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逆境中主動出擊,擴進口有哪些選擇?
導語
近年來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已大幅降低,今年前三季度淨出口對於GDP增長的貢獻率為負值,傳統依靠出口拉動經濟的管道在減弱。
文|沈建光
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召開,作為全球首個進口博覽會引發廣泛關注。
實際上,今年以來,中國高層已經多次表態將擴大進口,並落地了一系列調降進口關稅的政策。種種跡象表明,決策層正在進行一次主動調整,中國已從過去單純強調出口,演變為進出口並重、主動擴大進口。中國加大進口的意圖是什麼?未來加大進口有哪些方向與政策支持?
加大進口內外兩層因素使然
在筆者看來,中國加大進口主要與內外環境的改變有關。一是從內部環境來看,金融危機使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發生改變,由外需拉動的經濟增長轉向內外需並重。可以看到,近年來,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已大幅降低,今年前三季度淨出口對於GDP增長的貢獻率為負值,傳統依靠出口拉動經濟的管道在減弱。
與此同時,十九大以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伴隨著中國人均GDP超過8800美元,居民對消費品質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對先進醫療藥品、教育產品、高端生活用品等領域的需求日益增加,加大進口可以補充居民多樣化的需求。
從外部環境來看,近年來,「去全球化」思潮興起,中國長年保持大量貿易順差遭到美國特朗普總統為主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質疑與外部壓力。此外,加入WTO之後,中國對外出口迅速擴張,但進口相對有限,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外開放程度的質疑。在此背景下,中國主動求變,擴大進口、即使內部需求增加所致,也有助於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緩釋外部壓力,加強國際合作。
擴大進口的主要方向
既然擴大進口符合內外部需求,那麼,未來擴大進口有哪些方向和選擇?筆者試圖結合當前中國進口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給出答案。在筆者看來,當前中國進口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短板:
一是進口量相對不足,低於同期中國出口量,面臨開放不足的外界質疑,仍有提升空間。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截至2016年底,中國服務和貨物貿易進口總額占GDP的比重為17.4%,而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已經接近20%。而橫向比較來看,當前全球平均的服務和貨物貿易進口總額占GDP的比重約為20%,中國進口量顯得相對不足。
二是消費品進口處於較低水平,尚不能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一方面,體現在量上,中國貨物進口以資本品和中間品為主,多為資源品和設備進口,而消費品的占比很低,美國、日本消費品進口占比均長期保持在20%以上,中國在2017年底僅為5.7%。另一方面體現在結構上,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支出的構成已發生極大變化,2017年中國恩格爾系數低於30%,代表生活品質提升的高端進口消費品需求旺盛,如醫療保健產品、化妝品等,而與之不相稱的是,截至2017年底,中國消費品進口仍以食品、服裝、汽車等為主,醫療保健、化妝品的進口金額占比分別僅為13%和4%,供需呈現出一定不匹配。
三是服務進口多樣性亟待改善。截至2017年底,中國貨物進口與服務進口的占比分別為78%和22%,在近幾年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服務進口不足貨物進口三分之一,當前服務進口仍以旅遊、運輸等傳統服務為主,金融服務以及依賴專利、知識產權的高端技術服務占比較低。
提升進口尚需政策組合拳
11月5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了未來擴大進口的五點措施,包括激發進口潛力、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等,上述舉措與今年4月習近平在博鰲的主旨發言相得益彰。
從實踐來看,降低關稅是增加進口的重要內容。5月以來中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降低進口關稅稅率的政策,涉及食品、音量、家電、服裝、醫藥、汽車等多個門類。但政策落地以來,整體進口水平較前期變化不大,7月、8月、9月大陸進口金額分別同比增長22.6%、19.8%、19.1%,較為平穩。
多數商品進口量未見明顯提振,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在涉及調降的商品稅目中,僅可觀察到為數不多的少類商品,如汽車整車、空調、啤酒等少數商品的進口數量在7月進口短期的沖高效應,分別達到53.1%、91%、31.1%,但政策利好逐步消化後,9月又均降為負值。
在筆者看來,相關產品降低關稅卻並未帶來相應進口提升,主要與以下兩方面有關,一方面,受到大環境影響,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整體面臨下行壓力,需求疲軟,伴隨著收入增速下滑,今年以來,消費增速整體上保持低位。另一方面,進口關稅只是進口商品附加成本的一部分,購買進口商品還需承擔增值稅,少數商品還需繳納消費稅,如乘用車消費稅依據汽車排量不同稅率從1%到40%不等,高檔化妝品的消費稅稅率為15%。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擴大進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未來政策層面需要通盤考慮,提升進口尚需政策組合拳。在筆者看來,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出嘗試:
一是逐步引導進口結構調整,重點加大優質消費品、高端服務的引進,畢竟當前已有相當一部分居民通過海外購物,網上購物的方式獲得相關商品服務,顯示當前國內供給無法匹配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
二是繼續切實推動減稅,除了降低進口關稅以外,還需關注增值稅、進口商品消費稅等稅種的進口綜合稅負,結合當前擴大進口的策略,對進口綜合稅費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
三是積極尋求擴大國際合作範圍,將進口博覽會作為常態化出口,推動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係及經濟往來,這也是中國進一步開放的舉措,有助於緩釋外界質疑,並為抵禦貿易摩擦風險提供助益。
四是優化營商環境,繼續積極引進外資,加大服務業的開放,特別是擴大教育、醫療、服務業的開放力度,同時確保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一視同仁,打破中國行業進入的玻璃門與旋轉門,切實落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讓開放的舉措「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讓進一步開放的舉措早日惠及各界。(完)
文章來源:《財經》雜誌2018年11月6日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