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丨Mirror影視研究組
教育題材一直不溫不火但也長期存在於螢幕之上,時而有個別劇作「初出茅廬」點綴著久違的教育問題,但對於題材豐盛的電視劇市場永如蜻蜓點水,唯有漣漪不見波瀾。
近期主打親情觀察勵志的教育題材類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與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表述節目《少年說》一起,為教育題材綜藝點亮明燈。
而熱播劇《陪讀媽媽》則是以「陪讀」為視角講述當下留學教育與家庭生活碰撞的問題,在現實回歸呼籲下,教育題材再次榮登螢幕,也迎來話題關注。
當現實題材的呼聲與教育問題的熱議一起,教育題材類型的劇作似乎有扭轉現狀的局勢。
盡管教育問題一直長期備受關注,但這一領域的電視劇與綜藝卻不見多,較早關注教育領域的《十六歲花季》甚至還是上世紀的事,而後教育題材類的劇作幾乎長期處於沉寂狀態。
直到近幾年逐漸登上螢幕的《虎媽貓爸》《小別離》以及近期熱播的《陪讀媽媽》,將這一題材再次帶入觀眾視野,教育問題從而也再次引人深思。然而相比於綜藝而言,在教育題材上,電視劇似乎更易表達也更真實。
相較於情景喜劇與綜藝類型的教育題材類型,教育題材劇沒有強烈「娛樂性」的驅使,其製作上也更加遊刃有餘,而本就要求現實性與教育性並重的教育題材劇作不免占了上風。
但「教育性」的軀殼也使得在中國這個「現實疾呼」教育問題的當下,沉寂了很長時間,背著沉重軀殼的教育題材劇發展緩慢而略顯艱難。
在「沒有道德目的唯有道德影響」的創作目標驅使下,教育題材劇有現實價值更有創作難度。
現實映射下的教育題材劇
面對著觀眾呼籲與集體關懷,以及政策的現實題材鼓勵並進,教育題材劇漸漸浮出水面,有如春筍般接踵而來。在接下來的待播劇中,同樣是教育題材的《帶著爸爸去留學》、《小歡喜》、《少年派》也將登上螢幕。
從早期《陪讀》到《陪讀媽媽》,時代在變化,教育題材劇的創作內容也隨之改變,教育題材似乎迎來了「天時地利」。少有的教育題材綜藝《少年說》視角獨特,以孩子為敘述者,通過節目說出自己的「不易」心聲,而《陪讀媽媽》也再次激活了父母「良苦用心」的表達立場。
電視劇作為藝術作品,這對於教育題材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大量的教育問題值得關注,而在現實題材的呼籲之下,其藝術作品所具有的「鏡像」映射作用更能將這一社會問題映入觀眾眼球。
相較於教育題材類的綜藝,電視劇作品更符合這一題材表達。一方面由於綜藝節目所帶有的「強娛樂性」對於教育題材而言,有了太多「鏡頭語言」的成分,其自身繞不過去的話題屬性與熱度追捧也很難拋開收視談情懷。
電視劇作為「慢成品」,有著時間的考量與檢驗,其引發的深思可能不是一時轟動而是長期存在的。在現實題材的呼籲下,教育題材電視劇有了敢於表達的空間,因此,借著現實光環的電視劇著作或許更加能夠反映真實。
但不可避免的是,「快時效」的綜藝節目與「慢成品」的電視劇作品各有憂傷。電視劇由於其時效性,對於教育話題而言,只能是站在現實積淀上的引人深思,而其擔當的「教育引導性」也就難以考量。
歸根結度,現實性與導向性本就是一個難做的「等號方程式」。
娛樂驅使下的教育題材綜藝
盡管影視劇大都天生離不開娛樂性,然而綜藝節目或許更甚,除了娛樂性,話題引爆才是是綜藝的最終目的。娛樂屬性驅使下的綜藝節目在教育題材上最終殊途同歸,販賣娛樂成為節目的價值引領。
盡管親情觀察節目《我家那小子》的定位是一檔紀錄片式的真人秀,但紀錄片與真人秀本就是一對難以糅合的名詞,紀錄片無法「真人秀」,真人秀也很難「紀實」,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
不管是節目的預先設計與製作安排,鏡頭記錄下的「明星生活」在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上都顯得太過艱難,相較於節目所定位的「勵志」「紀錄片」,節目或許呈現更多的是「明星」真人秀的表演成分。
而作為一檔述說少年心聲的綜藝節目《少年說》,盡管在呈現真實上不可置疑,但強行加入的「彈幕」與「配樂」,也不免讓人對節目的「娛樂造勢」發出疑問,本就以展現真實為目的的節目,強行加入想像的畫面幾乎成為綜藝節目想要吸引話題而又不落俗套的另樣表達。
綜藝節目自帶的娛樂屬性很難迎合對於青少年成長的真正關懷。當節目組搭建的「吐槽台」紅遍網路之後,節目的熱度帶動著節目背後的商業利益,也不免讓人深思節目的發展走向是「關懷」還是「奪人眼球」。
如果節目緊靠「吐槽」延續,話題性很難重復,節目熱度也就很難穩住,這幾乎成為綜藝節目不現實而又難以抗拒的真實原因。
伴隨著《少年說》節目的爆火,一些打著「傾聽」為由的商品、店鋪等傾述平台誕生,以「傾述」為導向的節目影響成為主要的變現流,而節目所要引發的父母、乃至社會深思卻未得以重視,是節目的失敗,也是資本獲利的再次成功。
現實&教育&娛樂
教育類型題材的三維砝碼如何平衡?
文藝作品繞不過去的娛樂性與教育題材難以逾越的教化性一起,將教育題材類型的文藝作品鑲嵌在二者之間,而呼籲回歸現實的創作要求更是將教育題材劇推向「帶著鐐銬跳舞」的最佳范本。
兼具媒體屬性的電視媒體,至少具有新聞信息功能、文化娛樂功能,以及社會教育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等,但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娛樂商品,它的文化商業特性也就不得不成為最首要的特性。
在人們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都發生深刻的變化的當下,對於文化藝術的教化性和娛樂性,爭執就更顯激烈。教育題材劇或許更多的是秉承著發人深省的功能存在於螢幕之上,最終約束其發展的現實屬性成為這類作品優良與否的考核標準。
作為一檔教育題材類型的電視劇,故名思義不能忽視其教育功能,然而教育功能反映在電視劇作品上則是對「寓教於樂」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平衡其教育性與娛樂性,成為教育題材劇作或綜藝節目最終的把關因素。
電視劇作品可以憑借媒介自身強烈的感染屬性,使觀眾的情感自覺的介人,從而在強烈的心靈震撼中達到藝術審美與教化領悟的統一,或許才是真正的成功之處。
但對於影視作品的創作而言,要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並不容易,基於現實的教育題材必須深耕於現實生活之中,而教育與娛樂的兼顧卻很難把握。
教育題材類型作品在教育、娛樂以及現實的三維砝碼上,如何兼顧、平衡、並重,成為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鴻溝。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編輯 |殳吉
校對 | 栗子
近期熱文
所謂網台較量掰手腕:「同質化」內容「差異化」播出
熱議丨《天下長安》網台相差20集,長篇劇集「花式求生」電視劇市場迎來「劇變」
暑期檔遇阻:優愛騰布局長線綜藝更顯艱難
自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