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合夥人、CCO吳敏芝:把「客戶第一」作為一種膝跳反應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吳敏芝畫圖講解服務成為商業價值窪地的含義

身穿「Happy 11.11」的紅色戰袍,站在台上的吳敏芝向台下上千名有著同樣著裝的CCO(客戶體驗)團隊成員發出「雙11」動員:「這個‘雙11’,因你而不同。」而如果不是站在台上,或許你看不出她卻是阿里巴巴36名合夥人之一。

這是天貓「雙11」的第十年,卻只是吳敏芝在擔任CCO職務後參加的第二次天貓「雙11」。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天貓「雙11」有些不一樣,因為這是首次體現阿里巴巴經濟體大協同的「雙11」,而這同樣也對吳敏芝帶領的CCO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的客服工作早已不是接打電話、轉接問題,簡單的call center角色,同樣在企業經營中,也不是只有在出現問題後才會啟動的「兜底」解決方案。」

在吳敏芝看來,企業對待客服工作就像人們對待健康一樣,如果只是在出現問題後才去治療就為時已晚,這是一個需要前期投入的項目。而想要真正做好客服,需要把「客戶第一」的理念作為一種膝跳反應,當做一種價值觀。

客服的視角:「橫躺」下來才能看清全鏈路

從2009年首屆「雙11」的5200萬元銷售額,到去年天貓「雙11」創下的1682億元銷售額,天貓「雙11」的銷售額番長已經成為常態,但對於阿里巴巴的客服團隊來說,這其中需要的卻並非接線員增加那麼簡單。

今年的天貓「雙11」,阿里巴巴經濟體大協同是核心看點之一。就今年天貓「雙11」推出的合夥人玩法而言,不只是淘寶和天貓,包括飛豬、口碑、餓了麼、盒馬、優酷等20多個阿里巴巴經濟體都參與其中。但對於吳敏芝和她的CCO團隊來說,如何打通經濟體之間的溝通關係,是首先要應對的挑戰。

「消費者可能從淘寶入口接入客服,但是咨詢的問題可能飛豬平台的訂單問題。而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你不能對用戶說,請你去撥打飛豬的客服電話,這其中就涉及到經濟體之間工單打通的問題。」

據吳敏芝介紹,為了支撐經濟體的服務協同,阿里巴巴CCO做了三方面的打通:首先是工單通,讓工單在經濟體內部流轉,消費者遇到困難後可能不太清楚究竟是淘寶的問題還是誰的問題,但CCO團隊在了解到問題所在後,可以直接找到對應的業務團隊去解決;其次是知識庫的打通,對於用戶提出的較為簡單的問題,即使不同的平台客服也能解答,比如淘寶的問題,優酷的客服也可以回答;此外,還有服務標準的打通,就是讓用戶從經濟體各個業務中得到一樣的服務感受。

「阿里巴巴的組織業務很多,上下遊連接很廣,包括了物流、支付等種種環節,而對應起來就是很多部門。尤其是今年的‘雙11’,不僅僅是淘寶、天貓,還有口碑、優酷、大麥等經濟體加入,消費者面對這麼多的場景,肯定希望有一個統一的、一站式的服務。」這是吳敏芝基於用戶需求做出的判斷,也正因如此,在她看來,CCO團隊的存在,需要始終以一個「橫躺」在下面的視角,去觀察商業運轉的全鏈路體驗。

客服的價值:新商業的核心競爭力

實際上,每家企業都會把「客戶第一」作為企業服務的口號,尤其是在新零售時代,喊出「零售即服務」、「用戶體驗是零售本質」的亦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夠有多少人認識到服務的價值,這卻難有定論。

在擔任CCO職務之前,吳敏芝的職務是B2B事業群總裁,更早之前,她還擔任過中國誠信通銷售部副總裁、供應商服務部副總裁、國際貿易事業部總經理等多個職務,整體來說是以B類業務為主。

「對於企業服務來說,用戶最主要的需求不是尋求服務體驗,而是尋求價值;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比如淘寶平台本身就提供了網購商品的價值,但服務體驗卻是影響消費者是否會選擇在這個平台購物,是否會留在這個平台購物的關鍵。」

從B2B業務線到CCO業務線的轉變,讓吳敏芝對客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表示,隨著整個商業環境在發生變化,不僅服務消費者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樣客戶服務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也越來越大。

「如果說,過去九成可能會選擇網購的用戶都還聚集在線下,那互聯網化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把這些用戶吸引到網上去消費,這是如淘寶、天貓等平台提供的價值;但現在到了第二階段,當九成的用戶都已經被吸引到線上,除了要吸引剩下的一成用戶遷移,更要考慮的是如何留住已經被搬到網上的九成用戶不會流失,這是服務的價值。」在吳敏芝看來,當流量紅利見頂,服務和用戶體驗便是新商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是未來商業的價值窪地。

當然,要把客戶服務打造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沒有那麼簡單。「阿里有句話叫‘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們很相信服務體驗是商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願意花成本、精力去投入,但服務體驗是一個很難衡量的概念,所以我們需要把其中的內在邏輯找出來,然後再從業務數字上去看是否有比較好的體現。」吳敏芝稱。

客服的未來:從成本中心轉向盈利中心

不設預期、優先投入,最後再看成果,在商業領域,這樣的操作無異於冒險,走對了是先驅,走錯了就是先烈。但也正因為過去大多數企業把客服作為一項「兜底」服務,沒有人願意走出這一步,所以客服的價值也沒有被真正得到重視。

「過去客服在大部分人眼中是成本中心,如果只是為了不出事,那當然是投入越少越好。但阿里巴巴對客服的理解不是起到‘兜底’作用的,而是要始終做到‘客戶第一’,把這個理念當做一種膝跳反應,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投資,投入越多回報越大,未來的客服將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盈利中心。」吳敏芝表示。

實際上,就客服行業而言,現在不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大多數客服都是採用的外包形式,也正因如此,客服行業長期存在外包公司成本控制嚴格、客服權限限制多、客服小二收入低流失率高、價值觀和「客戶第一」文化氛圍缺失等問題。

「馬老師(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曾經說過,服務是不能外包的,但是整個行業就是這樣,我們怎麼做?只能去用創新的模式嘗試。」吳敏芝介紹,阿里巴巴的客服採用的是自營強控的模式。

所謂的「自營強控」,並不是所有的客服都是阿里巴巴員工,而是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員工來管理培訓,並通過智能技術去賦能。「阿里巴巴CCO探索的是一種自營式外包的政企新模式」,吳敏芝稱,目前阿里巴巴已經與衢州做到政企合作,通過這種合作方式培養更具服務能力和意識的客服小二。在客服工作中,通過人機結合,用戶遇到的一些簡單問題可以經由智能機器人得到解答,而客服小二的作用主要是解決一些更複雜的問題,同時表現出更強的服務能力。

「或許是因為做了太多年的業務經營,我也習慣用做業務的思路去推進客服工作。我們要給商家算筆帳,什麼樣的客服解決方案才最有性價比,目的就是讓商家投入更多資源去服務好消費者。」吳敏芝強調,阿里巴巴的客服不是光平台做好就可以了,平台上還有600萬的商家客服,他們能否服務好消費者也十分的重要。

「未來的客服一定是以智能技術驅動的,可以數據化的,客服小二一定是有更高服務能力的,有更高收入的,更重要的是,客服是可以促成商家聯動,需要用生態力量去推動的。」在吳敏芝看來,阿里巴巴CCO未來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個客服中台,可以幫助每一個商家、企業或組織,針對問題快速提供整套的CCO體系或客戶服務體系。而基於這條體驗生態鏈,阿里巴巴將持續輸出技術、經驗以及服務人才,去驅動全鏈路上服務體驗的提升。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