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時候電影越輕盈,我們的思維才能越厚重。當故事被包裹上太多存粹用來吸引眼球的花里胡哨之後,反而會適得其反,仿佛吞下一碗佐料複雜的湯面,只刺激了味覺,卻一點沒有食得面的原味,並且弄得胃里一陣翻騰,造成不適,失卻滿足。
所以,有時候,觀眾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閱歷豐富的觀眾會自覺與角色產生共情,於故事中發掘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近來這部有點特殊的僵屍片,《黑夜吞噬世界 (La nuit a dévoré le monde)》就另辟蹊徑,沒有大段的啃食、拼命的撒血漿,凸顯人體的肢解和破碎,
而是靠著角色與生活發生的自然化學反應,精細地還原了一個男人的孤獨狀態。《黑夜吞噬世界》最大的有點就是足夠簡單,十分輕盈,火力集中,聚焦明確。它講述了人人都會遇到的一種生活狀態,叫做「孤獨」。男主角在參加完一場聚會之後,一覺醒來,發現整個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活屍橫行,與世隔絕,沒有救援,也沒有求救。
他很快接受了這個現實,靠著運氣,他把這棟單體樓變成了自己的安全屋。整棟小屋內除了他,只有四個被鎖住的活屍。在生存本能的驅使下,他搜集了整棟樓里所有的可用之外,還規劃了自己的食品數量,計算出可供食用的時間。男主角安心的在這里獨居,竟可能的把生活過的豐富多彩,他是一個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人。
片頭,從男主角參加派對的場景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他不善於與人相處,喜歡獨處的本性,對派對上的熱鬧他處處回避,他是喜歡清靜的人。這場血腥的活屍突變,意外給了他完全獨處的個人世界。
男主角是一個對音樂有明銳觸覺的人,他編制的音樂都來自哪些生活中的平常物品,玻璃杯,刷子,陀螺,或者水流聲。他規避了俗世的煩擾,有著強大的精神空間。可最終,孤獨還是擊敗了他。
影片從酷暑進入寒冬,我們看見了逐漸萎靡的男主角。不光是身體上的消瘦,最可怕的是來自精神上的膽怯和恐懼。夜晚的噩夢,白天的走神,以及平常的無聊,消磨了他的意志。他渴望交流,卻害怕走出。他只能發泄情緒一般的在陽台上大聲呼喊,讓一波又一波的僵屍蜂擁而至,只有這樣,他才能找到活著的感覺,感受到心跳和脈搏。
在這里,憂鬱變成了奢侈品,它有關痛苦,但痛苦的姿勢優雅;它有關孤獨,但孤獨在這里有著一種頹廢的美感。影片有一場如夢似幻的高光時刻,男主角和意外到來的女主角,在天籟般的和聲中,讓一片死寂重獲生機,陽光透過陽台的窗戶貪婪的照射進小屋,一切物品都打上耀眼的光芒,一男一女借著簡單的物品發出的樂音聲,一唱一和,溫馨又甜蜜。仿佛這場浩劫沒有發生,魑魅魍魎被天然隔離,這里只剩下伊甸園的美好。
如果說有些電影是旁觀痛苦,那這部電影是一種賞玩,是一種對孤獨的每一個褶皺的細細撫摸。《黑夜吞噬世界》迷戀那些情感波動的瞬間,這些情感被塗抹到影片里所有的空鏡上,如霧氣一樣不可抓握卻又觸手可及。可當孤獨與痛苦拉扯上關係,發生化學反應後,故事就開始下墜,男主角的平靜生活開始坍塌。無論是女主角,還是所剩不多的食物,以及被孤獨折磨的神經,都逼迫他走出這棟小樓,去到外面的世界。女主角留下的繩索給了他從天台逃走的機會,
它充滿風險,也留有可能。這棟小屋究竟是男主角的葬身地,還是他臨時的避風港呢?《黑夜吞噬世界》雖然講述了活屍橫行的末世,但其實它只借用了其外衣,內里依然討論的是生活方式。在社交網路高度發達的現今,為什麼人類會越來越感到孤獨?我們寧願宅,也不願去真實的交流,我們躲在網路,喬裝打扮,遮遮掩掩,我們害怕失敗,不喜拒絕,若即若離是最好的溝通與聯繫。
是我們不再害怕孤獨了嗎?恰好相反,是我們更害怕孤獨,擔心它毫無預警的張牙舞爪,露出獠牙,置人於死地。
所以我們破罐子破摔,乾脆主動隔離自我。比如片中的男主角,他認為安全屋就是生活的全部,外面太過危險,充滿風險。與他相對的是,不斷逃離的女主角,她不會再一個地方停留太久,她用極具危險的方式從一個屋頂到另一個屋頂,她認為「嘗試過」比永遠躲著更像在生活。
片尾,是一個象徵性意味濃厚的開放式結局,男主角站在屋頂,擔驚受怕地望著遠方,不同於這邊的低矮小屋,那邊是建築物高聳入雲的城市森林。在陌生的那邊,會與幸存的人類嗎?會有更為安全的避難所嗎?會有更加精彩的生活嗎?
我們不得而知,也不需要知道,因為,嘗試才有可能,只有走出,才能遇見。屋子就是內心,危險的活屍世界就是平常的生活,
孤獨與否,大抵還是取決於你自己。《黑夜吞噬世界》是有關現實的苦澀小曲,能聽懂的人,想必感受過孤獨的滋味,依然渴望著生活的美好。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應該都還有著「走出」的勇氣,面對未知的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