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官網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對2017年以來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這份將近200頁的報告,從過去的八個章節改版成三大部分、23個專題,也較往年更為詳實。在第一部分「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提及國內的首個專題,《報告》便直指非金融企業的高杠桿及治理問題。而房地產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高杠桿發展模式和房價過快上漲並存,行業風險有所上升,相關風險可能通過多管道影響金融體系。因此對於參與其中的房地產企業,《報告》同樣指出它們存在的問題:債務率高,融資方式複雜。
其中考慮到房地產行業風險會通過多種方式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央行給出的建議包括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防范房地產領域的不當和過度融資,以及出台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10月29日,中央遏制房價上漲的決心不會發生改變,調控舉措不是裝裝樣子的「花拳繡腿」。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在第三部分「宏觀審慎管理」分析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及監管時,同樣對房企有直接表述。《報告》指出,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金融機構,事實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它界定了5類金融控股公司,其中有4種分別是國務院、地方政府批准設立,央企設立的公司,以及阿里巴巴、騰訊、蘇寧雲商、京東互聯網企業。另一種則是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通過投資、並購等方式逐步控制多家、多類金融機構,如明天系、海航集團、復星國際、恒大集團等。《報告》明確指出,當前大陸金融控股公司的突出風險,主要體現在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金融機構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一些企業投資動機不純,通過虛假註資、杠桿資金和關聯交易,急劇向金融業擴張,同時控制了多個、多類金融機構,形成跨領域、跨業態、跨區域、跨國境經營的金融控股集團,風險不斷累積和暴露。諸如盲目介入金融業,通過多個金融牌照獲取大量資金用於其它用途;虛假出資,短短幾年內總資產翻了上百倍;集團運作,通過整合更多地利用政策差異進行監管套利;隱匿架構,隱藏受益所有權和控制關係;逃避監管;關聯交易,利用所控股金融機構向實際控制人進行利益輸送;急劇擴張,一些企業集團已經做到了驚人的擴張速度與規模。《報告》將部分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金融機構形容為「野蠻生長」,並認為這已經成為「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具有急性病特徵的問題」。因此,應建立相應機制性安排,強化金融控股公司監管。
央行在撰寫的報告時提出對金融控股公司7方面監管制度:一是明確市場準入監管。堅持金融是特許經營行業,未經許可不得從事金融控股公司活動,不得在名稱中使用「金控」「金融控股」等字樣;二是加強資本充足率監管。三是設置資產負債率要求,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的資產負債率應當保持在合理比率之內。同時,資本金來源應真實可靠,嚴禁虛假註資、循環註資等行為;四是嚴格股權結構管理。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權結構和組織架構清晰,股東、受益所有人結構透明。五是明晰公司治理結構;六是增強集團整體風險管控;七是強化關聯交易監管。禁止反向融資,如所控股金融機構向金融控股公司提供融資;禁止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東、其他關聯方提供無擔保融資等。
中國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相繼提出「穩步」和「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這些政策促使金融業跨業投資步伐加快,投資金融業的實體企業日益增多。拓展金融版圖一直是眾多房企近年來的轉型方向之一,包括保險、銀行、證券、信托、基金、互聯網金融等業務,都是它們布局金融業的重要途徑。對於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央行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表示,這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增強資本實力,優化非金融企業自身的資本配置,促進服務業發展,還有利於增強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相互認知和理解。
對於房企自身而言,更直接的原因或許在於,房地產行業拿地成本增高、資金受限等原因,房企利潤逐漸下滑,加大和金融業務的合作意味著可以獲取投資收益,並在新的戰略業務上創造新盈利點。更長遠的目標,則是促進地產與金融的協同。以互聯網金融平台為例,房企通過互金平台可以展開供應鏈金融業務,具體包括應收帳款融資、商票質押借款融資,將企業經營生產中產生的採購、服務合同通過金融化手段獲得資金。某房企推出的理財產品用於自身項目融資,目標規模達數百億以上。不過,隨著國家對金融風險的監管力度加強,企業對金融機構的投資在近年來有所收縮。其中,部分房企投資的互聯網金融平台逐漸減少或停止發布金交所產品,部分資金直接對接融資企業的產品同樣受到影響。
內容來源:觀點地產網
關注新浪房產
獲取更多樓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