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演講不是發生在演講者的嘴里,而是發生在聽眾的頭腦里。通過學習故事講述的技巧、故事設計的方法、故事收集的途徑等方面使你成為故事高手,並幫助你運用故事的力量與聽眾建立深層、親密的關係,將能輕鬆地影響、激勵、改變他人。
作者:趙金星 軼事顧問創始人、故事主管力研究院院長
來源:培訓雜誌(ID:trainingmagezine)
2018年2月的某天,軼事顧問葉老師與侄女相聚在廣州。葉老師的侄女今年是大學一年級,就讀於澳大利亞皇家理工大學公共關係專業,她想向葉老師征詢關於選修課的事宜。於是,葉老師查看了學校網站,當看到「Feature Storytelling」這門課程時,她說:「你要選這門課。」侄女很奇怪:「為什麼。」葉老師回答道:「這將是你未來最需要的一項技能」。侄女嘴上答應,可心里沒太當回事,到家後慢慢悠悠地登錄網站,打算選修這門課。然而,她嘗試了多次,一直顯示頁面繁忙。最終登錄成功時,卻發現該課程報名結束,名額已滿。
美國作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在《全新思維》一書中提到,「故事力將會是21世紀主管者最應具備的能力之一」。當下,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重視講故事,包括哈佛、普林斯頓等知名學府的商學院,也都開設了「Storytelling」課程。顯然,講故事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而職場中,很多人存有困惑:「老板、客戶很少會花時間去聽故事。」對此,我們首先要界定一下,到底是故事本身沒有效果,還是你沒有應用好故事。 故事的應用倘若老板提出:「項目推進出現了問題,你們打算怎麼解決?」你說:「老板別著急,我給你講個故事。」老板可能會立刻打斷你:「停,少廢話。」但如果你這樣回答:「前兩天市場部張總對該項目有一些想法,我個人覺得挺有價值的。」此時,老板通常都不會打斷你。而接下來,你所做的其實就是在講故事。這里的「故事」,會巧妙地轉移聽眾的感情,以至於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接受一個隱藏的信息。當然,在演講中運用故事,無論是團隊會議、產品推薦會、工作匯報、培訓,甚至路演的場合,你不僅要能講一個好故事,還應講好一個故事。
△故事演講力的核心模型
不可或缺的故事思維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曾提出一個公式:
溝通=7%語言信息+38%聲音信息+55%肢體信息
聽眾會從聲音、肢體語言獲取93%的信息,但移動互聯時代,接受信息的途徑較多,因此,演講者不僅要關注現場聽眾的反應,更需重視對他們的持續影響力。如若你傳遞的信息未能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記,一旦他們得到其他內容,很快就會進行覆蓋。換言之,真正讓聽眾有印象的是7%語言信息。那麼,選擇何種載體傳遞將變得至關重要,而故事天然具備了超強黏性。 何為故事?故事和其他組織發展工具的本質區別在於,它先在聽眾頭腦里營造環境,再傳遞信息,從而形成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植入,而非強迫灌輸。
大腦耦合實驗美國神經學家尤里·哈森(Uri Hasson)曾設計過一項實驗——「大腦耦合」,尋找到故事的內核——聯結與共鳴。實驗要求一名講述者口述一段話,在講述的過程中錄音,並對其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掃描。隨後,將這段錄音播放給多位聆聽者,同樣監測他們的大腦反應。結果顯示,播放故事之前,每個聆聽者的大腦活動與講述者的均不相同;但播放故事時,所有聆聽者的大腦深層次區域和高階區域與講述者幾乎完全一致,保持高度同步。
聆聽者在與講述者產生聯結和共鳴之後,將從中自發地體悟到某種結論,並且會主動捍衛這一結論。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用講故事的方式,把文化和價值觀提前植入員工腦海中,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按照模型,明晰故事分類提及故事,有人認為要能打動人心、聲淚俱下;還有人覺得,如果故事情節不曲折、矛盾衝突不強烈,聽者則會無動於衷。其實,存在這種想法是因為多數人不知道,從商業角度來說,故事可按照功能進行分類,且依據功能、目的會起到不同的效果。基於此,我們研發了「JX故事思維矩陣」,它從兩方面幫助演講者正確使用故事:
通過這個矩陣,更好地捕捉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瞬間;可準確地區分每個故事所能達到的目的,這是所有故事使用者的起點。
△JX故事思維矩陣
JX故事思維矩陣包含兩個觀察維度,即情緒變化程度的大小和反預期程度的大小。其中,反預期指「違反日常規律的現象」,比如把洗面奶當牙膏使用,拿著手機找手機等讓人有「意外感」的時刻。同時,該矩陣還呈現了四種類型的故事,演講者可按需挑選合適的故事類型。 表層故事(Shallow story) 顧名思義,主要用於解釋概念、理念等,聽眾一般表現出「明白」「理解」等,但情緒沒有太大變化。其作用是減少講解理念時的枯燥,始終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以此避免擺事實、講道理的窘境。與舉例、類比不同,表層故事的價值在於故事的真實性能更容易讓聽眾信服,其黏性更強。 理性故事(Thinking story) 這種故事能夠幫助演講者詮釋主題時,引發聽眾思考、轉換思維,進而對行為產生推動作用。演繹時,聽眾首先會表示認可——「有道理」「說得很對」等,其次能主動聯想自己的行為,較容易找到改變的方向和著力點。 感性故事(Emotion Story) 它強調建立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聯結,以致產生情感共鳴,帶來更深層次上的影響。從情感層面切入,內容的黏性更強,即更容易讓聽眾記住,並在未來某個瞬間,他們可能因這一故事而改變決策。 心靈故事(Heart story) 此類故事的功能是感性故事和理性故事的綜合,所以強度明顯高於前兩者,它已不單是引發思考、觸動情感,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信仰、信念。因此,心靈故事的選擇必須慎重。由於其力量強大,如果演講者目的不純,很可能給聽眾帶來傷害和影響。球王貝利在他的自傳中講述到:「每每想要退縮時,都會想起醫院里失去雙腿的孩子說過,‘我也要成為像你一樣的球王’。」對於貝利而言,這個瞬間就屬於強度很大的心靈故事。
講一個好故事,你需要3招
好故事是演講的基礎,正如好劇本對電影的重要性一樣。當然,好故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學會積累素材,並善於發現身邊的故事。 根據線索,獲取故事一般情況下,突然讓你講一個自己的故事,相信大多數人的腦海一定是一片空白,很多人覺得沒有故事可講,或不確定自己想到的是不是故事,甚至有人說,「我沒有那麼多驚天地、泣鬼神的經歷」。其實,並非沒有素材可講,而是沒有線索幫你找到故事素材。我們可將目光鎖定在每天生活或工作中的「時刻」,通過線索描述獲取故事。比如:
人生有哪些讓你難以忘記的瞬間;從加入公司到現在,有沒有一些讓你印象深刻亦或是曾經影響過你的人;日常工作時,你是否遇到一些人或事特別符合公司價值觀等。
此外,演講者也可根據自己的主題去尋找不同方向的故事。譬如:
宣導企業文化,尋找方向可聚焦於員工日常工作的行為表現;產品介紹,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工作匯報,回顧以往項目中的難忘時刻;技術分享,專注研發過程中的困難障礙節點等。
捕捉故事素材故事的素材並不局限於我們自身,身邊的資源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有時,我們會聽到周圍朋友、同事各種各樣的經歷。遺憾的是,我們往往只扮演聽眾,沉浸在故事中。實際上,聆聽時,我們應敏銳地捕捉到對方所講的故事,把它轉化為自己的素材,能用在未來某一時間、場合。也許講述者的分享很精彩,但仍然會漏掉很多關鍵環節,而這些缺失的關鍵環節導致了這段經歷不足以變成一個可供我們所用的素材,那麼,就要通過提問來完善故事。比如,詢問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當事人的情緒感受、雙方的言語動作等。作為故事捕手,你還需主動出擊,利用故事路徑的問題提示,挖掘和收集身邊人的故事。 製作故事錦囊當你搜集了很多素材,一時卻又用不上,該如何存儲呢?這就需要製作故事錦囊,且不斷進行豐富,才能利於自己隨時提取並恰當使用。自然,放置在故事錦囊里的素材,必須有清晰的存儲方式,可分為五個步驟,包括起源、入耳、進腦、化身、隨心。首先,我們需明確記錄下提供素材的具體信息,也被稱之為素材的起源,即何時、何地、由誰提供的故事。其次,我們應給所有故事貼上一個可記憶的標籤,快速入耳,其目的是當未來接到演講任務時,能立即想起合適的故事。再次,按照自己的習慣,記錄下故事里的相關內容——進腦,以便之後講述時能將故事完整地呈現給聽眾。然後,對於沒有任何明確觀點的故事,可根據個人理解提煉出核心觀點,這一過程就是「化身」,而此觀點就是要真正植入聽眾頭腦中的重要信息。最後,嘗試預想該故事和核心觀點會匹配的演講主題,事先做好關聯度準備,確保能隨心選擇且運用。
精雕細琢,講好一個故事
2016年的某天,在一次商業故事力量的分享會上,有位嘉賓曾是一名火車頭司機,他辭職後開始周遊世界,最終成為了航海家。就其經歷本身來說非常豐富。然而,聽完他的講述,大家只是覺得「他的經歷真特殊,但似乎有點可惜了這麼好的素材」。
每個人身上都有故事。只不過,如果沒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刻技術,這些故事就像成為「大衛」之前的原石,只能做躺在路邊的石頭。故事素材固然重要,而講好一個故事的技巧同樣必不可少。 吸引聽眾,從創建目的開始故事並不單獨存在,在商業領域的演講中,如果為講故事而講故事,那是「笑話手」。因此,為防止聽眾對信息有不同的解讀,一定要帶著明確的觀點,這樣才能真正影響聽眾。故事目的有兩大類,一類屬於驅動理解(make sense)型,即故事本身符合邏輯,看起來言之有理。它常給觀眾留下這樣的印象:
哦。理解了。有道理。
另一類主要是驅動行為(make meaning)型,即聽眾能感受到有意義的事,想要採取行動可能有所作為。這種故事會讓聽眾有如下反應:
現在我知道該怎麼辦了。我終於明白,是時候做出些改變了。原來,這就是它與我的聯繫。
當然,我們不必要求所有故事都達到驅動行為的層面,還需依據對聽眾身份屬性的分析以及演講者每個階段的目標而定。所以,創建故事目的與觀點,應重點遵循五個方面:
確保故事內容與觀點相吻合;切勿考慮用一個故事拯救世界;避免使用專業術語;目的/觀點不宜過多;自己一定要相信你所闡明的目的/觀點。
具體操作時,我們可嘗試提煉一些清單:
你喜歡故事里的什麼內容?是什麼把你吸引進去的?這個故事對你意味著什麼?從這個經歷中你學到或收獲了什麼?你希望其他人領會故事里的什麼?當你分享完故事後,想讓聽眾相信什麼?想讓他們做什麼?
演講者必備的武功秘籍通過故事影響他人,尤其需關注在其呈現後聽眾大腦的反應及狀態,它們決定著故事的有效性。除了時間、地點、人物等必備的講故事技巧外,我們總結了一套「JX故事呈現技術模型」,包括一個核心和三個維度。
△JX故事呈現技術模型
其中,一個核心指故事要有清晰的觀點,才能讓故事技術的使用變得有價值;三個維度分別是畫面感、情節合理性、情感。 畫面感 一個好的故事能夠讓整個場景聽起來栩栩如生,畫面感十足。而聽眾若能從自己的腦海里看到那個畫面,「行為模擬開關」就形成了。
試想一下:當我們站在上海金茂大廈的樓下,抬頭看樓頂,是否感受到眼睛真的往上看了;說到檸檬沾在嘴唇,很酸很酸,是否感受到有口水溢出。
如果銷售人員給客戶介紹產品或方案,勾勒出某一畫面感時,實際是幫客戶在頭腦里走了一次決策流程。當他開始做選擇,之前預設的開關很可能就順理成章地啟動了。營造畫面感的方法有很多,類似對話描述、人物描述、細節描述等。對話有兩種,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另一種是人物的內心獨白。無論哪種形式,都能讓人物變得鮮活,使情節更生動。我輕聲地說:「趙老師,時候不早了,明天再講吧。」他搖搖頭:「今天的內容你還不會,明天又要講新課,萬一再不會,不就越積越多了嗎?」查分數前,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彌陀佛,一定要讓我通過,拜托拜托。」故事里要有主要人物,演講者需根據情節、主題對人物進行描述,確保聽眾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畫面感。
人群當中有一位大姐,穿著白色POLO衫,藍色牛仔褲,走向那輛車,並直接坐了上去。外婆非常強悍、有權威,家里的很多爭端都由她來總結,有時也因她而起。
有研究表明,故事里的細節描述,特別是感官細節,如聲音、嗅覺和感覺的場景,能使故事十分難忘,因為細節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實性,更容易讓聽眾信服。但需注意的是,很多人講故事時喜歡走兩個極端,要麼細節過多,導致聽眾走神;要麼細節過少,聽眾要費力腦補。
長沙的夏天特別熱,就像用籠屜蒸包子,猛地一下打開蓋子,熱氣撲面而來。我當著全班300多人的面,在黑板上認認真真畫了一個手電筒。
情節合理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中強調,大腦有雙系統或雙進程,系統1指無意識運作的直覺,是快思考;系統2指受控制運作的運算,是慢思考。我們講故事時,聽眾的最佳狀態是處於系統1的快思考模式下,舒適自然地享受故事,從而時刻跟隨講述者的思路。一旦故事情節的推進不夠合理,那麼,聽眾就會進入系統2的慢思考模式,跳離故事環境,甚至選擇不聽故事。
TED演講里的人權律師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講述「自我定位有力量」的故事中,花費大量的篇幅和筆墨描述了外婆的特點。在他心里,外婆說話很有分量,是他最敬重的人。九歲時,外婆讓他記住三件事:愛媽媽、做正確的事情和不要喝酒。布萊恩告訴聽眾,至今,他仍然一口酒沒喝過。如果布萊恩不去描述外婆,只說外婆讓他不要喝酒,他就這樣照做了。或許會有聽眾覺得不合理,以至產生疑慮:九歲的孩子真有那麼聽話?但是,布萊恩加入對外婆的情節描述,讓聽眾覺察到外婆的權威性,自然覺得他一輩子沒喝酒很合理。
使情節合理的方法包括預設鉤子,即創造未完結感;製造關鍵時刻的前後對比;創造反預期等。為牢牢抓住聽眾注意力,我們可利用「鉤子」刻意營造一種未完結感,讓他們始終想知道後面所發生的事。
女兒說了一句話,使我睡意全無……他的一個動作讓我很吃驚……
還可通過關鍵時刻的前後對比,使聽眾感受到最後觀點的合理性。地鐵里每個人都看著手機,下了地鐵後行色匆匆,我深深體會到這座城市的冰冷,以及人們彼此的距離感。然而有一次,我卻在地鐵車廂里看到,大家像接力棒一樣用肩膀托住那個熟睡的孩子,我又覺得這座城市是溫暖的。若能營造情節中一點點的意外感,讓聽眾意想不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為了表示對這位90後下屬的關心,我在餐廳給他點了一首《回家》。結果第二天上午,他跑來我面前提出辭職並告訴我,他理解了昨天那首歌的寓意,但我並沒有想過辭退他。 情感 任何被看作是未想到的或不同情感強度的信息輸入,都會立刻引起聽眾的注意,即普通信息和故事最大的區別就是情感的融入——幽默、悲傷、氣憤、好奇等。情感是學習和記憶的關鍵,講述者可通過控制節奏感做到,或描述能觸動聽眾情感或情緒變化的情節。
女兒2歲左右時,有一天,她說渴了,爺爺便去廚房倒了一杯剛燒到100度的水。爺爺特意把水放到桌子中間,沒曾想女兒的杯子有條繩,她跳起來抓住,用力一扯,滾燙的開水全灑在了女兒的臉上和胸部。她撕心裂肺地喊著,那一刻我們全都傻掉了。後來,醫生說女兒燙傷得太厲害,必須細心照料。
識別影響故事效果的路障你應確保故事中沒有任何「路障」存在。因為,它會使得聽眾卡在無關緊要的信息上而不再隨著你的故事前行。 錯誤的細節 故事里出現的相關細節是完全錯誤的,比如2010年北京奧運會。這種錯誤將導致聽眾對故事的其他內容產生懷疑,從而影響故事的效果。 牽強的事實 有些內容在聽眾看來並不合乎常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跳離故事本身的環境和場景。如若講述者不能發現聽眾已「遊離」,卻繼續往下描述,顯然,想要通過故事影響他人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從上海到嘉興的路上,被風吹倒的大樹擋住來往的車輛。我從後備箱拿出電鋸,把樹鋸斷,清理了道路。當聽眾聽到這里,心中也許半信半疑:「為什麼後備箱正巧有電鋸?」假如這是事實,應提前解釋電鋸出現在後備箱的合理性。
敏感的話題 主要包含公司內的紅線問題、合規問題,國家政治話題,個人宗教話題等,這類型話題處理不當,不單使聽眾反感,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個人品牌。 地區差異/歧視 呈現故事過程中,一旦出現明顯的地區歧視,同樣會讓聽眾跳離故事環境,發生抵觸情緒,例如,「我們公司銷售有5000多人,學歷參差不齊,整體素質偏低」,這樣的描述將導致聽眾不滿,甚至結束時故意反駁你。此外,有些演講者經常使用幽默的話語,幽默固然重要,但務必小心地區的文化差異,掌握好分寸。好比二人轉頗受東北地區歡迎,它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主要娛樂方式;而到了南方地帶,聽眾因笑點不同,往往鴉雀無聲,場面一度陷入尷尬。 遺留的信息 無論何時聽故事,聽眾大腦里都自帶存放信息的「格子」。萬一你正在講故事,未對一些信息做出處理,聽眾只會反復琢磨那條沒處理的信息,進而忽視演講者的本意。
某學員海上操控帆船前行時,一不小心翻船了,他落進了水里。而就在落水的一瞬間,同事A也掉入水里。很幸運,該學員雖被帆船桿打到頭,以致蒙圈了幾秒,最終憑借毅力爬上岸邊。之後他分享了人在經歷生死時的感悟,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共鳴。出乎意料的是,所有人都急忙尋問「同事A呢,他沒事吧,還活著麼」。就聽眾角度來說,講述者對同事A的落水沒有交代結果,這就屬於遺留的信息,容易造成干擾。
在快節奏、數字化、信息裂變的時代下,故事,這項古老的技術,卻成了一種遺失的智慧。而作為商業領域中的新思維、新技術、新載體,會講故事將成為未來人們的基礎技能。正如美國詩人瑪雅·安吉羅(Maya Angelou)所說:「人們會忘記你說過的話,會忘記你做過的事,卻永遠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覺。」
還沒學會講故事?不如先用培訓寶吧~
讓培訓從一開始就好用/好玩/超貼心!有趣得連開場破冰都省下啦~
培訓神器培訓寶
-凡是做培訓的都愛上了ta-
京東:
培訓寶很好用!
我們全國培訓經理都在用,
節省了大量時間!
萬科:
培訓如此簡單,
因為有了培訓寶!
學而思:
有了培訓寶,培訓不煩惱!
太平洋保險:
培訓寶挺好的,
我們整個集團都在用!
海爾:
移動互聯網時代,
培訓管理就用它!
△掃描二維碼/點擊閱讀原文,
即刻免費使用,變身培訓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