美,也承擔了更多的綜合性功能。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1張

現在的「前三海」地區示意圖

元明時,這「六海」相連成一片,水量充盈,也確實算得上是一塊水域廣闊的地帶了。

除了前三海和後三海,北京城南還有一處「南海子」,範圍大致是現在的南苑地區。南苑地處古永定河河道遺存的地勢低窪地帶,泉水、雨水、河水匯集於此,形成了一個較為廣闊的水面,湖沼廣布,草木蔥茂,是金元明清歷代皇家獵場和苑囿所在地。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2張

南苑景色

元代稱南苑為「下馬飛放泊」,何為下馬,何為飛放?

關於「下馬」,清人於敏中《日下舊聞考》解釋:「曰下馬者,蓋言近也。」所謂「飛放」,可不是拎著鳥籠子,溜溜達達逗鳥玩,而是遊獵。元代蒙古統治者歷來重視騎射,遂把泉源密布、水草豐腴的南苑地區當作遊獵和訓練兵馬的重要場所。「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遊豫之度,謂之飛放」。還設有仁虞院,專門負責管理打捕事宜,訓練海東青(學名矛隼,是一種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捕捉飛鳥、小獸等。明朝繼承了元朝的獵場,並擴大了數倍,還修建了圍牆、大門,以禁民取。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3張

現南海子野郊公園

《大明一統治》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裡,舊為下馬飛放泊,內有按鷹台。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這就說的很清楚了,南海子之名源於明朝舊稱。

京城如此,在內蒙地區也有許多「海」字地名,限於篇幅,僅以岱海和烏海為例。

岱海,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境內,是一個橢圓形的內陸構造湖,由周圍20多條河流和中層地下水匯聚而成。水域面積上,現東西長約25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景色優美,有「草原天池」的美譽。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4張

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

古時,岱海被描述為「大海」,漢代稱為諸聞澤,「周百餘裡」,魏時稱旋鴻池,遼代叫奄遏下水,元代叫下水,清初叫岱噶淖爾,後稱之為岱海,並沿用至今。關於「岱噶淖爾」之名,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有一位蒙古族小夥子到湖邊放牧,趕著羊群在湖邊飲水,突然間狂風驟起,一匹白馬如閃電般從天而降,一口就吸幹了整片湖水。白馬飲罷,昂首長嘶。從它露出的牙齒中,牧人看清是一匹年齡約兩歲的神駒,於是給湖起了個名字叫岱噶淖爾,也就是「兩歲什麼駒」的意思。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5張

涼城岱海景色

烏海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是新中國成立後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

烏海位於黃河流域,受「河套文化」和「仰韶文化」影響。漢武帝時期,在此修築沃野縣城。魏晉時,烏海地區為西部鮮卑所控。南北朝時,先後為前涼、後涼、北涼所據。隋唐時期,屬於突厥汗庭之西境、甘州等地。後為西夏黨項人所控。元朝建立十一行省,烏海為甘肅行省寧夏府所管轄。明朝時,為甘州、肅州二衛的邊外地。清朝,不同地區分屬於阿拉善和碩特旗和伊克昭盟。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6張

《中國歷史地圖集》元代甘肅行省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海」,是因為元代蒙古人沒見過海嗎? 歷史 第17張

烏海市下設烏達區、海勃灣區和海南區

吊足了胃口之後,無非是想說明,烏海之名,與海無關,而是由烏達和海勃灣,這兩個地名結合而成的。「烏達」,蒙古語為「柳樹」之意。「海勃灣」則是蒙古語和藏語的合音詞匯——「海若布刀亥」,「海若布」藏語,意為雄獅;刀亥,蒙語意為灣、河灣。「海若布刀亥」合起來就是「雄獅之灣」的意思,聽起來真是霸氣十足。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烏達市和海勃灣市,1976年,二者合併成為烏海市。

此外煤炭在民間被稱為「烏金」,烏海地區盛產煤炭,所以也被譽為「烏金之海」,簡稱為「烏海」。但實際上,這是烏海拉開工業城市建設序幕之後,因為地質特產而出現的巧合性解釋,或者說是另一種工業輔助性解釋。

再者,「海」字的意思除了指大海、海水外,古代也可用來指代大湖或大池。如漢代蘇武就曾在北海(貝加爾湖)牧羊。宋朝程大昌也舉例說,居延海、白亭海等大小上實為湖泊,借海以名,非真海。所以,將現今多用的「大海」之意套用在古人的詞匯中,怕也是不妥的。

所以說,北京現存帶有「海」字的湖名、地名多源於明清時期的習慣性叫法,有的雖也與元代相關,但這也不意味「元時蒙古人沒見過大海」。況且,當時連城片的湖泊面積遠闊於現今,古人用「汪洋如海」一詞來形容,也可謂是一種由衷的讚美了。

參考文獻:

蔡蕃:《北京通惠河考》,《中原地理研究》,1985年第1期。

王其亨、莊嶽:《清代乾隆朝考》,《文物》,2003年第8期。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北京文史資料》,北京出版社,1999年。

馮軍勝編著:《內蒙古自然奇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