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帶來的是希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改革故事】

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街道三裡河二區一家小小的修鞋攤子,是外來務工人員劉家奇的事業。他靠著修鞋子、修手提包、修自行車等手藝養育了一雙兒女。如今,女兒大學畢業找到好工作,兒子在讀研究生,「祖輩放牛養家,沒有識文斷字的,全家人沒有圓的夢一次都圓了。」他笑著說,這是教育帶給一個普通百姓的獲得感。

1985年2月,高中畢業的劉家奇從四川廣安來到北京,在月壇街道成為一名個體修理工人。月壇社區居民對他像街坊一樣,除了白天修鞋修車,晚上還請他看管自行車庫,這樣他居住的困難也解決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劉師傅有了一兒一女,正趕上教育「兩基攻堅」大潮,社工們幫他寫申請書、開介紹信、準備證件,兩個孩子順利進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讀,女兒讀書期間還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區級優秀班幹部」。他享受了義務教育的「兩免一補」,入學不用操心,上學也免費。

由於戶籍在廣安,兒女們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孩子們帶著中小學全優的成績回到廣安高考,女兒以638分的成績考取中國傳媒大學,兒子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取北京郵電大學。至此,一家人在北京團圓。

這是劉家奇的故事,也是大陸教育事業一步步改革推進的縮影。從有學上到免費學,再到上好學,一個個厚重印記背後鐫刻著兩個清晰的字:公平。

2006年起,國家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約1.1億名學生的學雜費和教科書費,為中西部地區約124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費補助,建立起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到2014年,農村中小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經過6次提高標準後,已經達到中西部小學600元、初中800元,東部地區小學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穩定增長機制。同時,對寄宿制學校適當提高補助標準,並要求地方在分配資金時向寄宿制學校、規模較小學校傾斜,從2010年起執行「對不足100人的農村小學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的政策。國家明確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經費時,重點向邊遠、民族、貧困地區傾斜,向艱苦、偏遠、高寒地區的薄弱學校傾斜,向規模較小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傾斜,以保障各類學校正常運行需要。

一個個數字背後,是中國教育大提速的聲聲號角。

公平,不僅要補齊短板,更需要給每個孩子適合的教育。國家持續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啟動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出台高考綜合改革相關政策,印發《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改變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重理輕文、唯分數等突出問題,逐步建立基於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的多元錄取機制,引導初中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衡量人才的標準從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條條大路通羅馬。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增長,還有心智的成熟、品德的磨礪。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2015年,印發《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持續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中小學德育工作提供規範指導,努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豐富、學段銜接、常態開展的中小學德育工作體系。

來源: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