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關稅之爭的若干思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中國將會堅定改革開放之路,並與世界各國共同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多邊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

程鑒冰

各國為爭奪商品市場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從19世紀70年代德俄關稅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美日關稅大戰,稅收競爭猶如沒有硝煙的戰爭。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各國之間的經濟競爭日益加劇,貿易摩擦層出不窮。中美貿易摩擦由來已久,從上世紀80年代的微觀貿易摩擦,到90年代貿易摩擦的政治化,再到本世紀的宏觀貿易摩擦。特別是,2018年3月美國主動挑起的貿易摩擦格外引人註目,從7月6日、8月23日和9月24日起美國政府分別對340億美元、16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25%和10%的關稅。中國政府分別予以反制,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

中美貿易摩擦的經濟學邏輯

目前,美對華征稅範圍已接近其從中國進口的50%,而未入清單的2600億美元商品則占一半以上。7月清單商品占美國同類進口總額的23.2%,遠超6月兩清單的7.7%和14.7%,而未入清單商品則占38%。

BEC及HS分類產品及產業結構。按聯合國

BEC分類,6月兩清單均以資本品和中間品為主,共占比各為94.4%和97.6%。7月清單的中間品、資本品和消費品各占清單總進口額的48.1%、29.2%和22.7%。而未入清單的資本品、消費品和中間品各占46.6%、37.9%和13.08%。另按海關HS分類,2017年美自華進口前10位產品依次為:無線電話通信設備、電腦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電腦等零部件、智力玩具、電視監視器投影機、其他傢俱及零件、坐具及零件、汽車零附件、未列名燈具及照明裝置、衣箱手提包及類似容器。6月清單基本未涉及這些產品。而7月清單中,前3位被征稅產品價值占該類產品的進口總額分別為32.9%、15.6%和98.6%;第6、8—10位產品也全被涉及;6月清單只涉及22大類的8個產業,7月清單除武器彈藥和未分類商品外,其餘產業都未能幸免。

清單商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根據2017年美國進口數據,計算美國從中國進口各HS8位產品占美國從世界進口同類產品的份額。分析表明,6月清單的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0—50%區間內。而7月清單逐漸將目標轉移到市場占有率更大的商品上來,波及範圍和力度均明顯加大,其市場份額位於50%—75%和75%—100%區間內的商品被征稅金額分別是7月清單總金額的40.8%和24.5%。未入清單的商品中,有63%的商品其市場占有率超過75%。

中美關稅結構及最優關稅。美國大部分進口商品關稅低於5%,而相當部分商品為0關稅。6月清單1、2和7月清單中原無進口關稅的商品各占清單價值的60.9%、48.6%和54.2%。6月、7月清單中分別只有不足0.05億美元和32.28億美元商品的原關稅高於10%。另對中美雙方進口關稅按22大類行業進口價值加權平均分析,中美之間的關稅結構確實存在美方較低、中方較高的狀況。但中國自啟動入世談判以來,已將進口關稅從1992年的43%降至2007年的9.8%。此外,占中國從美國進口13%左右的加工貿易產品是免征關稅或先征後退的。根據最優關稅理論,三大清單加征關稅後,大多數商品的新關稅超過了最優關稅。6月清單1和7月清單分別有29%和52%商品的原關稅高於最優關稅,各加征25%和10%關稅後,這一比例提高到57%和74%。而6月清單2加征25%關稅後,超過最優關稅的商品比例從57%提高到75%。

清單稅額與GDP。以2017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可能基準,以美對華加征關稅生效後的12個月為可能周期;不考慮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衝擊、不考慮中國出口因貿易摩擦升級而由美國轉移到其他市場等影響因素;即假設美國加征關稅會導致中國出口降低而不是轉移到其他市場以及不考慮其間接影響,則6月和7月清單美對華加征的關稅,直接對中國GDP增長帶來0.27%以上的拖累。如果美國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的關稅稅率提高到25%,則未來12個月對中國GDP增長的拖累可能超過0.51%。若全面加征關稅則將達1.04%的拖累,三者依次呈幾何級數增長。盡管其長期拖累難以具體量化,但預計未來幾年的GDP增長面臨下行的壓力。

中美貿易摩擦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貿易摩擦將導致市場混亂無序,國際貿易萎縮,威脅世界經貿體系和全球經濟增長,各方都將付出巨大代價。

減少了消費者和企業的福利水平。根據前述美國加征關稅的BEC分類商品特徵,提高關稅將會:使美國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價格;使得美國採購供應商的零部件及中間品成本增高;導致美國企業面對投資品成本上升的壓力,並最終轉嫁給消費者。從而減少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水平,降低廠商和消費者信心,影響經濟景氣水平。此外,全球供應鏈上的部分生產活動可能離開中國,而部分新產能可能轉移到中國,從而對各國貿易產生一定的影響。

損傷了貿易對象國的「天賦國權」。美國的霸凌主義嚴重損傷其貿易夥伴國政府的「天賦國權」。面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越來越多國家選擇堅決回擊。中國、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土耳其等經濟體已先後發起反制。但美國的保護主義依舊會針對更多國家、更多領域。貿易摩擦可能將繼續,未來的較量也更複雜。

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復蘇。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依然脆弱乏力,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演變,全球貿易摩擦面臨著嚴重升級的風險。中美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貿易額乃全球貿易格局中的重量級影響因素;加上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知識產權、網路安全等諸多領域的分歧,一旦經貿壓艙石動搖,中美關係很可能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中的最大障礙,貿易保護主義也可能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影響世界市場並威脅到WTO體系。

破壞了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隨著國家間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全球性的產業鏈分工體系和價值鏈已經構建,並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國家間的貿易戰一旦開始,全球範圍的商品成本、價格、流動甚至生產布局都會發生難以預測的變化,所有國家都會受到波及,跨國公司更是首當其沖。中美貿易摩擦將會對全球價值鏈產生重大影響,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巨大損失。

擾亂了全球經貿秩序。世界貿易體制推動了世界經濟大幅增長,貧困人口歷史上首次絕對性減少,為戰後世界經濟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美國不僅違反了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契約精神,而且正在顛覆全球開放性的貿易秩序。美國日益濃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將增加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較大衝擊。

中美貿易摩擦的政策選擇

中國針對美國的600億美元加稅反制清單凸顯了「涵蓋面與打擊面、理性克制與及時有效、打擊最大化與自損最小化、質量相當與數量對等」。但面臨全面加征之風險,如何應對這場貿易摩擦的關稅之爭已成為當務之急。

培育優勢產業,優化貿易結構。拓展國內市場,降低外貿依存度;走出口市場多元化道路,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優化進出口結構,做到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

實施適度寬鬆的經濟政策。實施寬鬆的貨幣、信貸、財政和金融政策,以抵消貿易摩擦升級對經濟增長帶來的拖累。提高出口產品退稅率;增加貿易信貸支持力度;提高海關清關效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充分運用WTO多邊機制解決貿易衝突。加強中美貿易摩擦預警機制研究,做好相關信息的監測、分析與預警。加強關稅比較制度研究;借鑒歐洲、日本、拉美和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

加強區域合作,建立政治互信。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穩定中美關係;增強戰略互信,避免激烈衝突;加強兩國溝通交流,充分利用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機制。推動中美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既是雙方的共同責任,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維護多邊貿易體制。認清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是一場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強權與規則之衝突。根據國際法基本原則和WTO爭端解決機制,將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及時訴諸WTO;與國際社會一道,為維護自身利益和尊嚴,捍衛「掌握自己命運」的「天賦國權」,堅決抵制單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

完善全球經貿治理體系。國際經濟格局的深度調整和全球收入差距的急劇擴大要求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加速變革並兼具包容;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呼喚推進改革的新智慧。面對現有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存在的弊端,中國希望與美方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完善全球經貿體系。中方也希望美方正確判斷中國戰略意圖與發展道路,深化彼此戰略合作。

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當今世界,各國乃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中國必須堅持黨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創立的「開放型經濟」理論。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中國將會堅定改革開放之路,並與世界各國共同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多邊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

(作者單位:杭州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