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崇拜」時代 線下徵信數據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P2P Comment

像「老黃牛耕地」一樣做線下信用數據,這種方式看似原始,但由於保持著借貸中實地調研的環節,服務得以不斷下沉,這也使得收集到的數據更為真實、連貫,同時也有助於企業結合經濟周期設計出更加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文|王曼卿

來源|P2P評論

互聯網時代,科技與金融的深度結合,已成為金融產業的重要方向之一。作為萬業之王的金融,特別是近年來風生水起的互聯網金融,說到底都是在做「信用」的生意,畢竟金融的本質就是給風險定價。

事實上,無論是傳統金融行業做出轉型,還是新金融業態快速成長,通過線下的方式獲取需求人群的徵信數據始終不可避免,在眼下一眾企業都在推崇線上數據價值幾何的同時,線下徵信數據的采集和分析依舊不可替代。

盡管線下數據對於社會大徵信體系的建立意義重大,然而對於企業來說,受到規模和盈利的制衡,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企業願意耐著性子、低下頭去做這種投入成本高、累積周期長的「工程」。正因如此,那些盡可能努力去平衡自身發展與社會價值的企業,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01

獲取方式原始 數據連續有效

對於需要深耕線下信用的企業而言,數據量和數據關係是兩個同等重要的事情:數據充分絕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在進行建模的過程中,歷史數據越多,用戶特徵還原度越高;而數據關係的確定,可以在各種變量中不斷提高核心數據本身的精準度。

對於一些數據可能會存在虛假或包裝,以及地域差異性而產生的問題,美股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平台信而富則認為,平台通過客戶自己提供或授權給外部合作機構獲取到的各種數據,很可能存在著質量問題,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原本有效的數據特徵、數據變量也會不斷變化。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除了要有專業的本地信息驗證人員、電核人員、審批人員進行核實和把控,還需要頻繁的用科學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評估。

比如一家餐廳的經營者想要申請一筆貸款,銀行、小貸公司的一般做法是,借款人要帶齊身份證明和資產證明的所有資料等,然後銀行會重點考查該客戶的個人信用情況以及個人收入狀況,特別是資產抵押物是否充足,最後結合線下盡調並最終判定是否予以放款。

「線上崇拜」時代 線下徵信數據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新聞 第2張

由於經營指標的離散程度非常大,企業可以輕鬆作假,因此在銀行審批放貸的整個過程中,線下盡調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環:

在對經營場所的盡調上,如果在某一地區,同樣的客流量、相同的消費結構(上班族占比)的情況下,同類餐廳的總營收和經營成本和這家餐廳有很大的出入,這個時候基本可以判斷,這家餐廳大概率有數據作假的嫌疑。要想復原它的報表,僅靠大數據基本做不到;

在對企業主信息獲取上,法人和實際控制人很可能是2個完全無關的人,特別是有些企業法人做出變更、甚至是因變更帶來的諸多財務上面的問題,僅從線上是無法即時捕獲的,需要通過線下走訪才能掌握真實情況。

傳統金融機構這樣的放貸方式確實有效控制了不良事件的發生,但從客戶體驗的角度來看,也存在著一定瑕疵:其一,需要需求方主動找到銀行提出申請和提交數據,有時候受到時間、空間等物理條件的約束,雙方在項目進度上會產生不對稱;其二,多數情況下,銀行方面還需要借款人提供足額抵押物才能考慮放款,這一「路障」的限制,使得很多存在真實用款需求的客戶未必能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

金融行業借貸業務的基礎是信用信息,往深了看其實是借貸主體本身的資質決定的,如果主體本身資產極少,是會被逐利的金融體系排斥在外的,無法產生信用信息,只能依靠民間孵化出來的一些辦法、且達到一定條件下,被會金融體系接納和進入大徵信體系。

02

眼見為實 交叉驗證 線上補位

事實上,散落在民間、非銀機構當中,有海量個人及小微企業(主)的數據信息值得挖掘,比如從地方性政府或第三方徵信機構獲得的司法、稅務、行政信息,從公開管道獲得的輿情數據等等,除了傳統金融之外,已經有越來越多深耕線下的資產端企業主體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數據庫,進而增加信貸風控能力。

對金融市場而言,把風控說的再重要都不過分,因為如果把金融市場簡化為資產和資本的雙向流動,那麼穿插其間的,就是風險定價。

此前,新金融機構都熱衷於大數據徵信,從業者們一致認為可以通過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對客戶做信用評級,從而有效降低金融風險。但目前來看,國內商業徵信市場非常分裂,比如BAT中,阿里巴巴積累的大數據主要取自淘寶和天貓的電商數據和支付寶的金融數據,騰訊沉淀下來的主要是社交數據,百度則更多是搜尋引擎帶來的內容數據。另外還有一些第三方數據公司,運用自己所長在某些垂直領域中存活和發展。

當然,在大家都在搞「線上崇拜」的時候,依然有一些企業更看重於線下徵信數據的獲取,在市場中尋找合作夥伴,結合央行徵信、其它信息系統以及社交網路的配合,為現有金融無法覆蓋和服務的人群的貸款精確定價。

「線上崇拜」時代 線下徵信數據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新聞 第3張

積木時代海城營業部的信貸員在盡調豆角大棚

那麼,這些企業是如何獲取線下小微企業、路邊攤、夫妻老婆店的信用?哪些數據可以被視為「有用」?積木盒子的資產信息合作方——積木時代CEO彭少新以所在企業的操作流程為基礎,給出了自己的一套「直接+間接+盡調」相結合的方法論:

直接應用:陪同客戶前往中國人民銀行列印個人央行徵信;間接應用:接入額度第三方大數據公司,如上海資信、中智誠、匯法網等數據提供;盡調挖掘:通過銀行流水記錄特徵,生意經營相關進出貨、耗能、發薪單據,借款申請人及生意夥伴、聯繫人的口述,借款申請人資產證明或合同等輔助性材料進行深度挖掘,補充缺失的徵信數據。

與此同時,所有數據收集都必須做到「眼見為實,交叉驗證」才可使用,比如,針對從事服裝加工的個體小廠,用雇員的發薪憑據和生意場地的耗能數據去反推產能,從而與借款申請人提供的盈利情況進行比對;再比如,發現隱藏在材料中的風險信息,比如通過銀行流水中的代扣記錄甄別多頭借貸情況等。

03

殊途同歸 完善社會大徵信

像「老黃牛耕地」一樣做線下信用數據,這種方式看似原始,但由於保持著借貸中實地調研的環節,服務得以不斷下沉,這也使得收集到的數據更為真實、連貫,同時也有助於企業結合經濟周期設計出更加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以積木時代為例,該平台成立至今4年中,已為市場挖掘出來自安徽、甘肅、廣東、浙江等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總人數為117564人,總信息量高達12838200條的數據,覆蓋了農林牧漁業、零售批發業、住宿餐飲業、文化教育業等十多個產業。隨著該公司業務范疇的不斷擴大,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之中。

「線上崇拜」時代 線下徵信數據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新聞 第4張

當然,這並不是否認了線上數據的地位和價值,和信貸CEO周歆明坦言:「線上與數據通常是在用戶主動授權的情況下,使用技術手段獲取用戶的央行徵信報告、金融卡交易流水、電商交易記錄等信息,主要是來判斷用戶層面的信用風險。線下則不同,由於線下的多樣性,我們除了關注於用戶層面的信用風險,還可以加入多種不同的數據維度對用戶的信用風險認定進行補充,例如車貸中可以應用車輛的使用信息,保單貸中可以應用用戶的保單信息等等。」

換言之,線上數據和線下數據其實並不衝突,各有優劣、互為補充:下沉市場上的小微企業客戶群體,數量龐大,但因為其「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財務制度不健全,信用信息缺失」等特點,單純通過線上數據挖掘不足以充分挖掘客戶群體和做好風險把控,在一定程度上,線下數據甚至更能真實反映小微客戶群體的現狀和現實需求。

正因如此,線下門店在信貸決策中,「了解你的客戶」至關重要。信而富相關負責人表示,新金融機構需要重視線下數據,特別是對偏大額的信貸,客戶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應用非常關鍵;同時還要時刻保持對風險的敬畏之心,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深耕線下數據的收集、積累和應用。

不難看出,線上數據和線下數據殊途同歸,說到底還是要落腳在社會大徵信體系的完善上來,在做到借、貸之間精細化運作的同時,助力普惠事業的快速推進。

「但必須說明的是,拓展下沉市場的資產業務,現階段確實是一個高投入的領域,需要時間來積累經驗、數據,調試業務邏輯和團隊。新金融公司對於線下挖掘資產數據工作的態度:首先要合規經營;其次發展要有耐心;第三團隊要善良和誠信。」彭少新如是說。

「線上崇拜」時代 線下徵信數據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新聞 第5張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線上崇拜」時代 線下徵信數據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新聞 第6張

推薦關注微信公號「互金通訊社」會有驚喜

「線上崇拜」時代 線下徵信數據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新聞 第7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