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腰斬 江淮靠補貼難脫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一直謀求 ” 商轉乘 ” 的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 ” 江淮汽車 ” ) 在乘用車上屢屢受挫。江淮汽車最近發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總收入 363.31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2.2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4782.73 萬元,較去年同期的 2.19 億元大跌 78.13%。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江淮汽車正處於戰略轉型階段,雖然營收有所增長,但銷售不振、新能源車補貼退坡,重 新髮力乘用車並非易事。

▲ 江淮 iEV7S

利潤下跌超七成

根據日前江淮汽車發布的三季度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總收入 363.31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2.2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 4782.73 萬元,較去年同期的 2.19 億元下跌達 78.13%。

與此同時,江淮汽車公布了政府在前三季度的補助金額為 10.28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7.39 億元。

事實上,江淮汽車去年的銷量就異常慘淡。由於 SUV 產品銷量下滑的影響,2017 年全年江淮汽車銷量均處在下滑狀態,整年共銷售乘用車 22.22 萬輛,同比下降 39.5%,與年初預定的 40 萬輛目標相去甚遠。其中,SUV 車型共銷售 12.13 萬輛,較 2016 年減少 15.42 萬輛,同比下降 55.96%。

步入 2018 年,江淮汽車仍然沒有止住下跌趨勢,據 2018 年上半年財報,江淮汽車上半年做到營業收入 237.09 億元,同比下降 6.34%,做到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63 億元,同比下降 52.58%。在銷量上,江淮汽車今年 1-6 月乘用車共做到銷售 9.97 萬輛,同比下降 11.57%。其中 SUV 車型繼續下滑,共銷售 4.48 萬輛,同比下降 33.28%。

今年初,江淮汽車同樣定下了乘用車年銷量 40 萬輛的目標,然而前三季度過後,江淮乘用車累計售出 152413 輛,僅完成年銷目標的 38.1%。另一方面,江淮新能源車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銷售 37767 輛,同比增長 115.87%,江淮正向新能源市場發力。

SUV 漸失主流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最近走訪了江淮汽車在京城內的多家 4S 店,發現多數店內都沒有轎車及 SUV 車型,在問及原因時,一位銷售負責人表示,江淮的轎車在北京幾乎沒有市場,銷量很差,所以就不賣了。

而對於關注度仍然較高的 SUV 車型,該負責人表示,” 由於江淮的 SUV 產品競爭力較弱,賣的一直不是很好,現在店里都只賣銷量相對較好的 MPV 和新能源車型了 “。在記者走訪的多家 4S 店中,只有一家有江淮瑞風 S3 和 S7 等 SUV 車型在售賣,售價在官方指導價的基礎上會有 5000 元左右的優惠。

北京商報記者在江淮官方網站上看到,目前網站上顯示的燃油車中,轎車車型只有瑞風 A60 與和悅 A30 兩款;而 SUV 也僅有 S2、S3、S5 和 S7 等 5 款車型。

同時,在易車網上記者看到,江淮瑞風 A60 在北京只有一家 4S 店有售,但據記者了解到,該店也只能預定該車型,沒有現車出售。而和悅車型則顯示北京沒有經銷商,其中和悅 A30 顯示已經停售。同樣,在汽車之家網站上,江淮汽車在北京地區線上的售賣情況與易車網相差不多。

汽車專家賈新光表示,江淮的轎車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好,多年下來,原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也被蠶食殆盡。而 SUV 產品本來做的還可以,但是近年來沒有抓住 SUV 市場的發展,也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補貼退坡前景難料

與轎車和 SUV 車型慘淡的數據相比,江淮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更加可圈可點。北京商報記者在 4S 店內也發現,江淮的純電動車在各家店內都有銷售,其中不乏續航里程在 500 公里級別的主力車型,並且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還會有幾千元的優惠政策。

事實上,近兩年,江淮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較為顯著。2016 年,江淮汽車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為 1.84 萬輛,2017 年銷量增至 2.83 萬輛,增幅超過 50%。今年前 5 月,江淮純電動乘用車售出 1.82 萬輛,同比增長 183.95%。乘聯會數據顯示,7 月,江淮 IEV 以 5183 輛的銷量位居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首位。

▲ 江淮 iEV6S

不過,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漸退出市場也成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此前曾表示,新能源補貼的退坡,是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導入期到成長期之間過渡的必經之路。為了確保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就需要與國外品牌進行正面競爭,解決 ” 後補貼時代 ”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生存發展問題。

在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受去年四季度銷量基數大、部分地區國六排放標準提前實施以及新能源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今年國內汽車行業形勢不容樂觀。在江淮加碼發展新能源的同時,應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尋找新的盈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