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樂山!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張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張

大瓦山國家濕地公園。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1300年前的一首《峨眉山月歌》

是「詩仙」李白對這裡山水之美的讚譽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3張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李白。

說起峨眉山

你一定不會陌生

金庸小說裡大名鼎鼎的「峨眉派」

正是因它而起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4張

青幽隱世的峨眉山,曾是古人修仙學道的聖地。

早在北魏時期

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註》中記載:

「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

望見兩山相對如峨眉,故稱峨眉焉。」

數千年以後

外地的朋友來到四川

若是想感受巴蜀大地的山川秀美

人們依舊會說:

一定要去峨眉山看看!

峨眉山十方普賢聖像。

峨眉山又叫「大光明山」

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

從海拔500米的峨眉山腳

到3099米的最高峰萬佛頂

極其罕見的海拔高差

形成「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奇景

也讓這裡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5張

峨眉彩林。(黎濤/攝)

據統計

有超過3000種高等植物、2300多種動物

正在這片充滿靈性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6張

峨眉「靈猴」。

在這裡

不僅可以遊山玩水、觀猴逗趣

體驗幽谷叢林、萬木鐘靈之美

還能參禪拜廟

感受傳承千年的佛教文化

日出、雲海、佛光、聖燈

名貫古今的峨眉山「四大奇觀」

更是集聚了雄、秀、神、奇、靈之精華

造就了這座令人神往的「佛國天堂」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7張

峨眉山金頂的日出雲海。

難怪遍歷祖國名山大川的李白

在飽覽了峨眉山的雄偉壯觀之後

仍會不吝筆墨地加以稱讚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8張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公元1世紀中葉時

印度佛教經由南絲綢之路傳入峨眉山

在這裡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

從此以後

佛教文化在樂山發揚光大

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成果

要數坐落於岷江東岸的巨型佛像

樂山大佛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9張

樂山大佛的一只腳面,就可以圍坐上百人。

這尊開鑿於唐代的大佛造像

由幾代工匠歷時近一個世紀才修鑿完成

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高達71米的大佛背倚凌雲山崖

腳踏滾滾三江

千百年來

歷經風雨洗禮而屹立不倒

堪稱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0張

近觀大佛。

在大佛造像的外圍

一尊長達4000多米的「巨型睡佛」

在蜿蜒的山巒間輪廓清晰地顯現

讓人不禁聯想起盛唐的繁榮與宏大氣派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1張

睡佛全景。(李昕鋒/攝)

始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

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

——岑參《登嘉州凌雲寺作》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

烏尤山、凌雲山

奔流不息的三江

與綿延秀美的兩山

共同造就了這座樂山樂水的綠色之城

人文之韻

三江合水樂山城,爾雅台中憶故人。

遠望峨眉雲裡罩,靜觀沫若雅風生。

——朱德《登爾雅台》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2張

嘉州長卷。(黎濤/攝)

大美樂山

尤以名山、名佛聞名

但這座城市的魅力

不僅在於風景秀麗的山水風光

更因為其背後深藏的歷史文化底蘊

古嘉州的人類活動史

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時代

3000多年前

荊楚開明族在首領鱉靈帶領下

來到這片土地開墾拓荒

並把這裡定為部族故都

若為喚得涪翁起,題作西南第一樓。

——范成大《萬景樓》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3張

老霄頂,是古嘉州城的最高地標。(黎濤/攝)

戰國時期

秦蜀守李冰為避洪患

在樂山開鑿烏尤離堆

化解了成都平原的兇險洪災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4張

樂山烏尤寺。

在凌雲山與烏尤山間的崖壁上

數以萬計的漢代崖墓

至今還留存著大量古代石刻繪畫和建築遺跡

開創了中國石窟藝術的先河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5張

郭沫若題寫的「麻浩崖墓」匾額。

同樣位於烏尤山懸崖絕壁處的

還有漢代文學家郭舍人

箋註中國「辭書之祖」《爾雅》的地方

爾雅台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6張

樂山爾雅台。

55年前

登臨樂山爾雅台的朱德元帥

在這裡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

詩中落腳的「沫若」二字

流露出對一代文豪郭沫若的讚許之情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7張

大渡河畔的沫若廣場。

1892年

文史泰鬥郭沫若在樂山沙灣誕生

並在這裡度過了寶貴的少年時代

原名「郭開貞」的他

因為故鄉的沫水和若水

便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郭沫若」

如今的樂山郭沫若故居

依然保留有大量珍貴的文物史跡

向世人訴說著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

過往的故事與回憶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8張

位於樂山沙灣區的郭沫若故居。(周建軍/攝)

數千年古嘉州文明的積淀

讓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裡

刻下豐滿的歷史印記

也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地域特色文化遺產

峨眉仙山、凌雲大佛、東風堰

很難想像

一座深居西南腹地的城市

竟然擁有三處不同類型的世界遺產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19張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樂山夾江東風堰。(張勇剛/攝)

峨眉武術、夾江年畫

沐川草龍、竹紙工藝

蝶翅畫、小涼山彝族刺繡

數不勝數的中華文化藝術瑰寶

都是響當當的樂山招牌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0張

峨眉山國際武術節金頂論劍。(黎濤/攝)

市井之趣

少年不願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

頗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

——蘇軾《送張嘉州》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1張

始建於宋朝的東坡樓,相傳為蘇東坡少時讀書的地方。

如果說古嘉州人文之繁茂

襯起了這座城市數千年的風雲滄桑

那麼這片土地的富庶豐饒

則成就了它充滿市井趣味的個性基因

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客人

一定曾被樂山人純正的鄉音「折磨」過

被公認為四川最難懂方言的樂山話

是全國至今仍保留古代五音色彩的語言之一

而現在

熱情好客的樂山人

為了予人便利

也說起了蹩腳又有趣的「樂普」

時常逗得外地遊客開懷大笑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2張

「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黎濤/攝)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就在這一言一語的互動與包容中

被拉近、融化

除了語言

能夠拉近這座城市與外界距離的

還有多得數不過來的特色美食

公事無多廚釀美,此身不負負嘉州。

——陸遊《登荔枝樓》

一句「食在四川,味在嘉州」

便足以證明樂山美食的重要地位

它既承襲了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鮮明風格

又以「上河幫菜」的麻、辣、鮮、香享譽中外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3張

樂山「美食地標」——張公橋小吃街。(黎濤/攝)

湯味鮮美的蹺腳牛肉

因其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藥膳價值

被評為美食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4張

樂山蘇稽蹺腳牛肉。(李昕鋒/攝)

源起於岷江下遊千年古鎮的西壩豆腐

口感順滑、綿軟中帶有一絲脆嫩

不管是蒸煮煎燒

都能保持不碎不爛的原始形態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5張

樂山甜皮鴨。(李昕鋒/攝)

皮酥香甜的樂山甜皮鴨

至今仍沿用清朝流傳下來的禦膳工藝

軟糯爽口的葉兒粑

自古就是樂山人歲末時節必備的年味小食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6張

樂山缽缽雞。(李昕鋒/攝)

缽缽雞、麻辣燙、馬邊抄手

甘霖葡萄、悅來荔枝、順溜血橙

峨眉雪芽、犍為薑、峨邊竹筍

……

川蜀大地好山好水的滋養

讓樂山成為盛產傳統美食與果蔬藥材的寶地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7張

犍為縣的生薑種植歷史,《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

現代之美

放眼漫長而浩瀚的時間長河

樂山這座既古老又時尚的城市

一頭承載著逾越千年的璀璨文明

另一頭也牽動著現代城市的創新發展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8張

高鐵駛過峨眉山下。(李昕鋒/攝)

歷史上

這裡曾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

也是唐宋以來岷江流域的水陸轉運樞紐

如今的樂山

地處「一帶一路」西部腹地

被列為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

不僅與10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交往及貿易往來關係

還成為深受國際遊客喜愛的旅遊勝地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29張

外國遊客品嘗樂山美食。(李昕鋒/攝)

以旅遊為主題、以綠色為基底

這片背靠三江、兩山、六岸的山水寶地

森林覆蓋率高達57.2%

9.4平方公里的綠心公園堪稱全國之最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30張

嘉州綠心公園,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城市綠心。(黎濤/攝)

這裡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讚譽為

「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

也被列為首批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

是四川省唯一的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市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31張

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將永久會址落戶樂山。(李昕鋒/攝)

2018年

樂山在全國率先提出「運動旅遊」的全新概念

這也是大型國際體育賽事

樂山馬拉松舉辦的第二個年頭

11月11日

來自全球各地的上萬名參賽選手

將以「城市之肺」嘉州綠心公園為起點

在川流不息的大渡河畔

開啟一場如詩如畫的樂跑之旅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32張

鳥瞰2017樂山國際馬拉松最美賽道。(王釩/攝)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勇者樂跑

奔跑向前,永不止步

正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發展旋律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33張

2017樂山國際馬拉松萬人齊跑。(王釩/攝)

這裡是鐘靈毓秀、美如仙境的世外桃源

這裡是歷史璀璨、文人輩出的文化聖地

這裡是活力滿滿、綠色生態的奔跑之城

這就是樂山! 旅行 第34張

這,就是樂山!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來源:百科四川 新華網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