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七幕人生:本土化音樂劇6年演出超1000場
楊嘉敏 受訪者供圖
很多小女孩聽著「灰姑娘」的故事開啟了自己的「公主夢」,如今正在北京上演的中文版音樂劇《灰姑娘》,讓孩子們在「神奇魔法」互動中得到音樂、舞蹈等美的熏陶。
這樣的劇是七幕人生創始人兼CEO楊嘉敏看好的「稀缺資源」。2009年從北京大學英語系畢業後,楊嘉敏赴日本在軟銀集團工作兩年,2012年回國創辦七幕人生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致力於引進經典音樂劇的版權,製作中文版在國內演出,6年來演出超過1000場。
「越難越說明這是一個壁壘,後來者很難復制」
「七幕人生」取自莎士比亞的戲劇《皆大歡喜》,裡面把人的一生分為七個階段,從嬰兒到暮年,每個人都有登場和退場。楊嘉敏希望用音樂劇把人生故事講述得更精彩。
楊嘉敏大學時就喜歡音樂劇,在日本工作時,她看到了音樂劇市場的潛力和可復制性,專門做了一下研究,發現其票房竟能達到電影票房的70%~80%,較大的兩三家公司能占有約90%的市場,其模式是從歐美引進經典音樂劇,改編成日文版演出。
聯想到中國文化市場處在消費升級期,經典音樂劇市場還是空白,楊嘉敏索性把愛好和創業結合起來。
音樂劇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市場,楊嘉敏一開始把核心觀眾年齡定位為18~25歲,「這撥人是音樂劇的資深粉絲,他們能看懂很多梗」。比如《Q大道》,幾乎場場爆笑不斷。
觀眾隨著文化市場的復興在成長。七幕人生的《音樂之聲》上演後,很多人反饋希望有「合家歡」的作品,這樣全家人可以一起看。所以,楊嘉敏和團隊決定拓展觀眾群,把家庭觀眾放在首位,「像我們馬上要做的《放牛班的春天》,大人也能從中找到許多樂趣,這類內容在中國很稀缺」。
「我們判斷音樂劇好壞一是有沒有好的故事,二是有沒有可以被傳唱的旋律。」楊嘉敏挑選劇本很用心,會選那些在國外獲過知名獎項,具有跨文化遷移可能性的作品。
在談合作的時候,國外版權方最看重能否把劇做好,有沒有經營的能力。所以楊嘉敏努力地帶領團隊增加製作能力和體量,「你要匹配相應的實力去拿到那個劇」。2012年,創業之初她在英國看到一個劇,從2013年開始版權談判,由於此劇所需的製作難度很高,一直到今年才談成功。
音樂劇本土化最難的是翻譯,外語中的「笑點」讓中國觀眾笑出來並不容易,「每翻譯完一個劇,譯配的同事都會掉一堆頭髮。」楊嘉敏說。
在製作過程中,組織團隊經營,使每場演出有序進行,確保即使演100場,演員也能保持好的狀態,這在楊嘉敏看來是「很重的事情」,需要非常精心化的經營與管理。楊嘉敏慶幸,公司基本摸索出了自己的標準化製作流程。
「要踏踏實實深耕這個行業。」楊嘉敏展示了一種逆向思維,「越難越說明這是一個壁壘,後來者很難復制。」
一個「三無」的音樂劇最後一票難求
1987年出生於浙江衢州的楊嘉敏,有很多親友經商,從小耳濡目染的她也一直有創業的想法:「大方向想清楚,只要有30%的把握,就去做吧!在做的過程中,見招拆招!」
回國創業,她第一個找的人是「當時唯一認識的活躍在戲劇圈」的大學老師約瑟夫·格雷夫斯,他在北大執教戲劇已有10年,「他覺得普及戲劇的最好方式是把作品做出來,讓更多人看到」。
他們選擇的第一個劇本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我,堂吉訶德》。楊嘉敏拿出工作攢下的積蓄30萬元,投入音樂劇的製作中。沒有演員,就找了北大的學弟學妹演,約瑟夫親自飾演堂吉訶德;沒有大劇場,就在一個100多人的社區小劇場演;沒有觀眾,發動所有親朋好友來看。
但是沒有錢做宣傳,著實讓楊嘉敏費了一番心思——當時微博很火,她就翻看一些大V的號,看誰提到過音樂劇,說明對這個行業有興趣,就發私信請他們來看,「一次不成多發幾次,還真的請來一些大V,他們看完劇主動發了微博,其實我們沒有任何私交。這是當時唯一的宣傳手段。」楊嘉敏回憶起來依舊感慨。
20場英文的《我,堂吉訶德》,由於「良心製作」和大V宣傳,最後幾場竟一票難求,這讓坐在門口售票的楊嘉敏有了信心。
也是在售票時,她遇到了後來成為合夥人的中文譯配程何,兩個人聊起音樂劇,有許多共同見解。程何優秀的翻譯功底堅定了楊嘉敏走音樂劇本土化的道路,第二部劇就開啟了中文版製作。
「和時間做朋友,做得越久可能做得越好」
「一個新品牌想要落地,往往是年輕人先嘗鮮。」培育市場成為「七幕人生」當前著力在做的事。他們製作了集錦作品《你好,音樂劇!》,與教育部的「民族藝術進校園」合作,2017年走進了50多所高校推廣音樂劇。
親身接觸是音樂劇推廣的最好辦法。楊嘉敏介紹,公司成立後第二年做用戶調查時,80%的用戶是第一次進劇場,今年上半年的調查中這一數字變成了30%。
拓展新市場是楊嘉敏帶領團隊積極在做的另一件事,暑期夏令營就是從去年開始的嘗試。在做合家歡劇目的時候,有招募小演員的需求,團隊發現觀眾是一個很好的來源——許多孩子看完劇以後,有強烈的意願學習音樂劇表演,既可以作為興趣培養,又有機會到舞台上體驗和鍛煉。
楊嘉敏很看好這項新業務,認為不僅能提供給孩子藝術課程和啟蒙,還可以培養音樂劇的長期用戶:「藝術培訓是一個存量加增量的市場。」
不過,她也強調:「演出肯定是我們最核心的一塊兒。」從剛創業時演出只能在100多人的小劇場,到現在2000人的大劇場;從一開始只在北京,到現在每年在50多個城市巡演;從巡演又到即將在北京、上海、深圳投建自有千人劇場,這些變化令楊嘉敏感到踏實,公司今年順利拿到了B+輪融資,並且開始盈利。
「我們做這個事兒一方面能讓中國觀眾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世界上最優秀的音樂劇;另外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夠改變下一代的審美、創造力。」 楊嘉敏覺得,這是可以一輩子去做的事業,「和時間做朋友,做得越久可能做得越好」。
實習生 孔媛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聰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