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江南古鎮的「活態」奧秘:「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一座江南古鎮的「活態」奧秘:「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旅行 第1張

首發:11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玲玲、魏一駿、方問禹

目前,南潯古鎮仍有約7300戶、20000原住民枕水而居,長期參與南潯古鎮保護的當地文化研究者徐順泉說,對於尚未喪失功能的古跡,重要特點是「人在其中」的生命力

南潯古鎮保護尤其重視「以人為本」,讓原住民有權利、有條件享受現代生活,做到傳統文化生態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共生

一座江南古鎮的「活態」奧秘:「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旅行 第2張

依水而生的南潯古鎮擁有天然的便利交通與水鄉靈秀。初冬早晨,遊客坐著搖櫓船從河面上經過。攝影:沈勇強

初冬清晨,當陽光遍灑黛瓦粉牆和青石板路,一艘搖櫓船伴著水波聲穿過橋拱,從河面上升騰的薄霧中悠然劃過,小巷中開始彌漫起早餐店的蒸汽,遊客陸續到來,小鎮的一天也由此被喚醒。

盡管地處長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擁有760多年歷史的南潯古鎮歷史風貌得以完整保護,其積淀的傳統文化也歷久彌新,滋養後人。

小橋流水與大宅園林相映成趣

「畫舫千家夾明鏡,石梁三道臥晴虹」。和許多典型的江南水鄉一樣,坐落於太湖南岸的南潯傍水而生,因水而興。縱橫密布的河網帶來了便利的交通,也讓水鄉市鎮沿河成街的布局自然天成。

自南宋建鎮以來,良好的自然條件加之當地百姓的長期生產實踐,輯里湖絲逐漸成為南潯一塊金字招牌,一縷縷潔白細韌的蠶絲將這個水靈的古鎮編織得愈加綺麗昌盛。

發展至清代,繅絲業已經成為南潯最主要的產業和百姓的衣食之源。質量上乘的湖絲在全國的生絲貿易中占到舉足輕重地位的同時,還遠銷海外,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為代表的「潯商」群體因此興起。

千年古橋、百年民居,以一鎮之規模,坐擁超過20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這是南潯古鎮的一大特色和優勢。懿德堂、尊德堂、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眾多大氣宅第和典雅園林有序分布,當年名門大族的氣勢猶可窺見一斑。

這批南潯富商不僅擁有殷實的財力,也兼具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同時他們在與外商的交往中又逐步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並體現在自己的生活中。

傳統的江南廳堂與浪漫的歐式建築被高高的馬頭牆攬入一院,中式廳堂安裝著西式天花板,鋪設著進口釉面花紋地磚,巴洛克式的建築物上卻又雕刻著牡丹等中國傳統花卉圖案——在南潯古鎮張氏舊宅建築群,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碰撞結合讓遊客嘖嘖稱奇。

行走在南潯古鎮,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並不少見。然而有趣的是,這些隱藏在大宅中的歐式建築,無論形制有多美,規模有多大,其建築位置都不在整座宅第的中軸線上。

走進張靜江、劉鏞、張石銘等近代名人故居,私家園林疊山理水,亭台樓閣步移景異。一些大宅大院與西歐建築融合,彰顯藝術與審美的中西合璧。

「從建築布局上可以看出,這些宅第的主人在建造西式建築時並沒有盲目追求和全盤照搬,只是吸收其中的精華,顯示出他們既遵循傳統文化的堅守,又博采眾長的包容。」南潯文化研究者沈嘉允說。

南潯的建築包羅萬象,凸顯了南潯人的包容開放思想。家住南潯鎮便民路的65歲居民方榮國平日里最大的愛好就是拿著畫板在古鎮寫生。「我從小就生活在這里,這麼多年,水鄉面貌和中西合璧的建築都保存得這麼好,我不僅要把它留在自己的記憶里,也要畫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

有形的宅第園林與無形的文化精神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因為保護與發展得力,南潯古鎮近年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等榮譽,並成為國內首個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古鎮。

一座江南古鎮的「活態」奧秘:「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旅行 第3張

南潯保留大量近代絲商的宅第園林,圖為一名遊客撐傘從園林石橋上經過。攝影:沈勇強

無形「財富」代代傳承滋養後人

在小蓮莊內,「叔蘋獎學金展覽館」靜靜坐落在廊榭亭閣構築的精致園林間,牆上獎學金的由來和歷屆得獎學生名單吸引著遊客駐足。 

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南潯富商中的有識之士將部分財力、精力用於文化教育事業,出現了以商養文、以商助教的現象,形成了經濟、文化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1939年,南潯「四象」之一顧福昌的後人顧乾麟秉其父「得諸社會,還諸社會」遺訓,在上海創辦「叔蘋獎學金」,並逐步擴展到北京、湖州等地,一直延續至今,累計獎勵學生近萬人。

「對我來說,最讓我震撼和感動的或許不是絲商巨額的財富,而是像‘得諸社會,還諸社會’這樣的社會責任和氣度擔當。」遊客朱浩傑說。

今年6月,南潯「四象」之首劉家的後人劉世颎率領子孫回鄉尋根祭祖。在家廟前的廣場上,劉世颎告訴子孫們一個故事:老祖宗劉鏞喜得孫子後,全家皆大歡喜,但是劉鏞認為「擺宴席慶祝不如把錢花在造橋鋪路之上」。

歷經百年的青石板無言,經年累月的雨滴日曬和居民遊客的踏足讓它平添了厚重和滄桑。而各家量力而行,捐資造路奉獻公益的精神,順著石板鋪就的小路代代傳承。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早晨,潯溪中學的教室里傳來陣陣朗讀聲,學生朗誦的正是《禮記》中的《大學》片段。

「學校深入挖掘南潯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開展‘頔塘之韻’拓展性課程,如‘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等也是學生拓展學習的內容。」潯溪中學校長馮月忠說,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更好地親近歷史,傳承他們的思想精髓,讓這些樸素的道理與良好的人格典範深入人心,從而形成優良的班風校風。

靜水流深,優秀的精神文化財富在南潯正無聲傳遞,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南林花園,家風長廊前經常有社區居民駐足觀看。

「孝老愛親、鄰里和睦、誠信做人」等平實的話語在長廊內集中展示,這些都是小區內居民的家風家訓。「看似平淡的話語卻是為人處世的真理,到了我們這一代,有責任把這些精神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居民陳振才說。

南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楊長海認為,通過建築保護與開放,古鎮名人積淀的崇文重商、信義向善、開放包容、敢闖進取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哲學,也歷久彌新、重現光芒。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家風家訓的傳承弘揚作為載體,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在當下展現出時代生命力。

一座江南古鎮的「活態」奧秘:「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旅行 第4張

在南潯古鎮,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與古鎮保護和適度開發有機融合,讓古鎮形神兼具、活態傳承。攝影:沈勇強

「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兩人方能合抱的立柱撐起十餘米高的屋頂,廳堂正中高懸「端義堂」牌匾,身處其間,依稀可以感受到當年絲商雲集的氣派莊重。南潯古鎮絲業會館內的陳設一如百年前,讓人不由地屏氣凝神,放緩腳步。

地處長三角發達地區,如何在商業開發誘惑下得以妥善保護,尤其考驗地方政府定力與遠見。南潯區委書記夏堅定說,近年來南潯始終秉持「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的原則,不斷深化古鎮保護認識。

「事實上,對古鎮的保護始於上世紀50年代,從80年代開始,各方主動保護意識逐漸增強。現在看來,在改革開放初期‘拆舊建新’的潮流下,作為工業重鎮的南潯能主動提出保護古鎮,是尤為難能可貴的。」南潯區圖書館館長陸劍說。

2011年,南潯區成立古鎮管理委員會,系統梳理古鎮房產、古建築、居民等情況,形成翔實數據庫,此後編制《南潯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大運河南潯段遺產保護規劃》《南潯古鎮部分歷史水系修復項目》等規劃,並於2016年啟動古鎮保護利用三年行動計劃,從優化空間布局入手,促進古鎮整體性保護。

「文物的特徵之一就是不可再造,一旦損毀或利用不當,重新建造的只能叫仿古建築而不是文物。」南潯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李彥說,一定要把南潯古鎮保護好,已成為南潯人的共識。

而完整的古鎮風貌背後,離不開許多人對當中每一個元素的默默堅持和守護。

1924年,南潯「四象」之一劉鏞之孫劉承幹耗時4年建成了大陸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樓——嘉業堂藏書樓,後由其本人連同藏書捐贈給浙江圖書館。

上世紀80年代,鄭興寶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後,因種種機緣成了嘉業堂藏書樓的管理員。作為土生土長的南潯人,他深知這份責任的重大。

此後的30餘年里,不管是數九嚴寒還是狂風驟雨,樓里的古籍和雕版成了他心頭牽掛的頭等大事,生怕水、火、蟲蛀對它們造成傷害。

如今,守護嘉業堂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他兒子鄭宗南的手中。日常巡查以外,他還要進行雕版建檔、古籍修復等工作,在外人看來的單調和寂寞,只是他口中淡淡一句:「沒有什麼,這都是些平凡但很有意思的工作。」

「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鄭家父子這樣幾代人傳承的努力,匯聚成讓古鎮元素得以完好保護、文脈得以連綿賡續的力量。」陸劍說。

南潯區副區長徐國華介紹,目前,除了對古鎮237處傳統民居、名人故居、園林古橋等歷史建築集中進行保護性修繕外,當地還展開區域整體水系與生態修復,重現古鎮內運河與市河「十字相交、外環內通」的歷史水系風貌,還原古鎮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鄉特色。

為了全面整理復興古鎮人文,當地成立了南潯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組、「南潯學研究會」等研究組織,30多位院校專家與地方學者先後出版《南潯叢書》七套27本,以及《南潯近代園林》《南潯名人》等單本書籍60餘冊。

適度利用開發「催化」有效保護

「百間樓上倚嬋娟,百間樓下水清漣。每到斜陽村色晚,板橋東泊芙花船。」清代詩人張鎮筆下的百間樓,是南潯古鎮北部富有江南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築群,相傳為明萬歷年禮部尚書為孫媳陪嫁的100個丫鬟而建。

如今行走在河道旁,百間樓形成的原因已經被歲月所模糊,真切能感受到的卻是親切溫和的市井煙火氣。各色小吃店、民宿客棧為遊客提供了觸摸古鎮的機會,也讓當地百姓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

目前,南潯古鎮仍有約7300戶、20000原住民枕水而居,長期參與南潯古鎮保護的當地文化研究者徐順泉說,對於尚未喪失功能的古跡,重要特點是「人在其中」的生命力。

南潯古鎮保護尤其重視「以人為本」,讓原住民有權利、有條件享受現代生活,做到傳統文化生態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共生。

民居依河岸分布,而騎樓的進深、界牆的設置、石庫門的規模、門額的裝飾以及河埠的樣式等不盡相同,鑲拼組成了各具特色又互通一脈的百間樓。

「把騎樓建在路面上方作居室,把下方地面留出供路人行走,體現的正是當地人‘讓了一尺地,借得一方天’的大度氣質。」沈嘉允說,一些騎樓下還設有欄桿椅,供左鄰右舍歡聚談敘,從中展現出的淳樸水鄉民風讓南潯古鎮的保護形神兼具,活態傳承。

近年來,古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設施持續得到完善,不僅保證了古鎮傳統生活方式的延續,新業態也在這片歷史底蘊深厚的沃土上衍生萌發。

求恕里曾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乾的別業,如今經過修繕的求恕里已經成為古鎮里一家特色民宿。古樸典雅的木質樓梯、細膩精美的浮雕裝飾以及清幽的園林向遊客再現了近代江南宅第的完整風貌。

「在將求恕里改造為民宿的過程中,我們將保護和修繕方案同步實施,從結果來看這種改造是成功的。」南潯古鎮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屠峻說,適度開發、有效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保護。

國務院參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認為,古鎮保護應當關聯的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初衷——讓被中華文明滋養的每一個現代人,都能建立起古與今、人與國家、人與人緊密的文化聯繫,擁有深厚歷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氣。

「沿街擺著躺椅,老頭在那兒曬太陽,老太太太在陽光下挑花,有人打瞌睡,有人喝咖啡,有人就在那兒坐著。他們不是為旅遊服務的,更不是表演的,就是平常的生活。」遊客顧春說,適度開發的南潯古鎮保留了原汁原味,江南「大家閨秀」的優雅風姿猶在眼前,人文積淀觸手可及。

考慮到古鎮保護時間緊迫性,當地幹部建議,有關部門宜優化古鎮保護項目的行政審批程序、提高效率。同時,希望修訂版的《文物保護法》盡快出台,對文物適度利用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範,避免古鎮保護走向過於僵化或過度商業化的極端。

暮色四合,小鎮逐漸結束了一天的喧鬧,重歸靜謐。騎樓下,連綿亮起的燈籠延伸向遠方,在燈影的流轉中,偶有行人施施然踱過,低聲細說著水鄉古鎮的變遷……

一座江南古鎮的「活態」奧秘:「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旅行 第5張

延伸閱讀

河北張家口發生爆炸事故,已造成22死22傷

科技部談「基因編輯嬰兒」:明令禁止,將處理!

「80後白髮書記」現身:基層不怕累,怕不被理解

朝中有人好做官?中紀委:莫做政治攀附黃粱夢

「指尖形式主義」累煞基層:手機裝七八個留痕APP

官方回應「基因編輯嬰兒」:已啟動倫理調查

「酸鹼體質」謠言已破產,為何父母還在「買買買」?

聲明:「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6307634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也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一座江南古鎮的「活態」奧秘:「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動」 旅行 第6張

監制: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