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機構投資者到底該如何入局加密資產投資?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風投巨擘 Andreessen Horowitz 是最早進入加密資產和區塊鏈技術領域進行投資的機構投資者。該機構管理合夥人 ScottKupor 日前撰文,分享了他認為機構投資者應該如何進入加密資產投資領域的經驗。

其實 Scott Kupor 的忠告非常簡單:像一個風險投資家那樣去了解技術、了解團隊,為創業公司的長期價值而投資,別被交易所上加密貨幣的流動性所誘惑。

真理都非常簡單,只是做到很難。比如說,「不被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所誘惑」,有幾個 token fund 可以做到?無論怎樣,鏈聞還是推薦希望從事加密資產投資的專業人士讀讀 Scott Kupor 的建議。同樣值得閱讀的,是之前發過的另外一篇文章:「加密世界依然會是慢錢封王」。

作者:Scott Kupor, Andreessen Horowitz 管理合夥人

編譯:Perry Wang

a16z:機構投資者到底該如何入局加密資產投資?

Scott Kupor, Andreessen Horowitz 管理合夥人

比特幣價格的一絲絲波動都牽動億萬雙眼睛,再加上總體上對加密資產忽而親密、忽而疏遠的鼓噪,機構投資者們該如何考慮投資加密資產?

對於很多機構投資者而言,這是重中之重的問題。我為了募集一個專注投資區塊鏈的風險投資基金,最近幾個月不停奔波見過很多機構投資者,親眼見證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這個問題讓很多機構投資者困惑不已。

其實,大可不必。

我認為,這種困惑源自已掛牌交易所的加密資產的流動性頗具誘惑力,似乎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投資,那為什麼不投呢?不過,女妖充滿誘惑的歌聲可能引導投資者誤入歧途,讓他們錯失了流動市場之外更廣闊市場的巨大機遇。

我個人認為,對於機構投資者如何投資此類市場,已經有了定義非常精確的操作手冊:叫做「已上市資產」和「未上市交易資產」的分類。

搞清楚浩瀚的投資空間

關於如何投資加密資產,部分障礙來自於搞不懂如何定義此類投資。 目前多數投資者較為熟知只有流動性加密貨幣,譬如比特幣、ETH、瑞波幣 Ripple、比特幣現金、EOS 等。實際上從 CoinMarketCap.com 網站可以查到 1,500 多種「流動性」代幣,理論上都可以供機構投資者選擇建倉。

但是,在浩瀚的加密資產可投資空間內,所有這些已經上市可以交易的幣種也不過是九牛一毛。

比加密貨幣更為寬廣的是「加密網路」,它們是打造數字服務的新途徑,由網路參與者群體擁有和經營,區別於當前某項互聯網服務由一家中心化公司來擁有和經營的現實。想想我們目前擁有的互聯網應用和服務,想想它們背後的做到途徑和必要元素:架構層、存儲、運算、原生應用等等。現在,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它們所對應的每一個去中心化版本,另外再考慮一下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特有的、目前尚不為人熟悉的應用。

這很像是互聯網的早期演變中,沒法想像未來會有了像亞馬遜這種巨大規模的電商服務,像 Facebook 如此龐大用戶的社交網路,像 Netflix 或者 YouTube 這種驚人體量的內容創造和分發平台。這些只有在支付、移動互聯網和帶寬等相應區塊鏈發展到位後才能得以做到。

通證 / 代幣如何介入此類發展?它們給開發及正確監管區塊鏈的網路參與者提供了經濟激勵。代幣在區塊鏈中扮演了一系列功能:作為價值交換物用於支付或接受服務;作為獎勵開發者和其他網路維護者的手段;用於吸引社群的早期成員或測試用戶等等。

因此,代幣建立了區塊鏈網路中各種角色的凝結紐帶,為區塊鏈中的所有參與者分配獎勵。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區塊鏈網路是在打造新一代的互聯網,由相應的軟件和代幣激勵體系支撐起來。這些手段結合在一起,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打造數字服務的全新途徑。

回歸資產類別

不過,這些數字服務中的絕大多數還處於開發階段,未來數十年間還將繼續開發進步,它們不會在任何交易所或者市場掛牌上市。

這就是讓很多機構投資者困惑的地方。

如果你忽略掉很多區塊鏈可交易資產是代幣、而不是證券股份的事實,那麼代幣背後的區塊鏈僅僅是機構投資者所熟悉的兩種資產類別的復制品而已:一種是不具流動性的非上市公司股權市場;另一種,是具有流動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市場。

機構投資者可以這樣入局:他們可以像持有蘋果公司股票一樣,也至少可以持有最具流動性的公開交易的加密貨幣。不過,機構投資者常常選擇基金管理公司代他們管理像蘋果之類公司的股票。為什麼?因為外部的基金經理時時刻刻關注二級市場,可能業績比起投資指數的被動策略或者機構內部管理層親自操盤要更好一些。

加密資產市場,也適用這一原則。就像出色的公募基金經理會將很多獨立管道取得的數據融入其分析報告,以判斷在某一時間點是否買進蘋果公司股票一樣,好的加密基金經理也會採取相同的做法。他們可能將多數時間用於與區塊鏈網路的創業者們傾心交流,了解他們所提供的新型服務的相應代幣,籍此深入了解相應代幣未來上市交易後的溢價機會,了解相關區塊鏈網路的技術層面關鍵問題,譬如擴容、治理和代碼等細節。他們經常與那些開放相關應用的開發者交流,更深入廣泛的了解加密貨幣的技術背景。

而那些只關注「掛牌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對這些幾乎都是完全忽略或者視而不見。

做個風險投資家吧!

這正好是風險投資家的工作,他們在投資行業的工作在相當程度上涉及的是「工程技術人才」的工作。風險投資家必須評估流入新的技術領域人才的價值,籍此評估這個領域人才能兌現投資承諾的相應能力,特別是當這些領域還處於產品及市場不成熟的階段可能需要 5-10 年時間完善。

在加密資產領域進行風險投資,也需要類似的評估人才、產品等的能力。實際上,這是很古老的早期風投模式:投資尚未推出任何產品的團隊,當然,理想情況下創業者會參與網路的使用和治理;以這種方式抓住風險高、但相應回報可能很高的機會;秉持放眼長遠、極具耐心的投資態度。這與短期的投機行為完全不同。

因此,機構投資者首先應該搞清楚其風險投資部門是否願意涉足加密資產投資。這與機構投資者決策是否涉足生命科學、金融科技、人工智能 AI、半導體產業等領域並沒什麼區別,都需要的相關領域專家的深入意見以及對其所牽扯的更廣泛生態的深度了解。

我沒有說區塊鏈網路投資適合所有的機構投資者。對於任何資產類別的投資決策,都需要謹慎考量,避免可能對未來投資回報及該機構其他投資構成威脅的一整套風險。

但要特別警惕「掛牌市場」的誘惑歌聲:它可能引誘投資者誤入不毛之地,忽視了發展中的未掛牌企業的市場機會。更糟糕的是,不能像加密資產投資基金那樣掌握全套信息,還忽視了投資流動資產潛藏的風險。

加密資產是計算領域演變中重要的、全新的、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但對風險投資人而言,至少它與以往的投資標的沒有太多差異。除了監管風險考量,以及對個人 / 小型投資者的保護需要格外關切之外,與機構投資者以往涉足傳統資產的投資方式不會有太多的區別。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外表改變的越多,其實質越是一成不變。在加密資產投資領域,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