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是個尷尬而矛盾的現實:一方面,在網上搜索「企業監控軟體」等關鍵詞,你會發現有上百個推介廣告,「限制員工上班刷微博的最佳解決方案」「員工想離職老板要先知」……老板監控員工的段位隨著成本可以無限升級。另一方面,調查數據顯示,97%的網友認為單位監控侵犯隱私,94%的網友表示,如果隱私遭到泄露或公開影響生活,會訴諸法律。不過,法律一定能幫「透明職場」的對抗方撐腰嗎?答案顯然不太樂觀。比如勞力法專家就表示,針對各類常見的職場監控行為,法律有不同的解釋,而判斷是否侵犯隱私權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是否「事先告知」。
不過,真正的問題在於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事先告知」就可以肆意妄為了嗎?事實上,又不是每家企業都有深度的「國家機密」,法律該如何界定老板是窺私成癮還是正當監控呢?第二,時下就業壓力飆升,員工基本處於買方市場,他們跟老板的「窺私欲」博弈的時候,究竟還有多大的話語權和空間?2019年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860萬,而就業需求相對旺盛的互聯網行業在今年第三季度的招聘量和去年相比竟也下降了51%,在此語境下,勞資關係強弱立判,老板們「全方位看穿員工」的權利如果不被法律制衡,各種過度監控的荒誕戲碼鐵定會輪番上演。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透明化職場」當然是內部管控最有性價比的事情。只是,上個班就覺得千萬雙眼睛時刻窺視自己——長期處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中,員工即便不會瘋魔,恐怕遲早也會焦慮或分裂。隱私權是個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工作與私事固然要分清,但是,社會化的人參與的社會工作,豈能24小時、360度像機器人一樣?有員工覺得「被監控無異於被人偷看洗澡」,這話雖然略有傲嬌的情緒,但它提醒我們一個常識與前提:「透明職場」的邊界,是把員工當人。
當老板們把監控軟體偷偷安裝在員工電腦裡、或者為了維護監控而在成本投入上大手筆時,還須記得另外兩個基本邏輯:一是「信任也是生產力」,二是正激勵的效果永遠好過負激勵。一句話,勞資皆不易,相煎莫太急。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