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因白銀流入繁榮,因歐州日本禁銀破碎,陰謀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墨西哥和日本白銀大量進入晚明,有陰謀?別瞎想!

1726年的巴達維亞港外景圖

(1)歐洲正在盛行重商主義,禁銀是一種思想不是陰謀

國內有一種人總想把問題簡單化,放在 「陰謀論」上。然而,歷史常識告訴我們, 「陰謀論」太高看了15到18世紀的歐洲。晚明因為 「白銀進入」發達有了畸形繁榮的通貨膨脹,又因為 「禁銀」而導致大規模通貨緊縮,從而在自然災害下無錢用於救災,農民起義爆發。

但是,對歷史了解的人知道,自然災害下無錢主要是因為大量金錢被儲藏,以及大量的白銀被少部分人據有。總體上,明亡與經濟、白銀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與人有關!

同理,在15世紀到18世紀中期,歐洲盛行重商主義。

該理論認為:一國積累的金銀越多就越富強。如果沒有貴金屬礦藏,就要通過貿易來取得。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金銀。

要使國家變得富強,就應盡量使出口大於進口,因為貿易出超才會導致貴金屬的淨流入。一國擁有的貴金屬越多,就會越富有、越強大。

這些大帆船都在馬尼拉建造

因此,政府應該竭力鼓勵出口,不主張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進口。為此,主張禁止金銀輸出,增加金銀輸入。

在這一理論下,當時許多歐洲國家要求外國人來本國進行交易時,必須將其銷售貨物的全部款項用於購買本國貨物或在本國消費掉。

2歐洲重視黃金

與此同時,重商主義還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由政府管制農業、商業和製造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壟斷,通過高關稅率及其他貿易限制來保護國內市場,並利用殖民地為殖民國的製造業提供原料和市場。

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直到1880年金幣本位制出現,黃金才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輸出輸入,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並以貨幣的含金量之間的比率作為兩國貨幣的匯率。

其後,進入了金塊本位制,在這種制度下,黃金的兌換、流通被限制。最終,出現的是金匯兌本位制,此時黃金基本上還是不能兌換的,紙幣只能兌換成你要購買黃金的對象國家的信用貨幣(假設為美元),再由美元購買黃金。

所以說,黃金的流入在19世紀之前是很難的。

墨西哥波多西銀礦

3歐洲忽視白銀

歐洲重視黃金,對白銀則是另一種態度。歐洲的白銀比中國的白銀價值要低得多,歐洲以黃金為貴。這就使得歐洲並不重視白銀,樂於與中國交易。這不是陰謀,純粹是利益所致。

16、17世紀間,中國、日本、歐洲三地金銀比價存在較大差價,中國金銀比價為1:5.5~7,日本為1:12~13,歐洲為1:10.6~15.5。除去運輸成本等,僅匯率比對的純利就差出一倍以上。

所以,用價值較低的白銀購入中國商品是一件非常划算的生意。與此同時,中國產品特別是絲綢、瓷器、茶葉在世界享有盛譽,從中國購入產品運到歐洲售出後除去各項成本其淨利潤也在100%以上。

因此,海外白銀大規模地流入中國,僅1631年,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美洲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約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總產量的2.1倍,是萬歷年間國庫歲入的3.8倍。

馬尼拉大帆船模型剖面圖

4歐洲開始禁銀

與1591—1600年間相比,1641—1650年間美洲黃金輸入歐洲數量減少92%,白銀減少61%。然而,這種情況對於奉行重商主義的歐洲國家來說,越來越難以容忍。

早在1593年1月、1595年7月和9月,西班牙國王就曾三次頒發命令,要求每年從墨西哥運抵菲律賓的白銀以50萬比索為限。

然而,這種命令從政府官員到一般百姓都給予反對,就連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總督都公然夾私。最終,這種重商主義的思潮導致了鴉片戰爭。

不聽曾國藩話,李鴻章被師叔左宗棠學長彭玉麟一頓揍

張居正崛起過程中的 「70人集團」與七大勢力捭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