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問題頻發,瑞典站上難民危機「十字路口」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安全問題頻發,瑞典站上難民危機「十字路口」 國際 第1張

資料圖:難民大量湧入德國、瑞典等國家。

近期,有關瑞典的新聞頻頻出現在媒體的顯眼位置,且所報導的事件往往以激烈的面目呈現,一改這一國度往常給人留下的平和安詳的印象。在國人的印象中,瑞典經濟發達、社會包容、福利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長期排名世界前列。而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不禁引發人們思考,瑞典怎麼了?

在近期的事件中,除了引發國內輿論熱議的中國遊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對待一事,還有兩件事值得關注:其一是新近結束的瑞典大選,極右翼民粹政黨瑞典民主黨成為議會第三大黨。在中左及中右聯盟都未能獲得超半數選票以成功組閣的情況下,瑞典民主黨在瑞典政壇中將扮演「造王者」(kingmaker)的角色,給瑞典政治帶來深刻影響。其二是8月在瑞典多地發生的系列縱火、破壞事件。當地時間8月13日晚,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多地共約100餘輛汽車被蓄意破壞或燒毀。而事後經瑞典警方調查,肇事者多為不滿18歲的當地青年,且大部分為土耳其移民。

近年來,瑞典警方劃定的「生人勿進」街區越來越多,所謂「危險區域」正在不斷擴大,民眾的不安全感正明顯上升。同時,有人擔心,伴隨著極右翼民粹勢力得勢,瑞典能否免於極端思潮的大規模侵蝕,並保持其引以為豪的「開放社會」的特徵。對於當前的瑞典,「安全」與「開放」間的張力似乎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張。

許多觀察者將這一系列變化歸咎於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認為難民危機爆發之後,大量中東難民的湧入使得瑞典社會不堪重負。無疑,難民大量湧入後的無序、失控狀態是造成當前局面的直接因素。在難民危機爆發之初,瑞典零門檻、高福利政策使其成為最受難民歡迎的目的地之一。僅2015年,就有16.3萬難民湧入瑞典,使瑞典成為歐盟各國中人均接收難民數量最多的國家。但這種接收方式很快便被發現是不可持續的。隨後,瑞典政府與其他歐洲國家政府一樣,進一步收緊其難民、移民政策,並著手遣返部分不符合條件的所謂難民。

然而,當前的問題是,盡管難民數量得到管控,但難民危機卻已「變身」為「融入危機」並進一步發酵。如何讓已在境內的、符合條件的難民順利、有效地融入當地社會是困擾瑞典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首要難題。難民常常聚集進而「開辟」出「自治區」,政府難以對難民聚集區進行有效管理,無法通過現有手段合法地在難民聚集區建立秩序,只能任由難民「自行其是」。此外,在難民原本就缺乏就業意願的前提下,政府僅僅「致力於」提供補貼及福利,卻無法通過創造、提供就業崗位的方式幫助、規範難民。民眾一方面感受到小部分難民所帶來的人身及社會安全威脅,另一方面則認為自身繳納高額稅負大量用於與難民有關開支。民眾對於政府政策的不滿因此上升。

煽動普通民眾與難民、移民間的對立情緒並無助於解決問題。但僅僅指出問題、煽動情緒卻不提供切實解決問題的方案,恰是瑞典民主黨為西方主流政黨所詬病的一點,這也是歐洲各國極右翼政黨的共性所在。在極右翼政黨的帶動下,對難民問題的討論逐漸脫離技術層面而趨向「政治化」,極右翼政黨甚至部分主流政黨開始「消費」難民危機,使其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難民成為民粹政黨的工具,淪為西方福利制度缺陷的替罪羊。極右翼政黨所代表的往往是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主張,若任由這種由短期利益驅動的與鄰為壑、飲鴆止渴的方式泛濫,再開放的社會也將逐步走向封閉、乃至排外。

近幾年來,西方正進入「後真相」時代,越來越多的政治討論並不基於事實而是基於情緒展開。西方主流政黨在維護社會、經濟平等過程中的「失靈」使得人們感覺尊嚴、權利受到忽視乃至剝奪,安全感日益喪失。身份政治、情緒政治因而大行其道。某些好事之徒憑依「難民—移民—全球化」的邏輯鏈,將部分民眾對經濟狀況的不滿轉移為對移民「搶走工作」、占據福利資源的不滿,從而引發種族主義情緒。這一做法也進一步使人們相信「安全」與「開放」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一旦人們陷入這一怪圈,希望以「封閉」獲得「安全」,最終可能是「安全」與「開放」都將一步步遠離。

如許多觀察者所述,瑞典當前正處在「十字路口」,是以「封閉」換取所謂「安全」,亦或是調整政策,在維持社會開放程度的過程中更多照顧不同人群的平等,以法治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將是瑞典政府面臨的重要考驗。

(胡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海外網特約作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