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馬鞍山鄉,距巍山縣城8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彝族村寨——青雲。它是巍山縣彝族傳統文化最為豐富、民風最為古樸、民俗最為多姿多彩的彝族村落之一 。昨天(11月8日)下午,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彝族打歌綜合傳習中心揭牌儀式暨非遺文化展演在這裡舉行。
在非遺文化展演的舞台上,來自青雲村的原生態歌曲、舞蹈、器樂演奏、男女對唱讓人目不暇接,快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青雲村的彝族打歌吧!
青雲村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人文風韻,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無論是身著的服飾,還是文化習俗,通過一代代的傳承,在時光的流逝中,仿佛被定格一般,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形成了青雲最具標識的文化符號——打歌。
打歌是巍山彝族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歌舞樂藝術形式,也是巍山彝族民間流行廣泛的集體舞蹈,堪稱彝族文化中的瑰寶。「打歌」又稱「踏歌」,彝語為「阿克」,以溝火為圓心,人們圍成一圈,在蘆笙或笛子的引導下踏地為節,歌、舞、樂三者合為一體,是巍山地區流行最廣的少數民族民間喜聞樂見的自娛性集體舞蹈,是熱情的彝家人快樂生活裡結出的果子。
巍山曾經被雲南省政府命名為「彝族打歌之鄉」,2008年「巍山彝族打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雲彝族打歌,其起源在民間有多傳說。一是說彝族為了紀念戰鬥的勝利,而興起了圍著溝火打歌的習俗。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曾設謀令士卒圍火舞刀,以少數兵馬嚇退強敵,為紀念勝利,興起圍火打歌。現在打歌時舞的大刀,恰似關刀。另一個傳說是和火燒松明樓有關等……
現在,只要是表演打歌,青雲村的男女老少就會身著絢麗的彝族服飾,一人吹蘆笙,一人舞大刀,其餘人圍成一圈,踏著蘆笙的節拍翩翩起舞,時而激昂時而舒緩,優美的調子也隨即響起,所謂「蘆笙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圍觀的人們也漸漸地加入到打歌的隊伍裡,盡情享受這歡樂的時光。
上世紀50年代青雲彝族打歌唱進了北京,80年代青雲打歌隊以雲南民間藝術團的身份東渡日本,參加東南亞民族民間藝術節,先後在日本的東京等六大城市公演。2006年又參加了央視舉辦的「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展演,2008年「打歌之鄉——巍山音韻」節目在央視播出,顯示了其獨特的魅力……
彝族打歌省級傳承人郭建榮說:「小時候我就跟隨家裡的老一輩學習打歌,很喜歡打歌,現在大家也看到了打歌傳承的重要性,我希望打歌也能從娃娃抓起,把它很好的傳承下去。」
馬鞍山鄉黨委副書記 郭麗珠
彝族打歌的傳承和發展是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重要舉措。當前,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衝擊,一些民間傳統文化習俗以及歌舞樂正在淡化、消亡。在青雲傳習中心的建設中,融入了彝族的民風民俗,展示了青雲打歌取得的成績,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將以此為契機,以傳習中心為陣地,充分發揮四級傳承人的作用、培養更多藝術人才,進一步提升青雲藝術團的整體水平,為群眾參加文化活動提供更多的機會與便利,做到「彝歌彝舞傳後人、民風民俗憶鄉愁」。
彝族打歌合傳習中心成立之後,肩負著以彝族打歌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傳習中心內配備了音響和多媒體設備,將定期組織村民和兒童學習打歌,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茶春梅、郭建榮等一批青雲打歌人,依舊踏著快樂的節拍,繼續傳遞著彝家人的熱情和豪邁。這種充滿著鮮活生動的青雲打歌,描繪了一幅人們美好生活的畫卷,它勾起了人們對青山綠水鄉愁的記憶,它所煥發的生機,不僅感染著青雲人,也讓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心馳神往。這朵的藝術奇葩,正穿越歷史,走向未來。
大理電視台 李思琦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