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每年9月,在天氣開始涼爽,空氣里開始飄桂花香的時候,上海又迎來一波展會高峰:打頭陣的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緊接著幾乎同期發生的來自不同主辦方的中國國際傢俱展、摩登上海時尚家居展、中國(上海)國際傢俱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時尚家居用品展覽會,每個展會又有主題論壇、展中展、外圍展等。

雖然展館多、展會名字有點交叉迷惑、集中看展對精力要求大,每年3月看設計上海,了解最前沿的國際設計流行趨勢,9月看設計周、傢俱展和家居展,集中能看到本土設計師的作品,也是上海這個城市,每年兩季給予從業人員和設計愛好者們的創意補給。

這里說的展,不同於去美術館看的藝術展(art
exhibition),而是展銷會(trade
fair)。中國的傳統「居」類製造業(家居、家居類),經歷了以製造和出口為導向的時期,對於多數參展商,「銷」還是硬指標,也是他們參展的主要目的。參觀展會的觀眾,也多是「居」類行業各個環節上的從業人員,來採購或是洽談商業機會、獲取行業資訊的,以及像我這樣的設計愛好者,每年來打卡,更新自己的設計認知。

早年企業參展,買賣的都是有型的商品,有可觀的訂單就是勝利。但隨著市場、消費環境的改變,很多企業被動或者主動地要考慮產品本身以外的事情:設計、戰略、品牌、傳播,等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對企業發展有著四兩撥千斤作用的無形服務,似乎不是傳統展會上可以看到的。那麼,這些服務該去哪里找呢?

本次的摩登上海時尚傢俱展上,新開辟的Creation of Creators(簡稱COC,意為「創造者的創造」)展區,對這個問題有了一次大膽的嘗試。

在上海世博展覽館的地下一層,當參觀者看過諸多各種風格、眼花繚亂的產品後,來到的是一個純白、類似於藝博會展館的區域: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張

COC展區入口,掛著COC字樣的叉車是本次策展人周宸宸的作品 本文圖片均由COC官方提供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2張

大約2000平方米的COC展區

入口處有三台叉車托著螢幕,顯示著COC的字樣。往里走,會看到用古董萊卡幻燈機投影著平面設計作品;有人在現場玩套圈遊戲並請大家從氣球里喝綠茶;用回收紙箱做成的大金字塔、3D列印模型旁邊播放老年人做運動視頻、會動的鏡子、可以拍時尚大片的Photo
Booth、要先爬上樓梯才能看的「西洋鏡」,還有個可以坐進去的「發呆亭」。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3張

活絡空間的互動裝置「嗨雲」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4張

Penda建築事務所的回收紙箱金字塔,表達了對環境的反思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5張

米曰工作室帶來的法國藝術團體Mirage Makers的鏡子藝術裝置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6張

新媒體藝術家沈賓的「重新雇用計劃」,關注老年人群體的生活狀態和如何重新參與社會貢獻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7張

空間設計師胡蓉的發呆亭

即使是看上去比較像「傢俱/家居展」的展位,也和其他展廳畫風完全不同:被拆成了平板包裝的中式椅子,宜家產品擺放的樣板間(但你會馬上發現參展方並不是宜家,而是一個叫「退化建築」的工作室)、表面是照片成像的瓶子、自行車和運動鞋、原本放在愛馬仕櫥窗的架子,以及精致會動的黃銅藝術品。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8張

退化建築用一間16平方米的樣板間,提出對年輕人租房居住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9張

台灣設計師曾熙凱使用了攝影成像原理的花瓶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0張

來自法國、基於上海的BLANK藝術設計咨詢公司,展示了他們和蘇泊爾等本土品牌的合作產品

中間長桌子上,還有來自法國收藏家Yann Debelle de Montby的私人收藏,以及衡山和集精選的設計創意類圖書和物品。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1張

法國收藏家Yann Debelle de Montby的私人收藏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2張

衡山和集特別為COC策劃的Pop Up書店

主論壇區,你看到正在演講或對談的,除了產品或者室內設計師,可能是新媒體藝術家、當代藝術策展人,建築師、攝影師,或者是文化力研究所的令狐磊正在分享一個位於曼谷的復合業態案例。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3張

一場新媒體藝術的對話(從左至右依次為:CAC創始人張慶紅、媒體藝術家沈賓、DBS創始人劉泳岐)

雖然不能一下子看明白這個展區到底在展銷什麼「商品」,但這里明顯比傳統家居展更好玩。

COC不是一個簡單的設計展。它由展會主辦方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王明亮和設計師、Frank
Chou Design
Studio創始人周宸宸聯合發起,聯合了策展人、跨媒體傳播創意人顏宓,當代設計文化評鑒顧問、跨境傳播、教育和品牌項目策劃人徐曉,以及知名馬來西亞華裔設計師腓力圃·葉,希望轉換傳統的以產品為核心的展會思路,把目光聚焦於人,而且是「創造者」們。

本次以定向邀請的形式,把這些以往藏在產品背後的幕後英雄們推到了台前。在製造業升級的大背景下,COC的策展團隊試圖從中國「居」類製造業切入,探討設計文化產業與製造業之間的銜接可能,涵蓋平面、攝影、造型、跨媒介傳播及設計等多個領域,促進中國企業在品牌化進程中的思考,為推動有文化影響⼒的中國品牌新浪潮貢獻微薄之⼒。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4張

上海海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創始⼈、董事王明亮先⽣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5張

策展團隊和部分創造者們

因此,本次被邀請參展的創造者非常多元。有有像義大利資深設計師和品牌顧問Giancarlo

Tintori這樣的行業領袖,也有陳旻這樣擁有國際化教育背景的新銳設計師。有服務於傳播環節的平面設計師、造型設計師和攝影師,有工作對象尺度更大的建築師,和看似「居」類製造業更遠一些的,像沈賓這樣研究未來而反思當下的新媒體藝術家,和劉泳岐這樣從事多學科設計的藝術與工程背景跨界創作者,以及吳佳音、王懿泉這樣,著眼於空間敘事的更加當代藝術風格的創意人。

他們對於「居」類製造業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COC發起人周宸宸認為,中國的傢俱行業,正處在由製造驅動,過度到品質和產品驅動,邁向專業化、服務、品牌和設計驅動轉型的道路上,如果把傳統的製造驅動的企業比喻成炒個菜、開個小飯館,那麼往品質化、專業化、服務化的進化就好像是小飯店開成大飯店、品牌連鎖店,最終達到品牌與設計驅動,開成了米其林餐廳。

而這些創造者,就是從小飯店到米其林餐廳的不可或缺的助動力。

因此,對於普通展會觀眾,COC是個好玩的場域,新鮮、有趣、長見識。但對於行業從業者,這里是產業未來的催化劑。所以真正能夠從COC展中受益的,是那些已經有產業升級意識,希望把自己從大飯店、連鎖店變成米其林餐廳的居類製造企業們。這個看似當代藝術展覽的COC展區,其實是個名副其實的專業服務展示區,希望達到的也不是簡單的業務對接,而是這些創造者們可以引領整個產業。

主辦方還特別設立了企業導覽通道,展會期間,周宸宸、顏宓和徐曉幾位策展人每天都在現場,接待、講解、忙前忙後。

但就像千里馬需要伯樂,專業的服務需要同樣專業的甲方才能順暢溝通。對於習慣了傳統產品展示的展會觀眾,COC這種太像藝術展的展區在理解上是有門檻的。有參展者坦言,有傢俱工廠來了解產品設計服務,溝通上並不是非常順利。

但主辦方比較樂觀,第一次是個嘗試,雖然下一步怎麼辦還不完全清晰,但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就是個良好的開端。之後,COC將建立一個完整的品牌孵化機制,由博華展覽公司給予機制扶持,並對具有影響力的典型合作案例進行深度挖掘與傳播。到了明年,展會將設立COC品牌孵化展區,給予有成果的合作項目展位費用減免、知名媒體傳播、重點扶植和培訓學習的機會。

我在現場碰到了設計師厲致謙。他為本次參展的「活絡」設計了一整套基於定制字體的視覺形象,可以說是「創造者背後的創造者」。厲致謙原本是產品設計背景,畢業之後有過獨立開發產品的時期,參加過好幾次類似的家居設計展。然而如今的他已經轉換跑道,與家居行業拉開距離。從曾經熱情參與其中的選手,到如今每次展會都來見老朋友敘舊的旁觀者,他對「家居」行業的升級,似乎有點悲觀:

「從近10年的整體趨勢來看,真正脫穎而出的本土新品牌,都是設計師創立的。傳統外貿加工的製造業,他們也許有升級的心思,但結構性阻力太大,並沒有太多成功的案例。既然簡單模仿或山寨就能獲得訂單,而利潤又越來越薄,工廠往往會陷入路徑依賴的陷阱無法自拔。因為需要升級的地方實在太多,不僅僅是更新設備、聘請設計師、增加市場行銷費用,還需要整個管理層和生產鏈都進行一次知識和觀念的更新,成本實在很高。反之,由設計師創立品牌,成為甲方,選擇製造工廠做乙方。這樣的模式有一個天然的好處,設計師必須不斷推出新的設計產品,才能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而對於製造工藝品質的要求,也是設計師天生的執念。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由於設計師處於製造與市場的中間,由他們來整合上下遊資源,最合適不過。」

有趣的是,同在世博展覽館的二樓DOD(Design
of
Designers)展區,就是厲致謙所說的「設計師成立的品牌」的集中展示區。這是博華展覽公司七年前發起的,為了支持和推廣本土原創設計的特別展區。許多DOD展區內的品牌,是由設計師主導,而不是某個傢俱工廠。由於展覽主辦方的大力推薦,DOD展區在這幾年里,一直是本土設計的大看台,整個展覽中最有亮點的部分。也有不少品牌,從DOD展區脫穎而出,進軍國際傢俱展的主展區,和諸多國內國際品牌同場競技。

聯合策展人徐曉也半開玩笑地說,「傳統「居」類製造業得要有緊迫感,如果他們不積極尋求和優秀的品牌幕後創造者們主動合作,這些創造者終將自發形成新的品牌,也許就「革了他們的命"。

同時,徐曉也提出,對於品牌,擁有創造力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有文化力的滲透和品牌使命感,才是品牌能夠長久走下去的保障。而文化力和使命感是比較難在展台上呈現的,所以COC策展方策劃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論壇,從產業升級、設計的邊界到復合消費場景、數字未來的引領,以及創造者如何使用法律工具保護自己等,都有深入討論。這些論壇內容的價值,在COC展結束後,都會繼續發酵。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6張

豐富的COC論壇安排

現場和參展者聊下來,認可COC的理念,帶著「參與感」和「趁機和朋友見面交流」目的來的比較多。來自北京的「記憶體和作」品牌設計工作室,由他們提供VI設計的未墨傢俱品牌就在DOD展出,未墨品牌主理人特意來到記憶體和作工作室的展台,和幻燈片上的LOGO合影。在談到對COC展覽的看法,來自BLANK藝術設計咨詢公司的Nicolas
Cinguino提到,如果這個展覽可以放在城市里,讓更多人看到,而不是要先有展覽中心的門票進來,就更好了。而Design Brothers
Science創始人劉泳岐和活絡空間創始人吳佳音都不約而同提到,像他們這樣無法被傳統歸類的工作室,也沒有相應明確的某某展可以參加,所以COC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

在本次COC參展者中,聯合策展人顏宓,既是策展人,又是參展者,這對顏宓來說也是第一次。她的米曰工作室帶來了互動藝術裝置「Mirror

Diamond鏡之鑽」。這位資深的媒體人,仍以大眾傳播為使命,致力於做好連接企業需求和創意者的橋梁。顏宓說,本次COC展的三位核心策展人也非常互補,設計師周宸宸主要從產業內部的視角出發來建構整個邏輯;徐曉更多是把握如何讓前沿思潮在COC這一平台上碰撞出更多火花,比如衍生出的COC論壇;而顏宓則主要是從大眾傳播層面把握展覽的節奏,思考怎麼讓媒體看懂,怎麼讓來參觀的企業看懂。

上海從2010年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設計之都」,成為中國第二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的城市。這個城市的創意實力,從舉辦的展會規模、論壇影響力、參與人數等方面可以側面體現出來。正如每年四月全世界創意人都要像候鳥一樣飛去米蘭,上海設計展會最起碼吸引了國內其他城市的從業者來觀展。而且也不是只有「海外引進設計」,本土設計力量已經崛起,還有各種國外設計師以上海為基地工作,這里的創意土壤正在積累養分,等待創造力量蓬勃生長。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7張

設計之城|密集展會周結束,一股新的創造力在生根發芽 生活 第1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