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職場 第1張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自微信誕生以來,每個人多了個「親人」。微信到底有多親,一組大數據可窺一斑。

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華爾街證券分析師瑪麗·米克爾,曾發布過一份《2017年互聯網趨勢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用戶平均每天投入到移動應用的時間約為31億小時,其中,投入到微信中的時間約為9億小時,占比29%左右。

目前在中國,超過10億人在使用微信,也就是說,單人日均使用微信時長高達90分鐘左右。實際上,很多人每天使用微信時長,遠超這個數字,許多年輕人都是重度「微信依賴症」患者。

與其說他們被微信綁架了,不如說他們面帶著微笑,主動把時間和生活送給了微信。就連微信創始人張小龍都曾感慨:「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太長,頻率太高了。」

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職場 第2張

微信成了許多人的全世界

許多人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摸出手機,看微信。只要沒漏掉一條微信,沒漏看一個朋友圈,他們就會覺得「世界在手」。

一次,朋友給我發手機截圖時,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他有幾千條未讀微信。我好奇地問他:「都是工作微信嗎?」

他說,跟工作沒關係,大多都是朋友間的嬉鬧,但他每條都會看,一條都不落下,就像得了「強迫症」,不逐條看完,心里就不踏實。他的這種狀態,並不少見。就這樣,很多人的生活,被微信占滿了,甚至取代了。

上周末,同事和幾個同學相約一起吃飯。雖說,幾個人在一座城市,但已好久沒見了。聚會之前,她歡天喜地的,可聚會之後,她沮喪地告訴我,不如不見。

她形容的聚會場景,我一點都不陌生。一坐下來,大家各自拿出手機,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連寒暄的時間都省了。可笑的是,他們面對面坐著,卻在共同的微信群里聊起了天,就連點評菜品,他們都懶得開口,而是發微信到群里。

我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和微信在一起,卻吝嗇於把時間給現實中的人。

原本,微信是為了加強與人溝通而誕生,可現在它的存在成了許多人的全世界,另一端連接的那個人,反而變得不再重要。

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職場 第3張

微信被賦予太多「意義」

微信占用了時間,也綁架了思想。

在微信的使用中,它慢慢被賦予了太多毫無意義的「意義」。比如,不秒回的人,一定不愛你,不回信息的人,更是罪不可赦,哪怕他是偶爾為之。

這些「意義」,在要求人們做一個自動回復機器人,全年無休,時刻在線,只要有人發信息,立刻彈出回復「親,我在呢」。

不得不說,這些「意義」,誤導了很多人,而這些被「意義」誤導的人,又用它們去綁架別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它們甚至有著一票否決的特權。

在一次聚會中,阿芳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兩人聊得很投機,分別時互加了微信。當時,阿芳正在學烘培,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作品。一天,阿芳收到對方的微信,請教怎麼做生日蛋糕。對方想親手做一個蛋糕,送給男朋友。那天,阿芳忙得不可開交,沒有第一時間看到微信。

晚上,阿芳一看到信息,立刻著手回復,她錄了長長的語音,卻發送失敗,微信提示,她已不是對方好友,因為沒有及時回復消息,對方已經跟她說拜拜了。

顯然,她沒有通過對方的「意義」測試,可是阿芳真的打心眼里珍惜這份新友誼,遺憾的是,阿芳再多真誠,也沒贏了「意義」,友情就此止步。

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職場 第4張

微信被演繹出太多「表情」

朋友阿寬說,微信聊天時,他最怕「表錯情」。原本,微信表情是用來活躍氣氛的,可沒想到,它們有那麼多令他不解的含義。

去年,經朋友介紹,阿寬認識了一個女孩。見面之後,雙方互生好感,願意繼續交往。可是,幾個月之後,女孩就跟他說了「拜拜」。

他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朋友告訴他,對方覺得他不真誠,微信聊天時高冷又敷衍。阿寬翻出聊天記錄,讓朋友幫忙「診斷」,朋友邊看邊搖頭,阿寬的微信聊天,盡在雷區。

朋友圈出了他的「錯誤」,就像給了他一個個「紅叉叉」,觸目驚心。在使用微信表情上,阿寬幾乎沒用對過。「微笑」這個表情,阿寬以為表示了友好溫和,沒想到卻是個「假笑」。想到自己頻頻使用該表情,阿寬不禁起了一身冷汗。

在他沒使用表情的地方,依然是滿屏「錯誤」表情。例如「嗯」「哦」等詞語,會讓對方覺得,阿寬正一臉冷漠和不耐煩地看著螢幕。朋友的一番「診斷」,讓阿寬覺得很冤枉,明明他發微信時,總是帶著滿臉甜蜜。

在發送「嗯」時,他甚至對著螢幕隆重地點了點頭,可是沒想到,這些充滿感情的語氣詞,到了對方那端,被演繹出那麼多「壞表情」。

這實在有點諷刺,面對面相處時,你給予的熱情真誠,始終敵不過微信幫你演繹出的「冷漠無情」。

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職場 第5張

微信正在套路我們的生活

我們對微信傾註了如此多的熱情,拼命「解讀」它,但它卻並沒有使我們的生活和人際交往變得更好。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理論,叫「鄧巴數字」。該理論指出,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這決定了一個人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而深入交往的僅為20人左右。

在傳統社會,我們深入交往的人,一般是接觸最頻繁的親人、朋友、同學等,在人際交往中,這些是「強關係」,除此之外的,通常是「弱關係」。和弱關係相處久了,人們會變得不擅長處理「強關係」。

微信的過度使用,正在將我們的「強關係」變成泛社會化關係。一個微信號,最多可有5000名好友,許多年輕人的微信里,動輒幾百上千個「好友」。這樣的好友群看似龐大,可當你想傾訴時,卻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在不知不覺中,那些「強關係」,都被你弄丟了。

同時,在微信交流中,那些洞徹微信「意義」和「表情」的人,令你歡喜,卻不一定是「同道中人」,你深諳套路,卻可能正在被別人套路。

無論是生活,還是人際關係,微信總在給我們一種假象。它讓你覺得擁有了更豐富的生活,卻只是日復一日對著螢幕;它讓你覺得擁有了更多好友,卻只是變得更加孤獨。

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職場 第6張

放下微信,才能迎來真生活

微信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使用它的人和方式。我們把微信當成全世界,失去了真實的生活觸覺。

幾年前,英國作家兼導演加里·特克曾拍過一個叫《抬起頭》的短視頻,呼籲大家放下手機,里面的每句話,都令人警醒。

「我有四百二十二個朋友,但我很孤單。我跟他們每天都說話,但沒有一個人真的了解我。」

「我們樂於分享某次經歷,但如果沒人陪伴,快樂是否依舊?」

「我們身邊的孩子們,自出生開始,就看著我們活得如同機器人,並認為這是正常的。」

「當我是個孩子時,我從不在家。我和朋友們,騎著自行車,到處遊蕩。現在,公園里那麼的寂靜,讓人心生寒意。」

靠微信和冰冷的手機螢幕,我們很難感受到生活的豐富、有趣和溫度。是時候從手機上抬起頭來,看看身邊的人和事,讓他們成為你今天的焦點。僅僅是開始與人交談,生活就會悄悄發生變化。

家人和朋友,不要只放在微信好友列表里,而要給予高質量的陪伴。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真誠的擁抱,一副可依靠的肩膀,永遠勝過套路成熟的微信聊天,勝過隔著螢幕的噓寒問暖。

作者簡介:蕭蕭依凡,富書簽約作者,管理學碩士畢業,著有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長篇都市愛情小說《餘生,請對我好一點》火熱上市,簡書@蕭蕭依凡,微博@蕭蕭依凡2016。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你的工作和生活界限明顯嗎?你的白天和夜晚人設分別是什麼?識別海報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測測你的晝夜人設差別有多大。

被微信「綁架」的年輕人 職場 第7張

辭職被要求刪同事微信:離職見格局

「回去等消息吧」 | HR的潛台詞比你加的班都多

離職,是檢驗員工的最好標準

一份工作沒有前途的3個跡象

主管想逼走你,就會用這3招

【招募帖】

智哥招新媒體實習生啦!如果你是社交媒體重度用戶,對熱點敏感,想要投身新媒體,後台回復關鍵詞【實習】獲取職位信息!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