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善於用人:成就了一個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
遷延四年的楚漢戰爭,將劉、項二人各自的性格,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劉邦很清楚,他和項羽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所以,草根出身的他能在楚漢之爭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堅韌不拔,百折不撓,他的一切行為都以置項羽於死地為根本。而貴族出身的項羽卻表現得過於天真,把殘酷的鬥爭當成了簡單的遊戲。
由於持久的拉鋸戰,雙方均已人困馬乏。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兩軍對峙於廣武鴻溝(今河南滎陽)。隔著一條鴻溝,劉、項開始了展示不同性格特徵的精彩對話。項羽將被俘的劉太公(劉邦之父)綁在高台上,旁邊是煮沸的大鍋,隔岸向劉邦喊道: 「劉邦小子,你若不趕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吃掉!」項羽天真地想用親情脅迫劉邦就范,那知劉邦卻回答: 「我們曾在楚懷王帳下結拜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你父親,請分給我一杯羹。」劉邦用近似無賴的回答,讓項羽暴跳如雷。項羽太幼稚了,在爭奪天下的關鍵時刻,親情是不可能打動理性的劉邦。經項伯的勸說,項羽終於沒有水煮太公。
項羽再對劉邦喊話: 「天下戰亂紛紛,都是因為你我二人的原故,我願意向你挑戰,和你單打獨鬥,一決雄雌,結束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劉邦哈哈大笑: 「我願意和你鬥智,不和你鬥力。」劉邦嘲笑了項羽的無知,又歷數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在爭奪天下的鬥爭中,提出由雙方的首腦決鬥,來賭輸贏,再次顯示了項羽沒落貴族的特性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把殘酷複雜的戰爭當成了個人之間的遊戲。
在幾面受敵,糧盡兵疲的情況下,項羽感到了恐懼。趁劉邦遣使請還太公的機會,項羽向劉邦提出了講和條件: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鴻溝以西屬漢,以東屬楚。漢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雙方簽約講和,歷史上的 「楚河漢界」便由此產生。項羽按約釋放了劉太公和呂後,並引兵東歸。而劉邦則采納了張良、陳平 「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建議,毀約追趕東歸的楚軍。
幾經拉鋸,幼稚的項羽終於沒有鬥贏老辣的劉邦。十二月,楚軍被圍垓下(今安徽靈壁境內)。夜幕中,項羽聽到四面皆楚歌,大驚曰: 「漢皆得楚乎?」由是,沮喪的項羽便與美人虞姬在軍帳中一同飲酒悲歌,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這一夜,項羽完全忘記了他作為楚軍統帥的戰鬥使命,而是上演了一出令人無限唏噓 「霸王別姬」。第二天,當他帶領二十八騎殘兵沖入重圍後,他還對部下說: 「我要帶領你們三次衝擊包圍我們的漢軍,斬將、奪旗、突圍,三勝之。就是要讓你們明白,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不會打仗。」果然,項羽帶領二十八騎三進三出,衝擊由數千漢軍組成的包圍圈,斬將奪旗,最後潰圍而出,逃至烏江邊。當烏江亭長要送項羽渡過烏江,爭取將來東山再起時,項羽卻說: 「我帶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天卻無一人生還,我己無顏見江東父老了。」遂拒絕渡江,自刎而亡。項羽至死也沒有弄明白,曾經戰無不勝的他,怎麼就會敗在一個屢戰屢敗的家夥手裡?因而他把失敗歸於天意,以求解脫。實際上,正是他的性格中缺乏像劉邦那樣能伸能屈,屢敗屢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韌特質,所以,他失敗了,充當了歷史的悲劇英雄,讓後人無限感慨地吟唱: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當然,劉邦之所以能從草根布衣而君臨天下,除了他的能伸能屈,百折不撓的性格特徵外,他還有一些令常人難以企及的特質。
劉邦能夠 「忍」,忍到能一百八十度地轉變自己最初的態度。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率軍勢如破竹地攻下趙、齊之地後,自矜功高,便派人請示劉邦,自己能不能做齊國的假王(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一看到請示信件,大怒,跳腳罵道: 「我被困在這裡,日盼夜盼你來幫我解圍,你小子卻要自立為王!」張良、陳平一左一右偷偷地踩住劉邦的腳,附耳竊語道: 「我們現今形勢不利,無法禁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立他為王,讓他守好齊國。不然,會發生變故。」劉邦一聽,馬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又重新對韓使罵道: 「大丈夫為諸侯,當就當真王,做什麼假王!」能如此忍氣吞聲,瞬間將暴怒化為無形,這種忍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隨即,劉邦派張良帶著印綬到齊國,立韓信為齊王,並征調齊兵擊楚。
劉邦還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那怕是無名小卒的意見。劉邦擊敗項羽後,曾一度定都洛陽,這很符合關東出身的宿將功臣們的家鄉情結。當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卒婁敬,因戍守隴西,路過洛陽,向長官提出要直接進見皇帝時,身為九五之尊的劉邦竟然答應了。婁敬穿著臟兮兮的老羊皮襖,在大殿上向劉邦陳述了關中形勝,秦人可用,應在長安定都的方略。劉邦問群臣,如何?群臣皆反對。只有張良讚成婁敬的建議,並列舉了定都長安或洛陽的利弊。劉邦當機立斷,接受了小卒婁敬的建議,即日車駕西行,定都長安。並封婁敬為郎中,號曰奉春君,賜姓劉。有關定都這樣一個重大的決策,居然能夠接受一個無名小卒的建議,並立即付之實施,古今中外,除了漢高祖劉邦,恐怕再無第二例。
當然,劉邦除了有不同於常人的性格特徵外,也有和常人一樣的恩怨觀念。劉邦年輕時不務家業,還經常呼朋喚友,輪流到幾個哥哥家裡蹭飯吃。有一次,在吃飯的點上,大嫂遠遠看見劉邦又帶著一幫朋友來了,便使了一個心眼,故意把飯鍋刷得嚓嚓響。劉邦何等聰明,知道大嫂不想接待他,搞得他在朋友的面前很沒面子,這事始終讓劉邦耿耿於懷。做了皇帝以後,他就是遲遲不封大哥家,實在拗不過太公的說情,才勉強封了大哥的兒子一個羹頡侯。他就是用 「飯菜刷鍋侯」這個難聽的名稱,一吐當年的怨氣。
而對當年有恩於自己的人則加倍報答。劉邦為亭長時曾入秦服徭役,沛縣役吏出錢餞行,眾人皆出三百錢,唯蕭何出了五百錢,劉邦暗自在心裡記下了這筆帳。當了皇帝的劉邦在封賞功臣時,特別多封了蕭何二千戶,並明言這是報答當年蕭何多出二百錢之恩。
劉邦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他發明的 「狗論」和後世出現的 「貓論」就很有異曲同工之妙。天下初定,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不決。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故封賞極厚。眾功臣不服,都認為自己披堅持銳,攻城略地,大小戰鬥百餘起,身中槍傷百十孔;而蕭何沒有上過戰場,只在後方持文議論,未曾立汗馬功勞,怎麼反而居我們之上?劉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知不知道打獵,知不知道獵狗?在得到眾人的肯定回答後,他才說: 「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獵狗,而辨認野獸蹤跡,指出其藏身之處的是人。諸位在戰爭中就像打獵時追殺野獸的獵狗,是功狗;而蕭何則是發現野獸蹤跡,指示追殺方向的人,是功人。再有,諸位都是孤身一人跟隨我玩命,多的也不過二三親屬;而蕭何卻是舉族幾十口都在跟隨我玩命。這樣的功勞是不能忘記的啊!」劉邦的 「狗論」話糙理不糙,大家不敢再說什麼了。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慶功。慶功宴上,劉邦讓眾臣暢所欲言,說說他為何得天下,而項羽為何失天下?一時眾說紛紜。劉邦則頗為得意地說: 「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實,我主要是勝在用人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軍隊,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傑,我能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取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他,這就是他被我打敗的原因。」一番妙語,說得群臣口服心服。善於總結,也是劉邦的過人之處。
劉邦出身布衣草根,底層生活的磨礪,讓他熟練地掌握了很多馭人的技巧。他之所以能成就大業,除了他能伸能屈,百折不撓的性格外,能成功地用人,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左手鐵砂掌,右手棉花糖;賞罰有度,恩威並施,劉邦把 「天下」這個陀螺轉得輕鬆自如。就這樣,歷史最終選擇了這個布衣草根出身,卻能高唱《大風歌》的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