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四大徽班,中國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戲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因為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徽班。徽班以唱「二黃」聲腔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
明末,安徽青陽,徽州聲腔已趨流行。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乾隆的八旬「萬壽」,閩浙總督伍拉納推薦以著名旦角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入京,並贏得了「京都第一」的聲譽。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在演出過程中,六個戲班逐漸合併為四大徽班。
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淵源於明代。徽劇傳統劇目有1404個,保存檔案有753個。其內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雙下山》《貴妃醉酒》《借靴》《審烏盆》都是其傳統曲目。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2010年,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慶班原成立於揚州,由江春、夏文洀、餘老四等撮合,前身為三個安慶戲班組成。19世紀中期,在程長庚的主管下進入鼎盛時期,培養出了包括陳德霖、錢金福、張淇林、盧勝奎等名伶。楊月樓、譚鑫培、汪桂芬等清末著名演員也均是三慶班出身。程長庚於1880年去世後,三慶班逐漸衰落,1890年楊月樓去世後正式解散。
四喜班是乾隆中期組建於安徽,進京前活躍於揚州、蘇州等地。嘉慶六年入京,當時以徽班兼演昆曲著名,道光以後所演漸純為京劇。張二奎,王九玲,劉趕三,楊鳴玉,沈寶珠,梅巧齡,時小福,餘紫雲,孫菊仙,穆鳳山等均屬此班。光緒中期庚子年散班。後有人復組四喜班,不久於宣統二年散班。其中梅巧齡就是梅蘭芳的祖父。
和春班於嘉慶八年(1804年)於李鐵拐斜街組建,道光十三年(1833年)解散。四大班中成立最晚,而解散最早。解散時,京劇還在孕育期。雖然短壽卻對京劇發展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和春班首開京劇武戲先河,並且編演了諸多的劇本。莊親王王府當時註資了和春班,故時稱王府大班。
清朝中葉,南方以「春台」命名的戲班有很多。普遍認為,四大徽班中春台班的主人,是揚州鹽商江春。江家是徽州人,只因喜愛唱戲,他便組成一個家庭戲班。春台班於乾隆末年進京演出,並以童伶戲見長。素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說法,京劇奠基人之一的餘三勝曾任春台班的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