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紫金山
主題為「全球化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2018年中關村論壇11月2日在京舉行。在其「分論壇:創新引領供給側改革」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王廣宇表示,當前,如何進一步推動新技術、帶動新產業和新業態的蓬勃發展,為中國經濟提供持久的內生動力,這是我們所有人要考慮的問題。他認為,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創 新髮展,這也是中關村30年來取得豐碩成績的主要原因。
因此王廣宇特別提出建言:中關村科技創新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要靠制度的供給來引領,特別是要靠制度的供給創新激發三類主要的社會主體的積極性。
這三個社會主體,第一是企業家,企業家是結構性改革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一大批企業家在市場中迅速成長,為社會積累財富,創造就業崗位,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下一步怎麼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保護企業家,完善法規制度,保護知識產權、自主經營權,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個是科學人才和科研人員,技術創新是所有創新的基礎。怎麼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增加對這些長期研究和技術科研人員的吸引力非常重要。中關村有這麼多科研機構、這麼多大學,怎麼讓他們的技術和成果轉化為商業成果,怎麼讓商業成果形成示範效應,同時給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更高的激勵,這是我們制度方面應該有進一步的政策推動。
第三個主體是投資人,在美國說沒有華爾街就沒有矽谷,中國是沒有股權投資、沒有風險投資就不會有中關村。怎麼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讓更多民營企業和風險投資人協同共贏?即使北京中關村這樣金融比較發達的地方,很多中小科技型企業還是比較難拿到銀行貸款、間接投資,包括風險投資這樣的直接比例還是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今天仍然有很多企業融不到資的情況。這既有當前經濟調整過程中金融去杠桿的客觀環境,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本身對科技產業、實體產業的理解還要進一步增強。必須推動信用增級、外部擔保,吸引更多產業基金的方式,主動讓各方投資者利用好政府的平台和社會公共平台,把社會資金引導到創新創業行業中來,滿足民營企業和中小科技型企業的特色化融資的服務需求。王廣宇強調,讓更多的創新型民營企業、中小型科技型企業發展起來,才能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王廣宇7月21日於青島舉行的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主辦的「新供給、新金融:助推高質量發展」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接受筆者專訪時即表示,金融機構應該創新業務思路,更多支持科技型企業。
他說,科技型企業往往都是輕資產,都是技術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企業。當一個科學家或一些科研人員決定創業時,這個企業里往往除了人、技術之外什麼資產也沒有,這時候需要資金的支持。錢的來源無非有三個:賺客戶的錢、借銀行的錢、融股東的錢。處於研發早期的公司哪有客戶給它很多錢,這不可能,也不現實。要找比較多的債務資金,誰肯把錢借給它?在北京中關村,有55%以上的中小企業沒有拿到過銀行貸款。另外,要大力發展權益性資本,但中國的權益金融部門也不發達,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還是比較少。
「從中觀層面來看,這個問題不是哪一個部門可以解決,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動員各種金融力量,為中小企業投融資形成一個生態體系。」王廣宇認為。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近年來一直在呼籲:科技創新離不開制度和管理的創新。他曾舉例分析批評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相關制度的不合理現象,並強調,只有通過制度創新、打破這類條條框框,才能促進產學研融合,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的活力。賈康說,企業的供給側改革除了自身努力,更離不開政府的制度供給。
在11月2日的論壇上,賈康表示,從內在邏輯上來講,供給側改革是在學術上更嚴謹地來表述怎樣推進創新應抓住的矛盾主要方面。創新可以理解為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科學家們從基礎理論的探索一直推進到跟市場對接的應用技術、市場開拓,在這條線索上,一般人們首先涉及的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但如從整個社會大系統來看,作為研究者會深切地體會到,要把中國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如願地向前推進,繼續大踏步地跟上時代,而且使我們在工業革命落伍以後能追趕、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最後達到趕超。這樣的目的之下,整個經濟社會轉軌需要制度創新,需要統領我們整個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過程。
「從宏觀角度來說,我們特別強調這一認識。我們在供給側做的基礎理論研究里,試圖建立和發展新供給經濟學的認識框架。在新供給經濟學認識上,我們特別強調,中央現在從戰略方針進一步表述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主線的這個供給側改革,就是鄧小平當年所說的生產關係自我革命這個改革在深水區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賈康說。
賈康認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制度創新,才能真正打開中國具有極大潛力的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空間。實際生活中如果沒有有效的制度供給,會屢屢碰到使我們困惑的問題。中國人不缺少勤奮,甚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勤奮的民族;中國人不缺少聰明才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能工巧匠,就有燦爛文明中各種各樣先人的發明創造,但是一直走到現在,為什麼我們還苦苦面對著所謂「錢學森之問」?我們前些年已投入這麼多資源發展教育,從上到下,方方面面沒有不重視教育的,家長們不用說,對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具體考察一下,現在到中國各個地方去,那麼多中小城鎮,你會看到最漂亮的建築物是學校。不排除還有個別窮鄉僻壤仍然有一些亟待解決的教育設施的問題,但是一般的情況下,教育的硬件今非昔比,已有大量的投入去優化它;但是我們到現在為止,仍然面對著整個中國幾十年(包括改革開放這幾十年),錢學森向國家主管人提出的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遲遲不能培養出創新型領軍人物這樣的優秀人才?我們碰到了什麼阻礙?到現在為止,從我們的教育改革到科技制度改革方面,我們碰到的,直言不諱地說,就是制度和機制的阻礙,就是相關的制度供給不能有效地支持使我們有潛能成為領軍型科技創新人才的這些人脫穎而出。對這樣一個錢學森之問,我們以新供給研究來看,可以往前追溯到一個更有歷史縱深的題目,就是「李約瑟之迷」或者叫「李約瑟難題」。李約瑟上個世紀前半期就注意到中國古代文獻里表明有一系列非常值得稱道的發明創造,但是到了工業革命以後,近現代意義的科學這個概念之下,中國的發展卻被遠遠甩在後面,什麼道理?有很多的分析,這些分析中最關鍵的還是涉及到制度機制的問題、制度供給有效性不足的問題。比如中國過去確實有在某種意義上值得稱道的科舉制度,使低端社會成員有了上升通道,雖然成功率很低,但是哪怕在窮鄉僻壤的農戶孩子,你只要認真讀書,理論上有條通道,有可能讓他學而優則仕,出將入相,成為國家棟梁。中國從隋以後一千多年歷史中,曾很好地形成了社會中的這一人才培養機制,但非常遺憾,它越來越走到了「八股文」狀態,只重文科,只重比較成型的那些知識和傳統哲理,過去所形成的三綱五常、儒學的這些經典,卻沒有和實際上工業革命必須匹配的工科、科技概念下的系統性知識創造相關的激勵,反而是抑制了在實際生活中、工商業中的創造發明上升為科學體系。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巡視員劉暉在論壇上說,北京市科委作為科技工作的市政府組成部門,近年來通過重點加強科技進步工作的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職責,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綜合平衡的牽頭職責,推進科技北京建設,強化為國家科技發展服務的職責,做好本市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相關協調服務工作。
劉暉介紹說,目前,全市的科技系統推動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突出表現在從設計圖到施工圖、頂層設計系統能力、加強央地協同、建立組織架構、深化先行先試、改革取得新突破、堅持創新引領、驅動經濟轉型發展、完善生態環境、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等這些方面。今年一季度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任務和項目,今年的建設項目有224項,目前已經啟動了99%,到年底的時候大部分接近完成。
他表示,北京市科委下一步的重點任務是圍繞6個方面來繼續推進:一是加快建設「三城一區」這樣一個主平台,二是加強創新源頭供給,三是加強改革攻堅,四是建設區域創新新高地,五是構建高水平人才團隊,六是做好服務保障。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是要靠創新驅動。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終身教授、中關村海外顧問孫大文分析了中國當前的農業發展諸多不利因素,認為涉及自然條件、產業結構和環保成本等方面,嚴重制約了中國農業發展的速度與精度。
他說,中國正處在農業產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發展先進的農業科技刻不容緩,中國該怎麼做?要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各個環節高效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確立「五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戰略定位,著重關注人才儲備、理論奠基、技術創新、產業應用和市場競爭5個方面,重點考察人才的孵化率、理論的創新性、技術的可靠性、產業的適應性以及市場的優勢性。切實將最前沿、最可靠、最高效的技術落實到農業產業應用中。
一個領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引導,進入農業產業全面深化發展的新時代,國家應緊扣「政策導向」、「資金扶持」和「農業推廣」三條主線,在新時代為打好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在政策導向方面,孫大文認為,應進一步對綠色農業、設施農業、農業集體經濟、農業金融服務業、農業高端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吸引、引導和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在資金扶持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對優良育種、先進農機和設施農業的專項補貼力度,提高農業高端人才待遇,資助農業龍頭企業建成農業產業示範。
在農業推廣方面,應組建農業高端智庫,號召專家學者深入到田間地頭,將農業推廣切實深入落實到農業的細枝末節,實實在在發揮先進農業科技的作用。
孫大文還指出,農業科技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農業科學、生命科學、食品科學、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生物工程、統計學等都與農業工程和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統籌這類學科的協同高效發展,組建國家級多學科協同創新平台,將有效推動大陸農業科技的進步。
他認為,當前,大陸農業市場更多是靠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護,這雖為本土農業構建了穩定的發展空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陸農業發展的競爭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農業應主動出擊、積極參與到國際農業工程與技術領域的競爭中。同時,在全面評估的前提下,應該合理開放農業市場,適當引入外部競爭,以競爭促推動,以改革促提升,從而全面促進大陸農業科技的高速發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丁洪在論壇上講了一個物理學家、三極管和矽谷的故事。他說他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讓大家能體會到基礎科研和科技創新的作用。
他提到Shockley、Bardeen、Brattain是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固體物理學家,後來固體物理又被改成凝聚態物理,不光包括固體,還包括液體,是貝爾實驗室的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改的。這三位物理學家在1947年,二戰剛剛結束不久,就發明了三極管,並且於195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在三極管的發明中,物理,特別是量子物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丁洪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基礎研究和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對歷次工業革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將基礎科研,產業技術和市場機遇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內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責任編輯:秦嶺 主編:商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