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縣三合鄉中心小學 蘇明娟(大眼睛 8歲)每天往返24里山路刻苦求學  解海龍 攝

踏在時代的脈搏上

——記攝影人解海龍

張世瑾

最近,由解海龍創辦的「龍影廊」落戶北京國際攝影藝術科技苑,「我們」主題攝影展也在此開幕。解海龍直言,攝影人這個群體,一直都是把鏡頭對準自己以外的各個領域,都是用第二或第三人稱來表達主觀和客觀思想情感,而「我們」這個主題影展,就是用第一人稱——「我們」。攝影人創作的瞬間,體驗生活的經歷,相聚言歡的時刻被相機記錄,留下了一幅幅難忘的影像。

在展廳里有許多熟悉的影像:正在寫字的小女孩抬頭看向前方,明亮動人的眼睛里透露著專注;一個剃了光頭的小男孩安靜地坐在桌前,凝神聆聽老師的講解,他那炯炯有神的雙眼、緊繃的小臉突顯出上課時的嚴肅不茍;那位雙手插兜,酷酷地坐著的小男生雙眉緊蹙,神色投入地跟著老師在朗讀,從他那滿是破洞的棉衣、書包,簡陋的桌椅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學習境況並不太好。這三個場景的主人公分別是「大眼睛」蘇明娟、「小光頭」張天義、「大鼻涕」胡善輝。他們的人生因為表現自己的三張照片而改變,而那個持照相機的人就是解海龍。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解海龍用自己的相機記錄著時代的變化,也是通過他手中的相機引起公眾對慈善事業的關注,推動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慈善行動——「希望工程」的發展。小小的相機,黑白兩色的照片,攝影的力量如此真實可感。

「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頒布實施,社會的角角落落都在發生著變化。解海龍是在1979年拿到了第一台屬於他自己的相機,借著時代改革的春風,他眼里都是「活兒」。那時人們的著裝、髮型、行為方式等等都在發生著變化。「日記已經記錄不來這麼快,這麼多的變化了,但是相機可以啊,它可以真實地記錄你生活的變化。」談起往事,解海龍沉浸於當年按下快門那一刻的興奮之中。北京龍潭湖公園里,一個赤裸上身練習拳擊的年輕人沖著鏡頭快速擊出一拳,超出景深範圍的拳套賦予照片一股強勁的衝擊力,《拳擊手》表現出了時代變革的衝擊力;大學恢復招生後,自行車、飯盒、夜校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符號,《夜幕靜悄悄》講述著一代人為了學習知識,為了改變命運而拼搏努力的夜晚;《古與今》記錄的是第一座由大陸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玻璃外牆建築——長城飯店,與它遙相呼應的是一座古樸的亭子,現代化的建築與傳統的亭台相比照,時代變遷的感覺迎面而來。

「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文化館輔導員劉加瑞的一句話點醒了解海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是解海龍的創作高潮期,每個月都會拿到獎牌、獎杯。老師的話如同當頭棒喝,自此他從否定已有成就開始,收起過往的榮譽,將視線轉向基層農村。他與朋友們陸續走過河北、山西和內蒙古多地的農村,他們拍披著大羊襖系著手巾的農民,拍小井、石碾子,拍風光。也是在這一路中,解海龍找到了自己的「選題」。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標語讓解海龍在大雪中坐了半個多小時去思考,「有什麼標語,就說明這里有什麼問題。」回想起過去自己在其他地區農村的拍攝經歷,有很多地方的孩子在該上學的年齡卻沒去上學,也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在學校里面一起玩耍,有在校外背著弟弟趴著看的孩子。想到這里他更為迫切地想要知道這些孩子們的故事,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攝影不僅僅能記錄生活,表現變化,更重要的是攝影作品可以成為傳遞人文關懷的媒介,產生感動人心的力量。在那個國家在發展變革、社會轉型的時期,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解海龍通過深入生活,切身地體察感受,找到了基層教育存在的問題,並通過他的攝影作品成功引起了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1991年一年的時間里,解海龍走過了12個省、28個縣、100多所學校,拍攝了70個膠卷,行程兩萬餘里。大別山、太行山、沂蒙山等等他走訪的許多革命老區,戰爭年代那里的人民為了革命的勝利付出熱血與生命,但新的時代里那些英烈的後輩卻沒有條件接受教育。「我是含著眼淚拍下一張張作品的。」解海龍說。採訪過程中的兩次被搶劫的經歷更加堅定了他要改變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狀況的信念。第一次是解海龍在車站買票時,手里的五十元錢被等候已久的一個青年扯去一半。不依不饒的青年在解海龍進站後還向他討要五十元的另一半;另一次是在銀川的汽車上,五個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在半路上拿著刀進行搶劫,一邊說幫幫他們,一邊拿刀逼著車里的人拿錢。這兩次經歷深深留在解海龍的記憶中,他說「像這樣的孩子,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文化,該上學的時候不上學才這樣,教育真是大問題,你現在不蓋學校,以後就要建監獄。」

「解海龍的攝影,從來不是單純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微妙感受,而是作為關心他人的工具。鏡頭的一端,是他要關注的人;另一端,是他的心靈。當他長途奔波,行進在偏鄉僻壤的時候,糾結在心的,是校園內外的孩子。為了誰?為了孩子!」李樹峰以質樸的言語對解海龍作品作出評價。解海龍用相機拍下了貧困兒童教育的狀況,一幅幅照片訴說著一個孩童、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的故事。不大的磨盤擔負著黑板、課桌和板凳的職能,三個學生或跪或趴,正在磨盤上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他們身上的棉衣與遠處山坡上的積雪讓人感受到此時此地的溫度並不高。一個老師,三個學生,一個磨盤,這就是山西省靜樂縣的「磨盤小學」。大雨傾盆,雨水注入教室,本就老舊的教室更顯破落,地面上坑窪泥濘,用來向外淘水的器具還漂浮在積水上,這是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周七家小學師生們的教室。但這一切並未影響到教師授課,學生聽講。毛克鳳因為幾十元錢的書雜費與父親發生了爭執,細看他們身後的土坯房、破舊的棉被便可以想像,這幾十元對這個家庭來說可能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這是1991年5月發生在山東省平邑縣保太鄉的學生毛克鳳身上的故事。

解海龍用影像助力公益事業,助推「希望工程」的發展。通過媒體的宣傳,主題展覽的舉辦,解海龍拍攝的一張張「大眼睛」,一幅幅真實的鄉村學校情景,向海內外的民眾傳遞著貧困地區兒童們「我要上學」的渴望。解海龍的攝影作品中寄寓的人文關懷精神深深地打動著觀者,無數人看過之後都想要了解孩子們的情況,為他們募捐,希望他們的學習、生活環境可以得到改善。1992年,解海龍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辦了一個大型展覽,40張照片一下子就引起了轟動,參觀展覽的人很多,看完後大家都主動捐款。紀實攝影的真實能量在此展露無遺。「希望工程」計劃正是依靠這些影像力量的推動,成為大陸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力的民間公益事業,蘇明娟的那雙「大眼睛」成為貧困兒童渴盼上學的表征。一張照片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解海龍那極具故事感與生命力的照片幫助大量貧困兒童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以蘇明娟、張天義、胡善輝為代表的適齡兒童在得到資助後順利完成學業,而後在社會的不同崗位盡職盡責,回饋社會。

「不要使攝影藝術只流於表面的虛浮」

30年風雨歷程,解海龍始終站在公益事業的前線。在華辰2006年秋季拍賣會上,主辦方推出了中國第一個影像藝術拍賣專場,解海龍的作品「大眼睛」以30.8萬元創該專場的最高成交價格。這些錢都被解海龍拿去在西藏捐建了「大眼睛」希望小學。2011年解海龍獲得新華社、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舉辦的「關注貧困」全球攝影大賽「貢獻者獎」,比賽獎勵的8000美金被他悉數捐獻給了希望工程。解海龍說:「以前我是動員別人捐款,現在我有錢了我也要主動捐款,中國的公益事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身為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的解海龍,時常下基層為大家分享攝影知識,盡己所能為基層的文化事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愛心。解海龍表達出了他對當下攝影現狀的擔憂。在他看來,當下攝影作品更多的是表現風花雪月,忽視了人性中自然的「真」,所以很缺乏有意境、有思考深度的作品,如何讓一幅照片給人以思考,讓人們從照片里學會讀圖,去了解照片背後的故事,這才是攝影工作者們亟待去解決的。作為一名公益攝影人,他希望能多給攝影愛好者們傳授自己的經驗心得,讓他們學會讀圖並去關注拍攝事物深層的東西,不要使攝影藝術只流於表面的虛浮。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解海龍攝影作品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查畈村 大陸每年有100萬像張天翼(小光頭 7歲)一樣聰明可愛的孩子因貧困而失學 「我想上學」是他們共同的願望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87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安太鄉寨懷村小學 戴紅英老師背著不滿五個月的小女兒上課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1年4月,河南省新縣八里畈鄉王里河小學 胡善輝(大鼻涕 8歲)在大聲朗讀課文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1年5月,山東省平邑縣 毛可鳳同學功課很好 可一到繳書雜費全家便犯了愁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1年4月,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周七家小學 一場春雨教室便一片泥濘 孩子們繼續上課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2年3月,山西省靜樂縣神峪溝鄉南巖頭村全校師生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3年10月,雲南省紅河縣蝦哩村垤瑪小學  校舍年久失修 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學生們只好露天上課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1993年10月,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周七家小學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2014年6月,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這是1990年5月建立的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藝術報

解海龍|攝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靠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