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南部戰區某部部隊長廖新華——
「首席精算師」的主戰沖鋒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薑天驕 曾詩陽
廖新華在面對面輔導青年幹部。 (資料照片)
廖新華,軍事領域知識廣博,即便跨軍種、跨領域、跨專業也「一口清、問不倒」,戰友們稱他為作戰問題「新華字典」;以「戰爭就在明天」的心態謀戰務戰,短短兩年取得攻關成果20餘項,同行驚呼這是「新華速度」;堅持以「算」制勝,一組組精確數據屢屢為「中軍帳」聯合作戰指揮提供有力支撐,參謀團隊稱之為「新華數據」。
改革春潮湧,代有才人出。肩負著第一代戰區人的光榮使命,廖新華在南部戰區主戰實踐中奮勇當先,用忠誠和擔當蹚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備戰打仗新路,被戰友們稱作秒算制勝的「主戰先鋒」,「中軍帳」裡的「首席精算師」。
仲夏時節,南國羊城,草木蔥鬱。記者走進南部戰區某部,領略這位主戰先鋒強軍報國的堅定信念和深算細算的過硬本領。
到戰區主戰崗位去
2016年2月1日,中央軍委舉行戰區成立大會,拉開了我軍聯合作戰體系構建的序幕。
當時,正在北京空軍機關某部工作的廖新華,聆聽著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的訓令,心潮澎湃、倍感振奮。不久,南部戰區選調聯合作戰人才的消息傳來,廖新華第一個報了名。
對於廖新華的選擇,很多人不理解。在大機關工作駕輕就熟,平職交流到基層部隊任職,一切都得從頭起步;作為公認的業務骨幹,已被列為提升後備人選,但在戰區能不能幹出點名堂還不好說;妻小都在北京,生活穩定,只身去了廣州就無法陪伴家人。
「戰區經略一方、鎮守一方、穩定一方,軍人就該離戰場近一點,打勝仗就該到戰區主戰崗位去!」面對親朋好友的提醒,廖新華義無反顧。
2016年6月份,廖新華赴南部戰區報到,隨身帶著兩枚印章。一枚刻有「忠勇彪悍」四字,另一枚是西漢名將陳湯的名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兩枚印章時刻提醒著他:無論平時戰時,軍人都要有「忠勇彪悍」的戰鬥作風和「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意志膽魄,切實擔負起保衛祖國南疆的重任。
廖新華所在部隊是南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的重要支撐,在我軍還是新生事物,對於要「一張白紙繪藍圖」的廖新華來說,難題幾乎無處不在:缺少作業場地,缺少大綱支撐,缺少認知經驗,缺少規程機制,甚至連一台電腦都沒有。
「戰區本來就是全新的事業,什麼都有了還要我們幹什麼?作為第一代戰區人,就是要當好‘拓荒牛’、跑好‘第一棒’!」廖新華起步就是沖鋒的姿態,率領團隊睡通鋪、吃泡麵、加夜班,帶頭整理編寫案例庫,制定運行機制和標準作業手冊,研究提出核心能力框架。
廖新華不等不靠,抱定「路是人闖出來的」信念,率隊一次次向全新領域發起「原始創業」,建立起我軍第一家戰區聯合作戰實驗室,兩年多來承擔了數十項作戰問題研究,篩選研發出13套專業系統軟體,開創了全軍同領域的先河。
精算細算才有勝算
2017年,一場以聯合作戰為背景的紅藍對抗演練進入「白熱化」。藍方派出多艘戰機和艦艇,在某海域看似毫無目的地繞飛、遊弋。面對「不按常理出牌」的藍方,廖新華所在的紅方指揮所一時陷入被動。
藍軍隱藏在無序活動背後的深層次動機是什麼?我方的應對是否有效?廖新華迅速反應,帶領參謀團隊對「敵」搭載武器性能等數據展開深入計算,反復模擬推演,甄別查找每個數據之間的內在邏輯。
在一組組精確數據前,在一遍遍推演論證中,「敵」方的真實企圖浮出水面。廖新華迅即對「敵」做行動研判、威脅評估,向我方指揮所提出應對策略建議,為紅方及時有力挫敗「敵」方作戰企圖提供了有力支撐。
「打贏這一仗,廖新華當記頭功!」硝煙散盡,現場指揮員對他的表現讚嘆不已,廖新華「首席精算師」的稱號也不脛而走。
凡事「算」為先,是廖新華團隊的一條不成文規定,不算不張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籌劃。
說起這條「鐵規」,參謀吳朝波感觸深刻。剛入隊時,廖新華要求他對某課題作研究。吳朝波一看是自己專業領域的問題,心中不由有了幾分自信,憑著經驗、未經詳細計算便遞交了一份研究報告。
「這些結論是經計算推出的麼?」廖新華一眼看出了報告裡的「水分」。確認缺乏演算後,廖新華嚴肅地說:「沒經過精細計算得來的結論,毫無說服力,到了戰場是要付出代價的!」
經過重新演算,吳朝波發現一些結論果然站不住腳,個別數據與實際情況偏差甚遠。「現在想想都後怕,要是戰時真按之前的結論幹,後果不堪設想!」吳朝波至今心有餘悸。
「打贏現代高科技戰爭,須臾離不開精準的數據支撐,算的功夫越深,勝的幾率越大。」廖新華強調樹立「以算制勝」理念,每次任務都必須精算細算,每個數據都要經得起實戰檢驗推敲。
兩年多來,廖新華帶領團隊開展經典戰例復盤作業,依托全流程、體系化、背靠背的紅藍對抗體系反復推演驗證,從龐雜的數據中分析原因對策,在細微的動作中探尋制勝規律,先後完成16類任務、70多個動作仿真推演,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探索實戰經驗。
深謀常謀方出奇招
如果把軍隊比作一艘正在航行的戰船,廖新華團隊就是站在桅桿上的了望者,必須具備超前謀劃與提前預判的思維層次和主管能力。時時處處思練兵、謀戰略,已經成為廖新華的職業習慣。
在廖新華辦公室的書架上,整齊陳列著數瓶沙土,瓶身貼的小紙條上註明了沙土的采集地點、采集時間等信息。在常人看來,這不過是普通的「紀念沙」,但對廖新華來說,它們的價值遠超於此。
「不同區域沙土的漫反射系數會有細微的差別,這種差別可能會影響雷射制導彈藥打擊的精確度……」廖新華告訴記者,這些四處采集的沙子,都是要送往專業研究機構做測試的標本。 如何對聯合作戰體系做量化和評估,這是自戰區組建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難題。在一次作戰研討會上,廖新華大膽提出:戰役設計可以通過兵棋推演,部隊行動可以依托系統仿真,裝備性能可以使用模型計算,體系效能也可以用工程化方法做到量化。
話音剛落,語驚四座。為了充分論證這一想法的可行性,廖新華閱讀了大量中外專業理論文獻,反復征詢各方面專家意見。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將戰區聯合作戰體系抽象為多類型模型作計算研究,為優化體系提供工程化支撐。
通過專家的初步論證,廖新華隨即開始領銜攻關。短短兩個月,一系列課題攻關成果出爐。諸如「體系怎麼建」「力量怎麼統」「作戰行動由誰管」等以往難以量化決策的問題,全部在精確計算中找到了「度量衡」,有效提升了聯合作戰的科學性,也為戰區基於定量分析的體系效能評估探索出了新路子。
「新華點評」新手變行家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廖新華認為,現代戰爭對軍人崗位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主戰鏈」上的一員,每個人只有成為本專業領域的精英,才能勝任未來聯合作戰。
兩年多來,廖新華和他的團隊為各級指揮員、參謀人員和技術人員作了數十場授課輔導,提供咨詢建議上百條,打造出一支70多人的專業團隊,先後向軍委和戰區聯指機構輸送優秀參謀人員10多名,做到了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
「新華點評」是廖新華獨特的育人招數。2017年初,剛調入不久的參謀李文哲上交了第一份研究報告。廖新華看後當即點評:「沒有分析出關鍵點,更沒有找出為我可用的短板弱點。」
此後,李文哲每修改一次,廖新華就點評一次。「有內容沒計算」「有計算沒結論」「有結論但證據不充分」「挖得不夠深」……這樣前後「點評」了30多次,李文哲終於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攻關成果。
兩年多來,廖新華所在部隊常態保持著10多個課題研究,這樣的「新華點評」在高峰時期每天不下20次,督促每個人一步步往前沖。
廖新華認為,傾心盡心才能帶出打仗精英。他注重用好開源情報,開發網路資源,帶領骨幹翻譯第一手資料給團隊補課,為作戰研究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資訊;他找來500多公斤專業書籍,在訂閱的報紙雜誌上作「批註」,覺得哪篇文章對誰的課題研究有參考價值,就貼張小紙條寫上意見和推薦閱讀對象;他嘗試用矩陣培養管理人才隊伍,採用任務式管理法,由牽頭人根據任務需要抽調各軍兵種人員成立若干小組,以工帶訓、以幹促學,一個個任務小組成為人才孵化器。
良匠無棄木,打仗有專才。在廖新華的培養帶動下,團隊裡「門外漢」變「大行家」、業務新手變技術尖兵,一批「能與將軍討論、能與院士對話、能與強敵爭鋒」的聯合作戰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薑天驕 曾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