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亂臣賊子,他說是千古名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你說的亂臣賊子,他說是千古名相 歷史 第1張

古墨社

知古鑒今,喚醒中國文化自信!

關注

你說的亂臣賊子,他說是千古名相 歷史 第2張

你說的亂臣賊子,他說是千古名相 歷史 第3張

文/周公子

來源:周公子愛讀書(yushanzhaji)

古墨社

因為這樣的事,總要有人做。

——周公子

01

北宋熙寧七年,天下大旱。

至四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已長達十個月滴雨未落。

宋神宗憂急如焚。

這一年,他二十六歲,已登基七年,與王安石攜手的變法革新也邁入了第五個年頭。

朝中諸多重臣都認為天災系變法不得民心所致,紛紛上書請求罷黜新法。

神宗左右為難。

就在此時,一幅叫做《流民圖》的畫作送呈禦覽,年輕的皇帝被畫中的景象深深震驚了:

只見畫卷上是成群結隊、流離失所的災民,他們個個面如菜色,身無完衣,擠滿了京師街道。有的甚至雙腳拴著鐵鏈在砍樹賺錢,以償還政府的青苗貸款……

與畫作一同呈上的還有一封奏疏,說嚴重的旱災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很多人靠吃草根樹皮充饑,還有的人賣兒賣女,砍桑拆房,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竟然還在追繳賦稅,太沒人性了!

圖中所示還僅為皇城門外的景象,天子腳下,已然如此,千里之外的慘狀豈非更加不可想像?

閱罷圖文,神宗潸然淚下:

自己登基以來,勵精圖治,不曾懈怠,革新變法明明是為了富國強兵,為何卻落得如此局面……

當夜,神宗將畫卷攜入寢宮,皇后和太后看罷,也紛紛哭訴王安石誤國。

次日,神宗下令停止推行新法。

極富戲劇性的是,詔令一出,當天開封地區即天降甘霖,萬眾歡騰。

然而,一眾變法派的心情卻難以飛揚:數年之功,廢於一旦,惜哉痛哉!

02

很多人看完上一段,可能會覺得很納悶:

不都說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嗎?

小日子過得如此紅火,為什麼還要瞎折騰,搞什麼變法革新呢?

沒錯,宋朝的確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但建國百年後,一切都成了表面浮華,內里卻早已是一副積貧積弱的爛攤子:

冗官,冗兵,冗費三大弊病纏身,大宋帝國的身軀已然搖搖欲墜,再不加以救治,隨時都可能轟然倒下。

20歲的神宗一上台面臨的就是如此局面,他太需要一個靠譜的人來到身邊幫助一起診治帝國的沉疴頑疾了!

為此,神宗發布了誠意滿滿的納諫召集令,大致意思是希望文武百官暢所欲言,只要是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裨益的自己都會采納。

新老板都發話了,那還等什麼,大臣們於是紛紛上書獻計獻策,狂刷存在感。

但說來說去無非都是那些寬泛空洞的老話、套話:什麼虛懷納諫,賞罰分明,近賢臣遠小人之類,說了等於沒說。

就連司馬光、富弼這樣的元老重臣給出的建議也沒能跳出這個大框架。

神宗失望至極:老子要的不是這些假大空,誰能給朕來點解決問題的實操性建議啊!

關鍵時刻,有人舉起手來:王安石能,找他吧!

03

推薦王安石的人叫韓維,是神宗皇帝的老師,他為什麼如此篤定王安石是改革朝政的好人選呢?

讓我們從1041年說起。

這一年科舉考試後,一群年輕的舉子正在汴京街頭的酒館歡飲狂歌。一名官府小吏馳馬而來,向座中一名舉子耳語幾句後,舉子隨即臉色大變,拍案怒罵:

是哪個混蛋搶了老子的狀元郎!

這位舉子名叫楊寘,因為哥哥是當朝宰相晏殊的乘龍快婿,所以通過內部管道提前得知了名次:位列第四。

幾天後正式放榜,楊寘卻意外發現自己竟然高居榜首,而第四名則換成了王安石,立時大喜過望。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事出必然有因:這次科考本來主考官們一致圈定王安石為第一,交由皇帝做最終裁奪時,卻出了一個小插曲。

因為王安石的答卷中用了一個叫做「孺子其朋」的典故,取自周公對周成王說的一句話,意思是:你這個孩子啊,以後要和大臣們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樣和諧相處。

周公是周成王的叔父,這句話屬於一個長輩對晚輩的教誨。

但王安石當時才22歲,卻用這麼老成的語氣教育年長於自己的皇帝,惹得宋仁宗非常不高興。

一不高興就取消了王安石的狀元名次,而第二名,第三名都屬於在職幹部參加科考,按規定不可取為狀元,所以就把第一名和第四名做了對調。

照咱們一般人的想法,因為一個典故就丟了風光無限的狀元郎,還不得後悔的直拍大腿或者意不能平,委屈之至什麼的。

然而,王安石的反應是這樣的:

荊公生平未嘗略語曾考中狀元。(宋.王銍《默記》)

意思是說,王安石這輩子都沒提過自己曾考中狀元這回事。

所謂科舉在他眼里不過是做到人生理想的一個小階梯,名列第幾並不重要,因為人家的目標可比這些都要遠大的多:

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

……

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

看到沒,王安石從年輕時代就立志要做一個與日月爭輝之人;要成為如同堯舜禹時代稷、契那樣的治世能臣,區區一個科舉名次,是何等之小事焉!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從此處就可看出,王安石注定是一個不簡單的人。

04

既然王安石胸懷如此不凡的人生抱負,那踏入官場後想必一定十分追求上進吧。

可奇怪的是,恰恰相反,王安石人生的上半場居然是以不愛升官而馳名朝野。

慶歷二年,王安石進士登第後被安排到揚州任節度判官。期滿後,按照規定,他可以通過考試選拔到中央任職。

能到中央任職誰願意在地方啊,離主管越近前程越遠大嘛!可出人意料的是,王安石居然主動放棄了這次選拔資格。

此後他一直紮根基層,離開揚州後先到鄞[yín]縣做縣令,一乾就是五年,期滿後又到舒州做通判。鑒於政績優異,期間中央高官多次向朝廷舉薦他到京城任職,都被王安石一一謝絕。

可王安石越辭官,上層就對他越惦記。

舒州期滿後,朝廷乾脆強來:直接下了一道諭令,讓王安石到集賢院做校理(相當於皇家圖書館的高級研究員),不僅免考,而且還破例給他提高官階,享受更高的薪資待遇。

換作一般人,有這等好事,還不馬上飛奔入京啊!

可王安石居然連上四道辭呈,堅決拒絕!

這就令人納悶了:

王同學既然能考中狀元,人應該不傻,這麼反邏輯難道是沽名釣譽?不然實在解釋不通嘛!

我們來看看王安石自己給出的理由是怎樣的:

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當嫁,家貧口眾,難住京師。(《乞免就試札子》)

怪不得,原來是嫌帝都消費水平高啊!

朝廷一看,既然如此,那就給你一個俸祿高,油水大的美差:群牧司判官,這下你總可以來了吧。

沒想到王安石還是不願意去,關鍵時刻歐陽修出場了: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辭官,朝廷不要面子的?差不多得了唄。

實在推辭不掉,王安石這才勉為其難,走馬上任。

你說的亂臣賊子,他說是千古名相 歷史 第4張

05

其實仔細想想,王安石不願到京師任職,絕不會僅僅是出於經濟考慮這麼簡單。

擔任群牧司判官的兩年里,他又向朝廷遞交了十幾封要求到地方任職的申請書。在寫給宰相文彥博的一封信中,他是這樣解釋的:

我之所以想去地方,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平生所學之經世致用的學問,在具體事務中加以實踐和檢驗,才能實實在在為百姓做點兒事。反之,在京城任職,每天就是喝茶看報磨洋工,實在令人受不了啊!

怎麼樣,有沒有一種恍然大明白的感覺?

人家王安石死活不做京官,是因為只有在地方上才能更好地體察民情,制定切合實際的政策;只有擔任地方一把手,才有足夠的決策權去突破常規,大膽革新,為將來做大事打下堅實基礎。

比如在鄞縣任職時,王安石就曾嘗試施行公糧借貸。

具體辦法是在青黃不接,農戶生活困難時,將政府儲存的糧食借貸給農戶,等秋天收糧後付息償還。

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農戶的溫飽問題,還使公家的陳糧得以更新,順便還能為政府增加創收,一舉三得,皆大歡喜。

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這就是後來正式變法中「青苗法」的雛形,在鄞縣取得了十分良好的試點效果。

此外在農田水利,賦稅征收等方面,王安石在地方上也都做了深入的走訪調查和革新探索。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就是他在鄞縣任滿後回鄉探親,途經杭州時所寫。從中不難看出,雖然身在基層,但當時的王安石早已是心懷天下,對未來的變法強國充滿信心。

調入到朝廷工作後,王安石也抓住一切機會實踐自己的革新理念。

比如任職知制誥時,他反對官府壟斷茶葉買賣,主張讓茶商、茶民自行販賣,國家征收茶稅即可。

如此一來,茶葉販賣完全做到了市場化,茶葉質量提高了,民眾和國家的收益也都有所增加,政策一出,好評如潮。

這件事極大地鼓舞了王安石,於是他趁熱打鐵給仁宗皇帝上了一封萬言書,將自己在地方任職十多年的觀察、調研做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呈現,以及力陳自己的改革設想。

可沒想到,奏疏呈上後仁宗沒有任何回應。

王安石不死心,緊接著又上了一封火力更猛的短書,告誡皇帝再不厲行改革,等到大宋王朝病入膏肓時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可沒等大宋王朝病入膏肓,年老體邁的仁宗先行撐不住了。

王安石上書後不到兩年,仁宗就撒手西去,把帝國的爛攤子留給了年輕的兒子宋神宗。

06

神宗登基的第三天,三司使向其上交了一份財政報告,里面是觸目驚心的八個字:

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意思就是說:你爹可沒給你留家產,帳上現在沒有一分錢。

你說神宗上不上火,著不著急,要不要變法?!

所以當他最信任的老師力薦王安石後,神宗立刻下詔邀其進京,共商大事。(當時王安石在南京守母喪)

就這樣,一個年輕力壯有決心,一個人到中年有方案,君臣二人一拍即合,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就此展開。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王安石在變法伊始時寫下的一首詩,行文輕快明朗,喜氣洋洋,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以新年喻新法,充滿了除舊布新的喜悅與期望。

是啊,為了這一刻,王安石已積聚了二十多年的力量。

富國強兵,在此一舉,加油幹吧!

不知道寫下這首詩時,他是否預料過自己的變法將會遭遇怎樣的阻力與鬥爭。

毋庸置疑,變法的初衷是好的,過往在基層試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到了在全國推行,就出現了諸多弊端:

比如爭論最激烈,名氣最大的青苗法,地方為追求政績出現強制攤派,貪官污吏提高利率從中揩油,繳納利息不收糧食只收錢幣超出了北宋的經濟發展水平等……

還有保甲法,令普通民眾人心惶惶以為要派他們去打仗,很多壯丁紛紛自殘身軀以求免於教閱,逃亡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朝堂上下也因此分裂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雙方就變法內容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和爭鬥,由此拉開了北宋「新舊黨爭」的序幕。

07

當時圍繞變法的鬥爭到底激烈到什麼程度呢?

我們一起來看幾個瞬間:

新法政策還在討論中,尚未有一項正式出台時,就有諫官跳出來彈劾王安石「大奸似忠,禍國殃民」。還言之鑿鑿地為其羅列了「十大罪狀」,連什麼氣死大臣,不團結同事之類都拼來湊數。

更有甚者還有人跑到王安石辦公室指名道姓地罵,誰勸連誰一起罵!

這已經足夠誇張了吧,結果還有比這更誇張的。

某天退朝後,有位諫官不經皇帝允許,從袖中抽出卷軸便高聲朗讀,內容全是控訴王安石的「不法行為」,還多達六十多條!

皇上幾次三番要求打住,結果人家愣是不聽,還越讀越激動,每讀完一條,就指著王安石嚷嚷:我說的對不對,是不是這麼個情況?!

等到讀完後,真正令人嘆為觀止的時刻到來了——這位憤怒的諫官居然指著禦座,對宋神宗說道:

皇上要是不聽微臣所言,這個座位我看您也坐不久!

語罷揚長而去,只剩下目瞪口呆的神宗皇帝和相顧失色的侍衛大臣。

厲害了,雖說大宋開國以來不殺文人士大夫,但當朝恐嚇皇帝,這膽兒也忒肥了!

就這樣,朝堂之中反對王安石的浪潮是愈演愈烈,明槍暗箭,防不勝防。

從元老重臣的司馬光、歐陽修到後起之秀的蘇軾、蘇轍,甚至連王安石自己的親弟弟,都堅決地站在了變法的對立面。

面對如此強大的阻力,王安石撐得住嗎?

08

要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下王安石的個人性格:

三十幾歲任職群牧司判官時,王安石和司馬光是部門同事,長官則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大人。

時值三月,芳菲滿園,某日,群牧司衙門內舉辦了一場牡丹宴,大家置酒賞花,不亦快哉。

(論文人風雅,真是沒誰比得過宋朝了!)

酒席上,包拯向同僚們一一敬酒,連平時不善飲酒的司馬光也勉強作陪。只有王安石,不管大家怎麼勸,死活就是不肯喝。

包拯想親自給他倒酒,他都擋起酒杯,堅持說自己一向滴酒不沾——說不喝就不喝,主管出面也不好使。

別說主管了,王安石認定的事兒,有時連朝廷也擰不過來。

話說有一年,朝廷委托他對開封府的一樁案件進行復審,案情是這樣的:

有個開封少年養了一只鵪鶉,其朋友看到後心生喜愛,就想借來玩玩,少年不同意,朋友便趁其不備搶了就跑。少年惱怒追打,一腳踢到了哥們肋下,結果用力太大,居然把人踢死了!

少年因此被開封府判為死刑。

王安石復審此案,認為少年的朋友未經允許搶走鵪鶉行如盜竊,少年反擊則屬於「捕盜自衛」,罪不至死。

結果開封府不服,案子又提交給大理寺裁決,最終是維持原判。按規定,王安石「敗訴」,應該到開封府登門道歉,或者遞交檢討書。

結果王安石堅持認為自己沒有錯,死活不肯向開封府低頭。朝廷再三發出公函督促,他都不予響應,最後朝廷也只得將他調換崗位,不了了之。

這下大家應該都明白王安石為什麼被人稱作「拗相公」了吧 ,他就是這樣一個執拗倔強、設定了原則就絕不妥協的人。

所以他認準的事兒,那絕對一萬頭牛也拉不回來。

09

憑著超強的主見和定力,王安石在洶湧的反對聲浪中激流勇進,堅定地推動著革新事業。不僅不妥協,還喊出了振聾發聵的革新口號: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他看來,重症必須下猛藥,要做大事,就不能墨守成規,畏懼天命人言。要推行變法,就必須以鐵面相對,以鐵腕相爭。

可惜對於大宗王朝,王安石畢竟掌握不了百分之百的決策權。

上面,還有一個宋神宗。

客觀來說,針對變法,神宗的確給了王安石足夠的信任和盡可能的最大支持。但站在神宗的位置上,他不可能做到像王安石一樣決絕。

首先「天命不足為畏」他就不可能徹底做到。

在封建迷信大行其道的古代,老天爺發怒可是不得了的大事情,變法是為了強國,如果老天爺生氣了,直接把天下從我們老趙家手里拿走,那變法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當天氣持續大旱,反對派們甚囂塵上將之與變法聯繫起來後,神宗開始動搖了。

加上那段時間又發生了一系列華山山崩,彗星出軸等自然異像,真是天不助變法啊!

在這種時機下被呈送禦前的《流民圖》,一下子成了壓垮新法的最後一根稻草,新法廢除,王安石罷相歸家。

雖然後來在變法隊伍苦口婆心的爭取下,神宗又恢復了變法的諸項政策,還特地下詔邀王安石回京。但經此一役,雙方之間的信任關係已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裂痕。

返京路上,心情複雜的王安石在客船中仰望著夜空中的一輪圓月,寫下了那首「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的七絕名篇《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此時的他多麼希望新法推行的形勢能夠盡快穩定下來,自己好退出這紛紛擾擾的名利場,歸隱還鄉,享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

是啊,王安石也是人,反對派不好直接開罵宋神宗,就把所有的臟水和指責都潑向他,在這種長期的人生攻擊和變法推行的高壓工作下,終於他也感到疲倦了。

回到朝堂後,不僅君臣之間的默契不如從前,變法派內部也出現了各種問題:

比如為了爭名奪利互相內鬥,王安石的弟子呂惠卿為了獨攬大權,更是各種想方設法陷害王安石。

屋漏偏遭連夜雨,這期間他的長子王雱又因病去世……

心力交瘁的王安石再也不想在朝廷久留,不到兩年,57歲的他再次辭去宰相一職。

10

回到江寧(南京)後,王安石放歸田園,日常生活十分低調,與普通百姓無異,就算出門,也只是騎一頭毛驢而已。

遠離了波雲詭譎的朝堂紛爭,他開始潛心於文學創作,比如那首著名的《梅花》就出於此時: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首小詩清新樸素,看似平實,卻又自有深致,那凌寒獨放的梅花不正是王安石對自身品格的最好寄語嗎?

還有下面這首《書湖陰先生壁》,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描繪了其歸隱生活的閒適清幽: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難道離開了朝堂,王安石就真的能心如止水,種菜賞花,將變法事業盡數忘卻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雖然退居南京期間他寫了很多含蓄深婉、雅麗精絕的絕句詩篇,但我認為下面這首詞作,才是他當時心境的真正折射: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晚秋時節,王安石在六朝古都登臨送目,臨江攬勝,在奇偉壯麗,氣象開闊的秋色中憑吊古今:筆下寫的是浮沉過往,心中念及的何嘗不是紛亂當下?

退居江寧的多數時間里,他的心情該是和這首詞作的意境一樣蒼涼失落吧。

王安石一生做詞不多,但僅憑這首《金陵懷古》就足以在兩宋詞壇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我眼里,這首詞完全可以叫板蘇軾的《赤壁懷古》,從雄渾闊大,感慨深沉來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蘇軾本人也確實對此作十分拜服,讀罷曾連連讚嘆:「此老真乃野狐精也!」

(狐貍精也能是誇人的話,老蘇你真行!)

11

王安石罷相八年後,年僅38歲的神宗去世,司馬光復出為相,盡罷新法。

王安石得知後,初時極為平靜,直到聽說即使連守舊派都十分認可的免役法也未能保留時才愕然失聲,良久喃喃自語道:

「亦罷至此乎?」

知道司馬光上台一定會罷黜新法,但沒想到連這項頗得民心的政策也不能被容忍……

深受打擊的王安石次年辭世,追隨神宗而去。

臨終前寫就一首《新花》詩,字里行間充滿了理想幻滅的痛苦與絕望:

老年少忻豫,況復病在床。

汲水置新花,取慰此流芳。

流芳柢須臾,我亦豈久長。

新花與故吾,已矣兩可忘。

花兒的生命不過是須臾之間,而我也將不久於人世,不管是花兒還是我,都終將會被人們遺忘。

我始終認為革新變法沒有錯,可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

12

詩詞人物寫到現在,最難評價的莫過於王安石。

他不僅生前就飽受爭議,死後更是褒貶兩重天,用康震老師的話說,王安石的身後名是集「古今中外,讚不絕口」與「身後罵名,空前絕後」於一身。

從南宋開始,在封建士大夫主流話語里對其一直是討伐為主:

比如南宋皇帝趙構直接將北宋亡國之罪甩鍋給王安石,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拜變法所賜!

還有人將其與秦檜相提並論: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到了明朝第一才子楊慎的口中,王安石則更是成了集王莽、曹操、司馬懿等所有奸臣於一體的天下第一奸邪之人:

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溫為一人者也。……宋之南遷,安石為罪之魁。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明.楊慎《丹鉛錄》

近代撰寫《歷朝通俗演義》的蔡東潘也評價其為:沽名釣譽,厭故喜新,安石一生,只此八字。

說是「罵名空前」絲毫不為過,那肯定王安石的又是哪些人呢?

最著名的當屬近代改革家梁啟超,他從變法至人品全面肯定王安石,譽其曰:

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

意思是說從夏商周到現在,四千多年歷史中,王安石堪稱古今第一完人!

不僅在國內爭議空前,王安石還有極大的國際影響,比如俄國的列寧十分讚同王安石的土地國有政策,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美國副總統華萊士也稱讚王安石是中國推行新政第一人,認為美國經濟危機時發放農業貸款即是受到王安石「青苗法」的啟發,對挽救美國經濟起了很大作用。

……

說了這麼多,罵的也有誇得也不少,王安石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時至今日,仍未蓋棺定論。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變法之外,王安石的私人品德近乎無可挑剔——

誠如黃庭堅所言:餘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最後,讓我們再一起讀一首他的詩:

《鳳凰山》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

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

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如果人生可以選擇,王安石也願意活在無憂盛世,鬥雞走狗,戲謔一生,多輕鬆啊。

說到底,富國強兵,革新變法並不是他必須擔起的責任,他也並非不知道那是一條無比艱難的路,可他依然選擇了負重前行。

因為這樣的事,總要有人做。

至於生前身後名,當他邁出第一步時,就注定已將其置之度外。

可惜風流總閒卻,千秋功過任評說。

-END-

【作者簡介】周公子:一個喜歡唐詩宋詞,熱愛閱讀寫作的山東女漢子。個人公號:周公子愛讀書(ID: yushanzhaji),歡迎關注,轉載請聯繫作者。

投稿請直接加小編微信:Easy148

每個關鍵詞都是一場文化之旅

鬼谷子|范蠡|屈原|曹操|司馬懿|司馬相如|陶淵明|王羲之|王子猷|王勃|駱賓王|王維|李白|杜甫|李清照|孟浩然|白居易|元稹|辛棄疾|李商隱|宋之問|劉禹錫|賀知章|杜牧|李煜|宋徽宗|秦觀|蘇東坡|陸遊|柳永|溫庭筠|柳宗元|朱熹|唐伯虎|王陽明|曹雪芹|金農|金聖嘆|倉央嘉措|納蘭性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梁啟超|李叔同|杜月笙|蘇曼殊|董竹君|張愛玲|宋耀如|蔣介石|蔡元培|葉企孫|胡適|錢穆|沈從文|鬱達夫|錢鐘書|楊絳|梁實秋|林語堂|傅雷|吳宓|林徽因|呂碧城|金嶽霖|陸小曼|張幼儀|梁思成|啟功|何澤慧|饒宗頤|黃霑|木心|林黛玉|王熙鳳|賈母|賈元春|晴雯|孫悟空|西遊記|紅樓夢| ……

想加入古典詩詞文學交流群?

掃小墨二維碼,邀您進入~

你說的亂臣賊子,他說是千古名相 歷史 第5張

你說的亂臣賊子,他說是千古名相 歷史 第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