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賓參觀考察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成效綜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烏蒙山區是中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貴州畢節是其中的貧中之貧。30日,在畢節市黔西縣「錦繡花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林泉鎮海子村,外賓們走進搬遷戶家,詢問醫療、就業等情況,考察脫貧攻堅村莊整治項目及獼猴桃產業扶貧。

69歲的村民張正華今年三月和老伴住進了「錦繡花都」的新房。離開了位於30公里之外石漠化嚴重地區的舊房,老人難掩喜悅地說:「如今住在新屋,心裡真敞亮。」

「我一直對中國的減貧舉措充滿好奇,今天找到了答案。面對異常複雜的貧困問題,中國的脫貧攻堅,特別是精準扶貧措施,系統性地融合了各種要素。」拜訪了幾位搬遷戶的新家後,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農村減貧戰略項目顧問丹妮拉·卡裡考斯基說,努力讓貧困老人、殘障人士等沒有勞力能力的人擁有比較完善的社保,讓有勞力能力的人能得到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教育和就業機會,這或許就是中國取得矚目成就的原因。

發展蘑菇產業、民宿旅遊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實施健康扶貧救治病人,提供扶貧貸款……在河南蘭考縣,非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理事會副會長恩科洛·弗依每到一處都仔細地記筆記。他多次來過中國考察,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很感興趣。

「中國非常團結,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依靠發展產業、增加就業崗位等措施使幾千萬人擺脫貧困,非常偉大。」他說。

實施精準扶貧,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參與的大扶貧格局,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中國的扶貧經驗引起很多外賓感慨和思考。

中國經驗為世界減貧貢獻智慧

從努力解決溫飽,到提出「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多年扶貧實踐為世界減貧帶來哪些中國方案?這是外賓們關注的問題。

在寧夏永寧縣閩寧鎮,一些外賓在參觀了雙孢菇基地、閩寧中學、立蘭酒莊等後表示,不敢想像這個特色小鎮在20多年前曾是一片荒蕪。閩寧鎮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閩寧村,當時中國提出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並決定由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多年來,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當地形成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勞務產業、光伏產業、旅遊產業」五大產業,人口從幾百人增加到6萬多人,人均年收入從不足500元增加到一萬多元。

來自塞內加爾謝赫·安達·迪奧普大學的教授馬馬杜·法爾不停地用相機記錄。「我正在做一個關於‘中國扶貧政策研究’的課題,閩寧鎮是最好的案例。」他說,中國政府不斷改善民生,扶貧模式對於非洲乃至全球都是榜樣。

「從改革開放到脫貧攻堅,中國政府始終在主管全國人民通過奮鬥做到自身發展,這種主管力值得學習。」馬馬杜說。

從東南沿海城市到西部偏遠山村,從中原大地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外賓們看得認真、問得詳細。

「從1998年我第一次來中國至今,這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中國在推動更加均衡的發展,這些發展經驗對於同是人口大國的巴基斯坦非常有用,相信兩國能夠在許多方面展開合作。」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理事會主席沙夫卡特·卡卡海爾說。

改革開放為中國減貧事業提供強大驅動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數千萬人口做到脫貧有何關係?帶著心中謎題,外賓們在分赴脫貧一線考察的前一天,來到中國改革開放前沿——深圳。

在蓮花山公園山頂俯瞰城市,外賓們驚訝「深圳速度」;在騰訊大廈,工作人員現場演示用微信平台在線支付、掛號、點餐,並掃碼購買了一只企鵝玩偶送給來自阿根廷的外賓;在羅湖漁民村和深圳博物館,外賓們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和時代變遷的縮影。

「來中國之前有朋友告訴我,在中國不用帶錢包就能出門,有手機就夠了。這真是太神奇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項目合作官員裘莉安娜·加爾朱洛說。

一些外賓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做到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為中國減貧事業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中國在減貧領域的成績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塞拉利昂議會副秘書長默罕穆德·萊比在考察深圳、貴陽市後,由衷讚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就。在實地見證了驚人的「中國速度」後,他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對於其本國減貧工作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大力發展基礎教育體系,建立市場經濟體系,制定中長期規劃。

「不論國際社會發生什麼都應把發展放在首位。發展應當聚焦人民,關鍵是可持續。」塞拉利昂議會黨紀負責人迪克森·默莫表示,中國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對腐敗零容忍,這些正是減貧和發展時需要的態度。(執筆記者:於文靜,參與采寫:趙倩、張伊伊、繆培源、劉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