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的鄭成功,那麼多的「時代意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 | 楊津濤

歷史人物,往往是作為一種現實需要而存在的。

這種現實需要,可稱之為「時代意見」,以區別於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亦即區別於「歷史意見」。當「時代意見」與「歷史意見」無法合榫,關於歷史人物的敘述,就會出現分裂,出現許多截然不同、乃至相反的面相。

鄭成功可謂這方面的典型。

1、隆武忠臣


鄭成功原名鄭森,生於1624年。

其父鄭芝龍,出身海盜,後來成為雄霸東南沿海的海商集團領袖。其母田川氏,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長崎縣平戶市)人。7歲時,鄭成功被父親從日本接回福建,曾考中秀才,並拜在名士錢謙益門下。

鄭成功一生事業,主要是抗清和復台。

1645年,鄭芝龍在福建擁立隆武帝,獨掌大權。鄭成功亦投筆從戎,率軍抗清。隆武帝賜鄭成功國姓「朱」,封忠孝伯、招討大將軍。

鄭芝龍降清後,多次招降鄭成功,遭到拒絕。他回信說,自己「既不能匡君於難,致宗社墮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顏他事乎?」並責備父親「不顧大義,不念宗嗣,投身虎口」。1662年,鄭成功去世前,猶有嘆息:「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

顯然,鄭成功希望留給後世一個「隆武忠臣」的歷史形象。

不過,隆武帝殉國後,鄭成功的很多舉措,也很少考慮抗清全局,多從自身利益著眼。

比如,他同清廷議和,並非只是為了拖延時間。最後沒能達成協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鄭成功無法與清廷做到互信。如鄭成功自己所言:

「清朝待天下投誠之人,猜忌多端,有始無終,誰不共曉?」「清朝若能信兒言,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①

1660年北伐失敗後,繼承了鄭芝龍留下的海商集團的鄭成功,決定「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恢復中興。

鄭芝龍比荷蘭人更早參與開發台灣。鄭成功攻取台灣,驅逐荷蘭人,兼有恢復父業的意味。②

對於自己的日本母親,鄭成功也有很深的感情。田川氏病重時,鄭成功曾對隆武帝說:

「非成功敢輕離陛下,奈臣七歲別母,去秋接到,並未一面。忽爾病危,為人子者心何安?以其報陛下之日長,故敢暫為請假。稍愈,臣即兼程而至。」

田川氏後來在清軍攻打安平時,自縊而死。

不過,當時的日本幕府未曾將鄭成功視為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未曾以日本人自居

那麼多的鄭成功,那麼多的「時代意見」 歷史 第1張

圖註:鄭成功勢力範圍圖

2、「存故國之衣冠於海島」


明朝遺民對鄭成功的定位,同鄭成功個人的自我期許最為一致,即「大明忠臣」。

如抗清殉國的名臣張煌言曾說:

「招討始終為唐,真純臣也。」

亦有人將鄭成功與諸葛亮、郭子儀、岳飛並列:

「台灣賜姓公之賢,以為諸葛忠武、郭汾陽、嶽武穆後之一人也。」③

黃宗羲對鄭成功的肯定,主要集中於「存故國之衣冠於海島」這一點:

「自緬甸蒙塵以後,中原之統絕矣,而鄭氏以一旅存故國之衣冠於海島,稱其正朔。」

當然,明遺民對於鄭成功一面尊奉永歷正朔、一面擅自議和的做法,也是不滿的。

3、海賊、逆臣與海外孤忠


清廷對鄭成功的評價,經過了多次變化。

在鄭成功抗清時,清廷視其為叛逆,稱「逆賊鄭成功」「海賊鄭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鄭成功在被隆武帝賜姓改名後,一直自稱「國姓成功」或朱成功。只有清廷,出於消解其抗清合法性方面的考慮,始終堅持稱呼其為「鄭成功」。

1683年,康熙平定台灣後,一度對鄭成功表示讚許,如此定性其人:

「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康熙還為鄭成功撰寫了挽聯: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721年,台灣朱一貴起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康熙見明朝在台灣的影響力未消,遂將鄭成功再度貶為「海賊」。

到了乾隆時期,官方編寫的《國史逆臣傳》中,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均被列為逆臣。

及至1874年,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露出了侵占台灣的野心,當時負責處理台灣事務的沈葆楨,遂上書光緒,請求為「明故藩鄭成功準予追謚、建祠」,以激勵台灣民眾「知忠義之大可為」。朝廷批復準許,為鄭成功賜謚「忠節」,在台南新建「明延平郡王祠」,每年派官員前往祭祀。④

台灣民眾中的鄭成功信仰,也由此合法化。

那麼多的鄭成功,那麼多的「時代意見」 歷史 第2張

圖:鄭成功像

4、「黃族好男兒」


清末內憂外患,知識界苦尋出路。

鄭成功既曾對抗滿清,又戰勝過西方殖民者,故而格外被漢族知識分子推崇。

當時的各種革命刊物,都刊登過介紹鄭成功的文章。如《中國白話報》上有《中國排外大英雄鄭成功傳》,《浙江潮》上有《中國愛國者鄭成功傳》,等等。

其中,柳亞子的《鄭成功傳》堪為此類文章的典型。文章視鄭成功為華盛頓、俾斯麥、哥倫布一流的英雄,譽之為黃種人戰勝白種人的代表:

「留萬丈光焰於世界,拒滿洲,排荷蘭,辟台灣新地,永為黃族好男兒模範。」

柳亞子甚至幻想,鄭成功若未英年早逝,中國或許可以成就「日不落帝國」那般的偉業:

「使天假之年,內驅異族,還我河山之後,餘力猶多,或盡取南洋諸島,爭霸權於海上,辟屬地於環球,以步英倫之後塵乎,未可知也。」⑤

5、漢奸父親與英雄兒子


抗戰時期,鄭成功被國民政府列入「十個民族英雄」、「十大忠烈」之列,譽之為「民族正氣人物」。

在當時的宣傳品中,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常常作為正反面人物,同時出現,比如,有文章這樣寫道:

「漢奸實在是不值得做的: 芝龍委曲求全,但敵人不會原諒,滿洲兵到來,還是大殺亂奸,連他的老婆都給滿兵迫得吊死了……父親當漢奸,兒子是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一個給人砍頭,遺臭萬年; 一個轟轟烈烈流芳百世。鄭成功父子的故事,給了後人許多的教訓。同胞們,俗話說: ‘一失足成千古恨’,大家慎重,努力保衛祖國!」

以南明與明鄭為主題的《明末遺恨》《海國英雄》等劇目,在當時也頗受歡迎。

1945年,光復台灣前夕,重塑鄭成功在台灣的影響力,被國民政府納入了工作范疇。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將鄭成功的「民族英雄」和「開台聖王」形象合二為一,在宣傳上高度肯定其驅逐荷蘭人、收復及發展發展台灣等歷史功績。

為示尊崇,台籍將領李友邦率「台灣義勇隊」赴鄭家故里致祭;國民政府在赤嵌樓舉辦了「鄭成功史料展覽」。「228事件」後,白崇禧赴台宣慰,也前往拜祭了延平郡王祠。⑥

那麼多的鄭成功,那麼多的「時代意見」 歷史 第3張

圖:台南的延平郡王祠

6、與反攻掛鉤的「國家祭典」


1949年,國民黨去台。

除延續抗戰時期的宣傳外 ,台灣當局還為鄭成功的歷史形象,增添了「反攻復國」的涵義。

1961年,是鄭成功收復台灣三百周年。台灣當局將延平郡王祠的祀典,升格為「國家祭典」,由「內政部長」主祭。

當年發《中央日報》發表文章說:

「……政府遷台,以台省作為反攻復國的基地。大家緬懷當年成功公建台抗清的往跡,對他所遺留給吾人的精神力量,深入我們海內外每一個人的腦際,於是掀起了共同效法學步的熱潮。……」

7、開台聖王與殺人魔王


及至當代,民進黨在紀念鄭成功時,多強調其作為「開台聖王」的一面,著重刻畫鄭成功及其子孫,以「延平王」名義獨立統治台灣的歷史。

比如,2002年,著名「台獨」人士姚嘉文在台南市紀念鄭成功的活動上說:

「雖然,中國大陸也在同時慶祝鄭成功來台紀念日,但卻是扭曲鄭成功開台歷史。三百四十一年前,鄭成功因不願接受清朝統治而來到台灣,開國立家,並建立‘延平王國’,這些歷史真相必須還原與清楚呈現,對於先人奮鬥過程我們更應該了解」。⑦

事實上,鄭成功和永歷帝死於同一年,鄭經割據自守的傾向,不能套用在鄭成功身上。

但在台灣的原住民看來,鄭成功卻是比荷蘭人更殘暴的統治者。

有資料稱,鄭成功曾將平埔族的土地分給文武官員,並向平埔族征收重稅。面對平埔族的反抗,鄭的「手段十分殘酷,鎮壓‘番變’毫不留情」,甚至屠殺原住民。如1670年,劉國軒同大肚社衝突:

「沙轆番原有數百人,為最盛;後為劉國軒殺戮殆盡,只餘六人,潛匿海口」。⑧

台灣民間,至今仍有鄭成功信仰存留。1999年的一項統計顯示,全台灣共有祭祀鄭成功的廟宇114座。但原住民要求拆除台南的鄭成功銅像的聲音,也長期存在。

那麼多的鄭成功,那麼多的「時代意見」 歷史 第4張

圖:台灣歷史著作中關於鄭軍鎮壓原住民的內容

8、「不出日本國風之餘」


早在幕府時期,日本國內已出現宣揚鄭成功「日式忠勇」的風氣,編排了《明清鬥記》《國性爺合戰》(標題以「性」代「姓」表明其虛構)等作品。

甲午戰爭前,日本曾借助鄭成功抗清的歷史,動員「日清之戰」。

比如,依田學海在《國性爺討清記》的前言中聲稱,要「殺盡清人」來慰藉鄭成功的在天之靈:

「此書登載國姓爺以日本人之氣象與滿清戰鬥之大略,要攻取台灣,攻取台灣慰藉國姓在天之靈」,「殺盡清人,恢復唐虞殷周以來歷代衣冠之舊俗,在此之後令其歸我日本所有,則不亦快乎」。

殖民台灣的日本總督府,鼓勵民間原有的鄭成功信仰,但也格外強調其日本血統,將他定性為日本人開拓台灣的先鋒,試圖借此拉近台灣人與日本人的關係,消解台灣人的反日心理,使日本對台灣的統治「合理化」。

比如,1895年,台灣副總督高島鞆之助,曾親自前往延平郡王祠拜謁,稱讚田川氏與鄭成功:

「母子忠烈義勇,無一不出日本國風之餘。」

日本人還將台灣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這為鄭成功信仰增加了一些神道成分。⑨

類似的宣傳,行之多年,已為鄭成功染上了濃重的日本色彩。2002年,中日合拍的電影《鄭成功》,在日本的宣傳文案里,仍有這樣的句子:

「明末清初的時代,出現了拯救亞細亞的日本英雄,他的名字叫做鄭成功。」

那麼多的鄭成功,那麼多的「時代意見」 歷史 第5張

圖:日本九州的鄭成功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出生於此

9、「奉祀魔鬼的異教徒」


鄭氏父子經營海商集團,長期和西方殖民者打交道。

鄭成功獨霸中國沿海後,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同中國進行貿易,都受制於鄭氏集團。因此,他們對鄭成功的評價很惡劣,稱之為「海盜」;將明鄭政權稱之為「海盜王朝」。

明鄭政權對待俘虜的殘暴,給荷蘭人留下深刻印象。在1662年《荷蘭信使》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

「漢人海賊攻打福爾摩沙島……荷蘭守軍舉措失當,讓牧師離開妻子等人,子女被羞辱,被迫光著身子走、被殺害……」

荷蘭在台灣的末任長官揆一,對鄭成功的描述是:

「一位崇拜偶像,奉祀魔鬼的異教徒。」

直到19世紀末,西方對鄭成功的印象都沒有改變。英國人必麒麟在《歷險福爾摩沙》一書中說:

「最後一位反抗韃靼的漢人是國姓爺,是當時一個聲名狼藉的海盜,不時攻擊中國南部沿海」。⑩

「聲名狼藉」四字,與同期的中國、日本對鄭成功的評價,可謂截然相反。

那麼多的鄭成功,那麼多的「時代意見」 歷史 第6張

圖:現行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對鄭成功的定性:「大陸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註釋

①陳碧笙:《論鄭成功「尊君」而不「忠君」》,《鄭成功歷史研究》,九州出版社2000年,第217—224頁。

②鄧孔昭:《試論鄭成功對鄭芝龍的批判與繼承》,《台灣研究集刊》1987年第4期。

③劉廷獻:《廣陽雜記選》,台灣大通書局1987年,第19頁。

④潘健:《從反清「亂臣」到海外「孤忠」——清代鄭成功形象的政治形塑》,《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⑤《柳亞子選集(上)》,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頁。

⑥陳忠純:《近代國人對鄭成功形象的塑造與精神的傳承——以報刊文獻中的鄭成功傳記為中心》,《台灣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

⑦(台)楊碧玉、鄭仰峻:《從新聞傳播看鄭成功的形象》,《復興崗學報》2009年,總第94期。

⑧(台)《平埔族群的歷史圖像》,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

⑨高致華:《神明信仰的政治性——台灣的鄭成功信仰》,《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郭陽:《日本人為何宣揚鄭成功的「抗清」事跡?》,澎湃新聞2016年7月29日。

⑩(台)蔡佩臻:《談西方人眼中的鄭成功形象》,《人文社會學報》2015年7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